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縣建立了教育扶貧專項資金,資助對象為石屏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中就讀全日制高中、中職、大專及以上學生。2016年以來,在石屏縣財政配套300萬元的基礎上,兩次發動全縣各級各界幹部職工、社會愛心企業和人士進行捐贈,共計收到捐款1182萬元,累計資助貧困家庭學生5409人次993萬元。
石屏縣建立教育扶貧專項資金幫助困難學生圓求學夢
為支持幫助瀘西學籍家庭經濟困難在校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由兵器裝備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瀘西縣教育體育局、瀘西縣扶貧辦協商決定,設立「真情兵裝」助學金項目。2016年以來,兵器裝備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累計投入1170餘萬元,資助貧困學生5579人次。
「真情兵裝」助學金發放儀式
駐州某部10餘年來,部隊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官兵資助學生的愛心接力棒沒有斷,螞蝗衝村的藍天希望小學一年一變樣。現在,校園內自來水接通了,破舊不堪的課桌椅更換了,部隊送來了棉被、電腦、教學一體機……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部隊教師們去北京等地參加培訓交流,送學生到外地參觀,激發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學習動力。
駐州某部幫扶螞蝗衝村援建的藍天希望小學(來源:空軍在線)
在紅河大地,政策惠學、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的事例數見不鮮,一股股愛心暖流匯成助學大潮,圓了貧困學生的求學夢。
社會各界捐資助學不間斷
走進蒙自市西南部山區的水田鄉灣田小學,教室寬敞明亮,基礎設施完備。「開學了,學校不僅有一至三年級,還有幼兒園,孩子上學方便了,我們打心眼裡高興。」學生家長李鳳華說。
精準扶貧,教育先行。為縮短城鄉差距,讓農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樣能在環境優美的學校讀書,蒙自市富平地產以興教育為己任,出資150萬元,投入學校建設。
2018年11月,由蒙自富平地產捐資的富平灣田希望小學正式落成(來源:蒙自市教育)
「為孩子們創建好的讀書環境是我們的責任。公司充分發揮建築行業的優勢,全程參與前期選址、規劃等,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事,打造精品工程,服務鄉村,助力教育。」富平地產董事長羅富朝說。
學校老師李宏斌告訴記者:「學校建好了,學生們再也不用繞山繞水地來回奔波了,真心感謝愛心企業的幫助。」
愛心捐贈(來源:州殘聯)
據了解,目前已有20多家企業、愛心組織和水田鄉籤訂了幫扶協議。此外,愛心企業捐助了300多套棉被以及書籍等生活、學習用品,全面改善學生們的學習環境。
2019年5月,在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建(個)元高速公路總承包部倡議各標段持續開展改善項目沿線貧困地區小學生學習、生活條件的「匯聚愛心、點亮心願」捐資助學活動。TJ1標項目經理部走進建水縣張家營小學和龍潭小學,開展「歡樂和諧慶六一,激情飛揚獻愛心」「讓愛心匯成海洋,讓真情放飛希望」的慰問活動,共為學校捐贈勵志、益智、科技類圖書293冊、雙人課桌椅40套及籃球、足球、桌球拍、練習本、水彩筆、套尺等文體用品;2標EPC項目經理部組織項目部全體員工進行募捐,共籌集資金7000餘元,向建水縣新寨村小學捐助體育用品和書籍,向94名貧困學生和50名優秀學生捐助文具;TJ3標項目經理部組織全體員工捐款,為阿西衝小學的學生購買書包、課本、筆和棉被……
建(個)元高速公路總承包部TJ1標項目經理部到建水縣張家營小學和龍潭小學開展捐資助學活動(來源:建(個)元高速總承包部)
不僅如此,各標段項目經理部還積極關注到參加高考的貧困學子。李卓錏是建水縣坡頭鄉太平村委會的一名大一新生,2019年6月參加高考,被四川師範大學錄取。TJ4標項目經理部通過村委會了解到李卓錏的家庭情況,知道她是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決定給這名大學生帶去驚喜,解決她上學的後顧之憂。當項目部領導將助學金遞到她手裡時,全家都露出了輕鬆的笑容,一年的學費已不用再愁。李卓錏表示,進入大學會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將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建(個)元高速公路總承包部各標段項目經理部組織員工籌資助學(來源:建(個)元高速總承包部)
