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卷模擬試題AB卷(二套)
【4月25出版,定價10元,團購大優惠】
含A卷8頁,彩色答題卡4頁,B卷8頁,彩色答題卡4頁,贈送老師答案與解析,含A卷答案6頁,B卷答案6頁
諮詢微信13602424805(手機) 詳情(戳這兒)
11.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14-15題。
感皇恩
陸遊
小閣倚秋空,下臨江渚。漠漠孤雲未成雨。數聲新雁,回首杜陵何處。壯心空萬裡,人誰許①!
黃閣②紫樞②,築壇開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熱計,只有故鄉歸路。石帆山腳下,菱三畝。
【注】①許,讚賞、信任。②黃閣,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樞,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樞指樞密使。③築壇,用了漢高祖設壇場拜韓信為大將的典故;開府,開幕府,置僚屬。
14. 下面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 上闕寫景視覺與聽覺結合,遠近上下結合,從秋空到江渚到孤雲到雁聲,營造了冷清開闊的意境。
B. 杜陵原為西漢宣帝陵寢,在長安附近,而長安又是漢唐舊都,詞人用借代修辭手法來借指南宋都城。
C. 上闕以寫景起而以抒情終,下闕先抒情後寫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見景,景語即情語,情景交融。
D. 結句「石帆山腳下,菱三畝」,描繪出一幅江南水鄉的美麗圖景,表現了詞人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E. 此詞通過用典,豐富了作品的內涵,引發讀者聯想,也較好地表達了詞人內心深沉的感慨。
15. 簡要分析這首詞中詞人所抒發的複雜情感。
答案及解析:
11.14.BD
15. ①壯志難酬的悲憤。雖有收復萬裡失地之壯心,然而無人賞識,壯心也只能成「空」,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長安了。②理想不能實現的無奈與失落。築壇開府,建功立業之事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還是回故鄉的石帆山腳下,去種菱三畝吧!③詞人想用歸隱的辦法來解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這首詞中表現得看似閒淡,實則透露出理想對現實的尖銳衝突和強烈抗議。(答出前兩點即可得滿分)
本題屬於詩歌鑑賞的考查,分別考到了詩歌的語言、形象、作者的情感態度等。本詞作者陸遊,理解時,要聯繫陸遊生平經歷及全詞具體內容考慮。
14. 試題分析:B項「南宋都城」錯。應為北宋都城。D項「表現了詞人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錯,實際上是閒淡中抑制著內心的憤激,深藏著內心的痛苦與無奈。
15. 試題分析:分析詩人情感,可以就全詩具體內容分析,注意其中表情感的字詞、典故以及詩歌中的景物描寫內容。如「漠漠孤雲未成雨」「壯心空萬裡」「如今熱計,只有故鄉歸路」等抒發的是自己的壯志難酬、理想不能實現、只好歸隱的悲憤、無奈等情感。
點睛:鑑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就是詩人用詩化的語言來反映現實生活和表現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個人理想和政治傾向等。所設的考點一般是對思想內容的理解,對其情感基調的把握,對其社會意義的分析和對其社會價值的評判,一般不單獨設題,而往往與形象、語言或表達技巧聯繫在一起。
12.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①
劉長卿
古臺搖落②後,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峰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③,寒磬④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注】①此詩作於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陷落,劉長卿被迫流亡到江蘇揚州一帶時。②搖落:零落,凋殘。③舊壘:指當年南朝留下來的包括吳公臺在內的防禦工事。④磬:寺院中敲擊以如今眾僧的鳴器,這裡指寺中報時拜神的一種器具。
14. 下面對詩歌相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 首聯扣題,由臺上落葉起興,觸景生情,悲秋意緒溢滿紙端。"入"字揭示了詩人情隨景遷,微妙地傳達出詩人內心的愁苦與悵惘。
B. 頷聯宕開一筆,轉而細寫登臺所望之景。上句「野」字,投射出詩人處江湖之遠的失意苦悶,「少」字暗示了詩人高雅脫俗的情懷。
C. 頸聯上句寫遠景,通過西風殘照,寂寂廢壘等意象,寫出了吳公臺四周蒼茫的暮色,「依」字極有韻味,賦予夕陽人格化的形象。
D. 頸聯下句寫近景,詩人用一個「寒」字,把聽覺感受轉化成觸覺感受,將詩人所處的外部環境和自己內心感受巧妙地融合了起來。
E. 全詩前三聯著力寫景。首聯「搖落」「秋」字挈領全篇,奠定情感基調;頷聯由遠及近,景中含情;頸聯視聽結合,意境悄愴幽邃。
15. 有人認為,這首詩最後兩句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氣韻。請你說說它們在內容與情感上的異同。
答案及解析:
12.14.BE
15. (1)相同之處:兩位作者都在對前代舊事的回憶中弔古抒懷,也都描繪了江水從古至今不斷流淌的狀態,揭示了江山依舊,物是人非的生命境況。(答出兩點即可)
(2)不同之處:《念奴嬌•赤壁懷古》詩中開首三句表達了,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一己榮辱窮達又何足悲嘆的曠達之意「惆悵南朝事」這兩句突出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為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的情緒。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原詩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少」字暗示了詩人漂泊他鄉的孤獨;E頷聯由近及遠。
