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袁一雪
前段時間,電子科技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的兩篇碩士論文高度雷同的新聞,再一次將論文代寫推到了風口浪尖。
「論文代寫」這項看似秘而不宣卻盡人皆知的學術圈潛規則,其實從未遠離。甚至研究生們經常收到類似廣告的「侵襲」:你需要發論文嗎,需要找人代寫嗎?如果不需要,那麼你想成為寫手嗎?
在大學教授林陽(化名)眼中,被「默認」的潛規則背後是一群被功利蒙蔽的科研人。「現在社會節奏快,什麼都講究短平快,沒有人有耐心靜下心來做研究。」林陽告訴《中國科學報》。
暗藏隱憂
「其實,最早開始尋找『槍手』的是在職研究生,他們的工作崗位需要學位做支撐,卻沒有時間自己寫論文。」林陽讀博時就遇到過一位在職讀博士的同學,「他幾乎從未上過課,平時工作又很忙,自己哪裡有空寫論文呢?」
實際上,在論文代寫背後,藏著研究生生源及論文質量下降的隱憂。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德華認為,由於研究生擴招,招生質量難以保證,一些沒有學術追求的、基礎弱的學生,讀了研究生。「原則上,沒有經歷嚴格學術訓練的學生是不能獲得學位的。」王德華告訴《中國科學報》。
所以,王德華表示,這種現象發生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生自身沒有嚴格的學術規範意識;導師沒有盡職盡責,至少沒有認真核查學生的論文情況。
此外,王德華認為,我國對學術不端的處罰力度太輕、代價小,所以一些規定也就沒有震懾力,「尤其是學術界已經明確有學術不端行為的人,如果一直沒有受到處罰或處罰太輕,也會助長這種現象」。
另一方面,「在網際網路時代長大的一代,他們的文字功底大都靠知識碎片堆積,不如以前。」林陽說。他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生學習,「當時沒有網際網路,我們需要拿著借書證去圖書館自己查找翻閱文獻資料」。
王德華也在近幾年的研究生論文中發現幾類問題:首先,中文語言表達缺乏簡練和嚴謹,標點符號應用混亂,且整篇文章缺乏邏輯性;其次,文章最後的參考文獻引用隨意,常常沒有引用本領域最重要的、與論文有直接關係的論文;第三,有些研究生對國內本領域發展了解不足,引用國內文獻數量較少。
「估計是轉引的文獻較多,並沒有真正去查閱和閱讀原文。」王德華說,「這些(問題)在學術上是不對的。」
思想太功利
除了質量堪憂,「速成」的功利思想讓研究方法也發生了變化。「很多科研人員為了讓論文看起來高大上,往往會使用國際先進的技術手段完成研究。」
林陽打了個比方,有位科研人員要測量一棵大樹樹冠面積,他先用無人機後用雷射測距等,積攢了一大堆數據並使用圖形工作站運算後得出數據。
「這就像用大炮打蚊子,用牛刀殺雞。其實完全不需要。」林陽說。
令他更為憂心的是,運用高端技術手段的研究雖然往往能夠發表在核心期刊,但是卻無法真正應用到實際。
「判斷一定面積樹木種類,如果該種類較為常見,且地形不複雜,那麼使用雷射雷達等手段可以探測,但如果在雲南等地形複雜地區,樹木種類繁多,即便是人眼都很難分辨極其相似的樹木種類,雷射雷達就更難應用。」林陽說。
「現在高校不僅實行學科差異化發展,而且將教師人才也分為三六九等,甚至有些人招進來只負責發論文,毫無教學經驗。」林陽坦言。而且,他們的研究既無創新也無法應用到實踐,用林陽的話說就是「上不著天下不著地」。
王德華也認為,如今部分科研人員科學精神喪失,沒有理想和追求,所以難免會出現這種現象。
正如科學網博主、南京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明陽曾在博客中寫到的:究其根源,學位論文中出現的偽高大上、假接地氣自然與最近若干年「四唯」有關……當大多數人對科研退避三舍、但科學研究卻呈現一派繁榮景象的時候,說明這個國家的科學研究出了大問題:虛胖、難以持續!
針對當下的諸多問題,今年4月,科技部曾再次發文,明確要求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打造中國高質量科技期刊,從「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破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到弘揚科學家精神,都提出了具體要求。
專家認為,從「虛胖」到「有所為」,我國正在探索中不斷優化,但依然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中國科學報》 (2020-08-14 第4版 綜合)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