趙鴻飛
古浪縣大靖中心小學,是有原古浪大靖義學改建。清代末年,更名瑞泉學院。建校時間雖無稽可考。但可以斷定宣統年間,大靖一帶已有最早的高等小學堂。當時大靖一帶的飽學之土大多均出自該校。瑞泉書院最後一任講席歲貢生樊魁文(大靖北關人)「學問勤苦,品行端方,治學嚴謹,教誨學生以正學為宗。」是當時的第一任正教員。
不管是大靖義學,還是清末瑞泉書院,到民國十九年(1930)改名的古浪縣第二完全小學校,和之前的古浪縣第二高級小學校,均和古浪大靖中心小學有著源淵聯繫。校名雖幾次更名,一直為大靖地區培養飽學之士的初衷卻始終未變。
民國十六年(1927)古浪經歷大地震,全縣各處盡顯瓦礫之場,民舍寺院幾乎全部倒塌,死傷民眾七、八萬人。民國十八年(1929)古浪大饑荒,人相食,眾多剝食樹皮,餓死者無數。「古浪縣城居戶頗廖落,而瑞泉鎮(今大靖)教育頗有新興氣象。」連續幾年,適齡學童成倍增長,教員不斷增多。以前舊遊擊衙門改設的校舍,不能容納成倍增長的學齡兒童。為了滿足大靖學齡兒童入學的要求,大靖熱心教育的諸多人士倡議和贊助,在時任校長崔穎川的帶動下,轄區民眾獻工獻料,出工出力,募集糧款。時任古浪縣縣長李培清也籌撥款物,在鎮西南空地官園新建古浪縣第二完全小學校。
新建校舍坐北望南,共有「夫子樓」1棟,教室8棟,教員宿舍16間,學生宿舍64間,「中山堂」1座,過廳1座,另有夥房、門房、儲物間共計10間。操場、花圃、校門、圍牆一應俱全。從民國二十六年(1937)四月動工,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竣工,歷時三年多。其間崔穎川校長晝夜操勞,籌劃督工,還帶頭捐款助糧,還調來自家馬車兩套,無償拉料,直至學校建成竣工。
民國二十七年(1938),新校址的幾棟教室建成後,學校便從舊遊擊衙門陸續搬入新址。
新建的學校格局分為三部:前、中、後各為一部分。一進拱形的磚砌校門便是前院,迎面一棟房屋,是拔前廊出後廈的木質結構過廳,過廳和東西兩側一字排開的兩棟教室,把前院和中院分開。前院東西兩邊距東西校牆各15米處,又各有一道南北走向的磚砌花格矮牆,把前院分為中院和東、西三院,東院和西院相向對開的「月門」上各嵌一塊磚砌匾額:「東壁圖書」和「西園翰墨」。從校門到過廳前門用青磚鋪一條約一米八、九寬的花徑,從小院正中穿過。左右兩邊花圃裡,栽有玫瑰、槐樹、芍藥、牡丹,春末夏初,樹蔭濃密,花香四溢,蜂飛蝶舞,沁人心脾,清涼宜人。過廳共7間,東面是辦公室和校長室;西面為會議室;中間一間是過廳,前門通前院,後門通中院,左門通辦公室,右門通會議室。穿堂就能進入中院。中院比較寬敞,是師生集會和放學站隊的地方。過廳東西兩側側門都用青磚砌成,東側門口對聯「暮鼓晨鐘,喚醒眾多不凡子;春風化雨,催開無限自由花」匾額是「養根俟實。」西側門對聯是:「耳捉面命,造就桑梓有志士;身體力行,養成國家棟梁材」門上方匾額是「敬業樂群」。中院北方是3棟房屋,中間是「中山堂」三個大字,藍底白字,醒目清晰。「中山堂」與東西兩側教室之間,各有1米多寬的過道通向後院。「夫子樓」背倚學校後牆筆挺屹立後院正中。一樓是學生成績展覽室;二樓是圖書室閱覽室。正中高懸:「文化與建築同昭」紅底金字,七字匾額熠熠生輝,十分耀眼。
當時,校園初具規模,師資雄厚,教學質量提高,許多家庭將子女主動送校就讀,更有一批山川九壩受過私塾教育的學生,也不畏山高路遠,背糧負笈,前來深造就讀。為了適應當時形式,在《國語》、《算術》課程的基礎上,新加了《歷史》、《地理》、《自然》、《公民》等課。
孩子們分班上課,興致很高,琅琅讀書聲,猶如百靈鳥唱歌:「手,拍手,拍拍手。手一拍,球一跳,大哥哥,拍大球,小弟弟,拍小球……」「媽媽抱妹妹,妹妹抱花貓,妹妹睡了,花貓跑了……」「雞也睡了,月亮也睡了,老鼠出洞了,貓頭鷹出來了,睡吧,睡吧,我的好寶貝!」《國語》第二冊上,還有一篇課文讀起來很扭口:喜鵲說:「老鼠你有四隻腳,你的腳多。」老鼠說:「不多不多,蜜蜂有六隻腳。」蜜蜂說:「不多不多,蜘蛛有八隻腳。」蜘蛛說:「蜜蜂!你只六隻腳,你的腳少。」蜜蜂說:「不少不少,老鼠只有四隻腳。」老鼠說:「不少不少,喜鵲只有兩隻腳。」
那時的教學方法,還興「背書」與體罰,有些學生,因被動物的腳攪得顛三倒四,糊裡糊塗,往往要受老師的體罰。
從民國教育的普及到改革開放後貫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方針,再到「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蓬勃發展。古浪大靖中心小學的不斷變化和改善,更顯現了大靖地區對教育的重視。我們不得不承認古浪大靖這所最早的學校,為古浪教育事業所添的濃墨重彩!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