15. 試題分析:本題是一道比較類題目,要求分析兩首詩在「內容與情感上的異同」,回答的時候可從這兩句詩分別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什麼情感角度分析,然後總結兩首詩的異同點。本詩描寫了悠悠古臺,樹葉飄落,景物蕭條,詩人在一個秋天的日子裡站在古臺上遙望著故鄉。可是眺望遠處的山峰卻阻隔著一條很深的水。見到眼前的如此荒涼景物,此時此刻的詩人內心更是寂寞,空虛,孤獨,有種失落的感覺。夕陽映著吳公臺舊壘,依依不去,空蕩的山林中,迴響清冷的磬聲。南朝舊事早成陳跡,真叫人惆悵,唯獨這長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可見詩人登臺,秋景秋意,想起了家鄉;吳公臺舊壘,觸景生情,物是人非的惆悵悲傷之情油然而生。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東去」是赤壁之戰的襯景,「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懷古」的點題。這一句泛寫作者憑高遠眺,所見所感,是全詞起興之筆。詞一開頭就濃縮了浩瀚的時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風流人物融成一片,創造了一個曠遠、深沉的意境,表達了對英雄的嚮往之情,為「周郎」出場造成聲勢。所以共同點都是弔古抒懷的懷古詩,也都描繪了江水從古至今不斷流淌的狀態,揭示了江山依舊,物是人非的生命境況。不同之處是:《念奴嬌•赤壁懷古》詩中開首三句表達了,既然千古風流人物也難免如此,一己榮辱窮達又何足悲嘆的曠達之意;「惆悵南朝事」這兩句突出為歷史興衰無常而惆悵,為人生坎坷多難而傷感的情緒。
13.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點絳唇·阻風江囗
(清)陳維崧①
濁浪堆空,暨陽②城下風濤怒。冰車鐵柱,隱隱轟吳楚。
獨眺君山,且共春申③語。愁如許,一杯酹汝,同看蛟龍舞。
【注釋】①陳維崧:少有文名,入清後雖補為諸生,但長期未得官職,身世飄零,遊食四方。②暨陽:現江西省無錫市江陰,曾為戰國末期楚相黃歇的採釆邑。後文的「君山」,在今湖南省嶽陽市,位於洞庭湖中。傳「戰國四君子」之一黃歇為楚幽王所殺之後,即葬於此山西麓。③春申:即春申君黃歇,曾在無錫有治水之功。
14. 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 「濁浪堆空」,側面渲染了江風的猛烈巨大,具有先聲奪人的氣勢。
B. 「冰車鐵柱」,狀寫江上巨濤,化柔性的水波為剛性的冰車和鐵柱。
C. 「隱隱轟吳楚」,「轟」是「轟炸」的意思,生動描繪出江濤的巨大威力。
D. 「獨眺君山」,詞人終於出現,他極目遠眺,看到了洞庭湖裡的君山。
E. 「且共春申語」,此時詞人思接千載,與戰國時期的春申君深情交談。
15. 本詞中的「一杯酹汝,同看蛟龍舞」為人們所稱道,請賞析這兩句的好處。
答案及解析:
13.14. CD
15. ①這兩句的意思: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讓我們一同欣賞這蛟龍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②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江濤翻滾的宏大氣象。③以景結情,詞人將萬千愁緒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龍狂舞的巨浪之中。④想像與春申君同看浪,寄託愁思。
14.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原詩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項「轟」並不是「轟炸的意思,這裡強調的是江上巨瀾巨大的轟鳴聲;D項「詞人終於出現」說法不當,詞的一開始詞大就出現了;「看到了洞庭湖裡的君山」說法有誤,這裡是虛寫,並不是真正看到了君山。
15.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的能力。賞析詩句重點是賞析詩句所運用的手法,首先指出詩句所運用的手法,然後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最後說明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一杯酹汝,同看蛟龍舞」中「汝」指前句詩中所說的「且共春申語」中的春申君黃歇,詩人說「一杯酹汝,同看蛟龍舞」指的是我用一杯酒深情地祭奠春申君,讓我們一同欣賞這蛟龍狂舞般的滔天巨浪吧。明顯運用了想像的手法,想像與春申君同看浪,寄託愁思。「蛟龍舞」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滔天的巨浪比喻成蛟龍狂舞,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江濤翻滾的宏大氣象。「同看蛟龍舞」也屬於寫景,所以本句詩的手法還有以景結情,詞人將萬千愁緒含蓄地寄寓在眼前蛟龍狂舞的巨浪之中。
點睛:分析技巧型
1.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2.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
4.知識補充
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託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詠物詩;託物寓理,如「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是哲理詩。