用心點燃希望,用愛播撒人間。2019年11月15日,紅雲紅河集團紅河捲菸廠卷包部走進彌勒市虹溪鎮新河小學,開展「萌芽」夢想起航愛心助學活動,為5名貧困戶學生、114名留守兒童捐贈了過冬棉被等物資。同時,以新聞聯播的方式,開展「我是小小護旗手」主題愛護國旗知識教學,在傳遞愛國主義思想的同時帶領小朋友們一起體驗新聞主播工作;《我和我的祖國》手語舞教學,在音樂聲中一起為祖國送上祝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
紅雲紅河集團紅河捲菸廠卷包部為彌勒市虹溪鎮新河小學學生捐贈棉被等物資(來源:彌勒市虹溪鎮中心學校)
助學大軍裡的最美「愛心人」
楊荊秋,南方電網個舊供電局的一名幹部,一直堅持對莫別村小學捐資助學至今長達18年。18年裡,他捐贈了多少錢?捐助了多少學生?當記者問楊荊秋時,他說:「我只管出的錢能幫助到貧困學生,只要錢花得值得。」
確實,18年來,楊荊秋一直默默付出,手上卻只有幾張收據。「我幫助的學生都是通過蒙自教育體育局,或者是期路白苗族鄉莫別小學校長推薦出來的學生,我很放心。」楊荊秋認為。
楊荊秋和孩子們在一起(來源:雲南電網)
「這是我心甘情願為孩子們做的一點小事,對我來說,可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對於需要幫助的孩子卻是非常重要的事,如果能幫助他們渡過難關,那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欣慰。」楊荊秋說。
楊荊秋在他捐建的閱覽室裡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來源:雲南電網)
「新建的教學樓是楊荊秋和朋友一起資助建蓋的,我們村委會商量原本要叫『荊秋小學』,但楊老師堅決不同意,我們又建議在學校立一塊『功德碑』,他也堅決反對,18年來,他一直捐助莫別小學和貧困學生,但從來不想讓別人知道,也不願意留名。」期路白鄉莫別村黨總支書記楊麗珍說,「18年來,每當學生家長要求見面表示感謝,他都婉言回絕。」
楊荊秋(後排右)帶動同事參與助學行動(來源:南方電網報)
莫別小學的舊址是1913年楊增新創辦的私塾,也是楊增新家族的舊居,受楊增新先輩的影響,莫別村人無論再窮也要送孩子上學,「學校是老式的土坯房,房屋年久失修,屋頂漏雨、四面透風、破敗不堪,下雨天,孩子們踩在教室的稀泥巴地上都可以划船啦。」楊荊秋這樣形容當時回家鄉看到的學校。早年前,當他偶然聽說鄉裡給學校一塊地但苦於沒有經費建學校時,立即邀約了3個朋友籌資15萬元,奠定了學校的第一塊基石,隨後他又為資金四處奔走,最終建成了莫別小學現在的教學樓,讓孩子們可以在寬敞明亮的教學樓上學,學生們也有了寄校的住地,再也不用大老遠走山路摸黑來上學。
莫別小學新貌(來源:雲南電網)
馬素英,元陽縣新街鎮中心小學教師,自2007年以來,馬素英與在元陽縣支教的上海志願者共同創建「一對一物質資助加情感關懷」公益助學模式,開始義務為山區貧困學生尋找愛心結對人、籌措助學金的志願服務工作。13年來,馬素英為學生家訪、發放助學金,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在她的幫助下,300多名貧困學生獲得愛心資助,籌措資助金98.6萬元,至今仍受益的有236人,而且被資助的學生每年都在不斷增加。目前,馬成欣等3名受助生完成大學學業在上海、昆明工作,李梅、熊小美等16名受助生正在上大學,馬忠妹、王小芬等17名受助生在高中就讀,其餘200餘名受助生在縣內外中小學就讀。除了資助金,馬素英還為貧困學生籌措新學習用具34289餘件、新衣物15326件、新被子50床、新鞋子2260餘雙、舊衣物82180餘件……
馬素英為貧困學生籌措衣物、學習用品
馬素英在13年的公益助學志願服務中,也收穫了一份份榮譽,2016年1月,全國婦聯拍攝了紀錄長片《大山裡的守望——彝族女教師馬素英》在遠程教育播出,該片已入選中組部主辦的全國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內容。曾榮獲紅河州「三八紅旗手」、雲南省「三八紅旗手」、元陽縣「道德模範」、雲南省「鄉村從教20年以上優秀教師」、雲南省「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稱號。
馬素英和孩子們在一起
捐資助學在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努力降低因學致貧發生率、穩定教師隊伍、激發青少年學習熱情以及促進尊師重教、互幫互助、向上向善等良好社會風尚形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州捐資助學的熱潮仍在延續,一批批愛心善款、一次次助學活動、一項項扶持政策正在陸續惠澤廣大貧困學生,讓他們收穫愛心、收穫希望,安心、自信走在圓夢路上。
記者:黃波 程麗銀 李立章 羅宏偉
未署名圖片部分由州教育體育局提供、部分來源紅河日報資料庫
實習編輯:趙婧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