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濤:「忠誠」是個動詞
張濤是學生,也是一名警察,還是一名軍人。
張濤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1級公安法制專業的學生,2013年應徵入伍的他曾被評為優秀士兵、「愛警習武三好戰士」,圓滿完成上海亞信峰會多國領導人專機警衛、總理來滬專機警衛等任務。2015年獲得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並在之前結束的杭州G20峰會榮立個人三等功,獲得公安部個人嘉獎。如今,回歸校園的張濤更添一絲鎮定自若、令人信任的「兵味兒」。
從小,這個英俊的男生就堅信,「當兵」是自己人生註定的主題。之所以選擇讀警校,也是因為「在和平年代,公安的貢獻會比較突出」。
大學的警務化管理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苦」。課餘,張濤成了校跆拳道隊隊長、校紅十字學生分會的副會長,組織急救技能培訓、義務宣傳;同時作為區隊長,管理班級、組織活動。「學生幹部就是要敢於擔當,任勞任怨。」張濤說。
大學是張濤「塑造三觀」的階段。「學校育人的氛圍很濃,這裡教會我忠誠,帶我的隊長相當於師父。」隊長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年輕人要去基層鍛鍊」,促動了他。張濤萌生了去武警部隊「正兒八經當兩年兵」的想法。
「我去部隊的時候,裡面的人幾乎都比我年齡小。不過我清楚,要求都是一樣的,所以必須要有激情和鬥志。」張濤說。
正因為不甘落後,張濤拒絕了原本被調到機關做文秘的機會,選擇了和自己初衷相符的「基層」:在中隊執勤。
不僅有軍人的志氣,張濤更有軍人的「毅力」。在部隊,他「賣命一般的訓練」,也因此收穫了出色成績。新訓軍事考核成績全團前三,被選入「特訓班」參加總隊新訓比武獲得「擒敵」課目第一名,在新兵連拿到兩個嘉獎。那年的新兵「授銜儀式」上,他代表全體新戰友發表感言:「我終於成為一個兵了。」
回想起部隊生涯,張濤坦言自己最大的收穫是「吃苦」。早晨6點起床,一天訓練下來便是八九個小時,晚上10點以後還要站哨。「我們每天輪流兩個小時,從哨位到營區來回還要一個小時,所以輪到站哨,就意味著少睡3個小時。」
冬天的機坪執勤是最辛苦的,颱風一吹,飛機都會搖晃。「我穿得像熊,一動不動經常會凍得沒有知覺。」張濤說,「可是我喜歡執勤,這是一種守護。只要帶著一顆發現危險的心,就不會無聊。」
永遠一絲不苟,才是真正的「保衛」。2014年上海亞信峰會時,張濤被第一批選入專機警衛。雖然這是個「看不到的舞臺」,張濤依舊覺得光榮無比。有一次,張濤發現了飛機漏水,上報後避免了事故發生。
G20安保工作期間,張濤作為學校第一批增援警力, 被分配到淳安縣臨岐鎮派出所。張濤知道,「他們信賴你,才會有困難找你」,所以小到辦理戶籍、身份證,大到出警處理糾紛,張濤都親力親為:「人民公安為人民嘛。」
不過,並非所有工作都是繁瑣小事。一次值夜班時,張濤剛處理完糾紛回到派出所,就接到一位老人的報警電話,說自己的兒子拿著「敵敵畏」出走自殺。根據當時的情況,張濤分析,「出走」只能是上山了,「農藥威力大,山裡又下雨,這些都增加了尋找難度,當時的情況特別緊急,我們立刻就出警了」。
所幸及時發現,這名男子臉色發黑,全身發抖。張濤協助醫生急救,利用以前在紅十字會所學的知識進行催吐。帶著刺鼻味道的嘔吐物「飛到臉上」,讓張濤有些害怕,可是「生死面前當然救人要緊」。救助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半,從搶救到轉院張濤始終陪伴,最終「搶」回了這條生命。
張濤說,後來他和這個人成了朋友。「我那時心裡想,如果沒救過來,那該是多大的遺憾啊!」
挽救生命,安保執勤……張濤在大學最該青春恣意的4年裡,選擇了部隊,選擇了忠誠和熱血。在學校評選「自強之星」的介紹中,他寫下自己的座右銘——「走在忠誠路上,青春和陽光正好」。
如今回到學校,張濤和2013級的學生一起,開始大四的學習。他說,自己不會有心理落差:經歷了這麼多,已經足夠成熟,「這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從未後悔。這一切的安排都是最好的」。
張濤說,當兵的人會永遠年輕。他希望「肩上的東西多一點,再多一點」,因為「忠誠」是個動詞,「只要你能做,肯定能做好」。
實習生 馮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6年11月28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