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8月11日,上海蘇州河北的一處私家花園內,法國文化商人放映了包括《馬房失火》等在內的14部「西洋影戲」。這是上海第一次放映電影,也是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
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100多年來,上海始終是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也是華語電影的根系所在。2012年,由上海創作生產的電影收入近4億元。五年後,最新的數據顯示:2017年累計票房約44億,是2012年上海出品電影票房的10倍。201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票房近1800萬元,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電影節。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場次和觀影人次超過釜山電影節,僅次於同為A類國際電影節的柏林國際電影節,展商數則僅次於坎城電影節和柏林電影節,位列第三。
產業大步流星,曾經的中國電影搖籃正一步步向建設成為全球影視創製中心努力。
政策保駕護航,全國城市票房居首
近年來,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影視產業的發展,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為進一步完善上海現代影視工業體系保駕護航。
2011年,市政府出臺《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實施意見》。2014年,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影視局等九部門共同頒布《關於促進上海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內容涵蓋財政、稅收、金融、用地、人才、區域發展、攝製服務七大領域。同一年,上海率先成立電影攝製服務機構,鼓勵和支持國內外劇組來上海取景拍攝,為電影企業提供包括政府溝通、拍攝協調、信息服務、人才中介、宣傳推廣等一條龍拍攝服務,進一步優化和改善上海電影拍攝環境。數據顯示,近年扶持政策的槓桿作用明顯,在上海新落戶的影視企業數量、製片備案出品數量、電影票房等各項產業硬指標均有顯著增長,已初步形成了製片主體逐步集聚、影視精品逐步湧現、人才梯隊初見規模、創作環境逐步優化的良好局面。
近五年,上海通過政策激勵,鼓勵多種市場主體投入影院基礎設施建設,電影市場呈現消費火熱、票房總量、影院數量、銀幕數量穩定增長的局面。截至2017年11月30日,上海影院總數達311家,銀幕1764塊,成為全國擁有影院數和銀幕數最多的城市。上海電影票房達29.64億元,比2012年全年增長124.5%。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2016年起首次超越北京,位居全國城市票房首位。
2013年,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探索藝術電影的市場之路。到目前為止,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排映近萬場,觀眾近40萬人次,不斷細分上海電影市場,並吸引南京、常州加入聯盟。上海藝術電影聯盟成為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全國其他省市學習借鑑。
此外,上海一直致力於運用新技術提升數字電影視聽質量和用戶體驗質量,目前全市已有22家影院引入IMAX銀幕,2016年上海影城成為全球能放映3D/4K/120幀《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僅有五家影院之一。
創作水平提升亟需對標國際
中國電影史上,上海出品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影片,在大銀幕熠熠生輝。如今,上海的電影創製水平不斷提升,諸多榮譽紛至沓來;與此同時,優質電影主體和項目落滬步伐加快。上海目前已引入阿里影業、博納影業、聯瑞影業等全國有影響力的企業,部分知名導演也逐步將創作重點轉至上海,來滬設立個人影視公司,在環上大、松江倉城等形成了影視企業集聚區。
創作離不開人才。為了鼓勵更多藝術家在上海創作,上海推出了系列名家工作室落戶的舉措。2016年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期間,王麗萍影視工作室、洪金寶電影工作室先後正式揭牌。同一年,兩位著名導演在上海電影人才教育上先後發聲:賈樟柯宣布擔任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將開發國際化、新型的電影教育體系;陳凱歌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的身份表示,將逐步建成覆蓋「電影全產業鏈」的專業建制。
作為一座國際化城市,上海電影全產業鏈發展擁有最前沿、最深入的全球化視野與合作優勢。2015年,符合國際最高聲音製作標準的立鼎影視後期製作中心,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宣布運營。這標誌著中國可以與好萊塢一流技術人才直接對接。上海還積極引入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持續創新電影人才國際培養模式。如上海科技大學攜手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成立編劇培訓班,上海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紛紛推出國際電影大師班。
但上海要建設成為全球影視創製中心,發展的進程中仍面臨許多挑戰。
首當其衝的是,由於缺乏足夠的「在地化」製片項目、主創團隊,大量專業基礎人才外流。拍攝基地較小較散也限制上海影視產業的發展。上海有車墩、勝強、鹽倉等影視拍攝基地,但大部分影棚以電視、廣告、綜藝節目、網絡劇拍攝為主,實際用於電影拍攝的專業影棚缺乏,基地基礎設施配套也跟不上科技進步的需要。特別是缺乏高科技影視後期製作基地,難以吸引國際大片來滬拍攝和製作。由於在上海拍攝的日常支出成本較高,導致不少劇組轉向成本相對低廉的城市取景拍攝。此外,上海也缺乏後期製作、專業制景、服裝、化妝、演員經紀等細分領域的「隱形」服務企業,鮮有國際大片全流程服務的專業機構。
為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的需要,上海亟需對標全球頂尖的電影工業化標準體系,高標準謀劃影視攝製發展的布局,進一步加強拍攝環境建設、政策引導、政府服務,吸引全球優秀電影人來滬拍片。
打造「1+3+X」產業基地布局
為貫徹落實《關於加強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將影視產業作為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著力點,煥發中國電影發祥地新活力,振興上海影視產業,構建現代電影工業體系,推進全球影視創製中心建設,上海在原有的政策基礎上將進一步推出配套政策。
未來,上海將進一步構建影視產業目標體系、優化影視產業扶持的政策機制、提升影視產業鏈發展能級、創新影視人才培育模式以及促進影視科技創新能力。其中,尤以打造「1+3+X」產業基地布局奪人眼球。
所謂「1」,即在松江建設大型高科技影視基地,基地以大型高科技攝影棚為主,配套符合國際技術標準的拍攝製作設施及專業技術服務,與現有倉城、車墩等基地建設充分聯動。
所謂「3」,即打造三類有特色的影視攝製服務功能集聚區。其中,人才培養和孵化類功能集聚區包括集聚現有的上戲阿里電影學院、上大溫哥華電影學院、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及擁有影視相關專業的東華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院校,堅持「產學研用」一體化,進一步在大型高科技影視攝製基地引進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影視教育教學資源,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影視開發投資功能集聚區包括環上大國際影視產業園區、金沙江路網際網路影視產業集聚帶、漕溪北路影視製作集聚區、西岸傳媒港、靜安影視產業基地、浦東國際影視產業園等,重點聚焦影視製片、宣傳發行、影視金融、影視產品開發等環節,形成影視產業的多元功能集聚和產業鏈上下遊聯動開發;影視取景拍攝功能集聚區包括車墩影視基地、勝強影視基地、鹽倉影視基地等,探索加強影視取景拍攝與區域旅遊的融合發展,組織設計影視主題遊線,提升影視旅遊發展能級。
所謂「X」,即若干零星分布在全市的影視攝製資源。統籌分布在徐匯、閔行、普陀、寶山、嘉定、崇明等地的拍攝和製作工作室資源,加強溝通聯動,形成互補、協調發展的整體格局。
「1+3+x」的產業發展格局將加快平臺建設和功能積聚,吸引更多國內外優質影視企業和影視項目落戶上海,開展影視創意製作、影視拍攝、後期製作、人才培訓及衍生品的開發等業務,全面提升上海後期製作技術力量,產業協同效應和衍生配套能力,使上海成為國內影視產業的主要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