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瓊閣閣育兒
有一次做飯,一個女孩在切胡蘿蔔,她媽看到了,恨恨地說:別切別切了,你看你笨拙的樣子,切到手指怎麼辦?
飯後,女孩趴在床上看手機,媽媽埋怨:你看桌上、床上這麼亂,這麼大的閨女了(19歲),也不知道整理收拾一下。
有時候,父母包辦代勞,造成了孩子的懶惰,又反過來指責孩子。作為旁觀者,這個因果看得清清楚楚,但當局者迷。
如果你指出來,這是溺愛,對方可能會不高興,覺得你在指責她沒教育好孩子。如果你選擇沉默,那他們就會在各自的行為模式裡繼續循環。
一 那父母為什麼要溺愛孩子呢?
表面上看,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但實際上這是源自父母的自戀,你自己的父母無法滿足你孩童時真實的成長需要,於是將自己的孩子當作另外一個自己,給予過度的滿足,可以說無限制的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的給與自己。
上面的那個媽媽在家是老大,經濟條件不好,從小吃過很多苦。她很坦言,自己小時候沒享受過什麼福,而結婚成家了,由於忙於生存,孩子跟著受了不少罪,對孩子很愧疚。
記得有年冬天,女孩才2歲多,女孩媽媽外出回來,看到的景象是:孩子奶奶在屋裡打牌,孩子拖著沉甸甸的尿布,光著腳,滿臉鼻涕,在屋外玩。
從此女孩媽媽下決心:再苦也要自己帶孩子,而且只要有條件,寧可自己累些苦些,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再去承受苦難。於是她更加勤快,很少讓孩子做飯,因為好不容易放個假,讓孩子好好休息下。如果我是當事人,也許也會那樣做。
二 理智和社會告訴我們,溺愛有很多壞處
有人說:溺愛是案害,有人說,溺愛是讀要,有人說溺愛是控制。
有的孩子被養成了巨大的嬰兒,有的孩子長大了啃老,有的孩子養成了仇人,有的孩子還害了別人。
三 父母應該怎麼辦?
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哪怕這期間孩子會遭遇挫折,會懊惱,會撒潑。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時刻反省,自己的做法是為了讓孩子活得好好的,還是讓孩子自己學會以後能好好地活著。
因為別人不見得能看到你的教育方式,看到了也未必能指出來,指出來你也未必能接受,接受了你也未必能改正。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跟所有父母共勉!
我是@瓊閣閣育兒,關注我,一起成長互助,科學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