描寫手法主要有:(1)襯託,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3)對比。(4)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四野無閒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1)比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詠之物。(2)比喻。(3)擬人。(4)誇張。(5)雙關。如「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
14.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客遊
李賀①
悲滿千裡心,日暖南山②石。
不謁承明廬③,老作平原客④。
四時別家廟,三年去鄉國。
旅歌屢彈鋏⑤,歸問時裂帛⑥。
註:①李賀:公元790年—816年,唐福昌(今河南宜陽)人。②南山:指李賀家鄉的山。③承明廬:漢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④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趙勝。李賀作客的潞州,是舊趙地,故稱自己「平原客」。⑤彈鋏:《戰國策》載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不甘做下客,彈鋏而歌。⑥裂帛:指寫家信。
14.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 本詩標題「客遊 表明詩人客居他鄉,藉此詩表達思鄉懷人之感。
B. 首聯寫眼前現實,其中「悲滿」一句寫遠行千裡內心悲傷,「日暖」一句寫眼見日光曬暖石頭,增添思鄉之情。
C. 首聯中的「暖」字與「悲」字形成鮮明的對比,表明在客居他鄉的遊子心目中,離家是悲傷的,而故鄉則永遠是溫暖的。
D. 頷聯上句中「承明廬」指代當政者,「不謁」表面上表達自己的清高,因此只能作「平原客」其實暗含不被賞識重用、壯志難酬的鬱悶之情。
E. 尾聯的「屢彈鋏」意為自己雖然不能返家,卻可以像馮諼那樣彈唱悲涼慷慨的劍歌,並且還可以「時裂帛」,在憂傷中仍不乏豪放灑脫之情。
15. 杜甫《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的「書」,與本詩尾聯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請簡要分析二者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
答案及解析:
14.14.BE
15. 同:二者都表達思鄉、思親之情。
異:杜詩表達身在他鄉、處於逆境中憂國、思家之情;李詩寫入朝無門、為官無望、只好時時想寫信告訴家人自己就要回家,表達壯志未酬、落魄悽苦的悲慨之情。
14. 試題分析:題幹是「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本題考查鑑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讀懂是的思想內容、手法和作者的情感。B項,使用虛寫手法表現詩人遠在千裡之外內心的情懷,「日暖」屬於想像的內容,詩人想像家鄉溫暖的太陽照耀在南山的石頭上。E項,「屢彈鋏」意為自己只能像馮諼那樣彈唱失意的劍歌,「時裂帛」則表達歸鄉不得、聊且借信表達思鄉思親之情。
15. 試題分析:題幹是「杜甫《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的『書』,與本詩尾聯中的『裂帛』,都指家信,請簡要分析二者所表達的情感的異同。」此題的考點是分析詩歌選材的特點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據具體詩句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比較閱讀。既要答出相同點,又要答出情感的不同之處。杜甫《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的「書」,與本詩尾聯中的「裂帛」,都指家信,二者都借家信表達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春望》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客遊》羈旅在外,詩人思緒萬千。此時,李賀正值壯年,本應大展身手、建功立業,然而,卻只能離鄉背井、困頓於異鄉。為此,詩人寫下了這首詩來抒寫自己的憂怨。「不謁承明廬,老作平原客」,這是怎樣的尷尬和無奈。失意之中,人總是會生出思鄉之情,李賀也不例外。「屢彈鋏」,詩人希望能像馮諼那樣展示政治才能,然而,世事艱難,根本無法實現。更令詩人傷痛的是,除了政治上失意外,又被迫客居異鄉。可以說,失意之中又增添幾分痛苦。
點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託或烘託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後面的註解。對於本題,考生可以抓住詩句中的寫景及用典來體悟情感。
15.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聽箏
柳中庸
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
似逐春風知柳態,如隨啼鳥識花情。
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
A. 詩的第一句開篇寫作者邊彈邊聽秦箏,「聽」字領起後面的所有內容。
B. 第二句「悲怨聲」寫出了箏聲彈奏的悽苦,以及自己由聽箏而引起的無限悲怨之情。
C. 詩人把樂聲同大自然的春風、楊柳、花、鳥融為一體,渲染出一片傷春惜別之情。
D. 箏聲本來就苦,又摻入詩人的重重離別之恨,更引起對遠方親人的懷念。
E. 本詩用新穎、貼切的比喻描摹聽到的箏聲,既準確恰切而又富有藝術感染力。
15. 本詩頸聯對人世的悲歡寫得真切感人,請加以賞析。
答案及解析:
15.14. AE
15. ①這句詩形象地展現了燈下獨守、月明空思的畫面:燈前只有自己的影子,可見孤獨;空樓只見明月高懸,何等空蕩,「愁」與「思」自然而生。「獨」、「空」兩字,尤使畫面顯得分外悽清,增加了離愁的分量。②用「誰家」、「何處」疑問句式,不僅與上一聯在形式上有變化,而且讓這種離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況味。(意思對即可)
15.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綜合賞析詩句的題目,題幹中給出賞析的重點是「對人世的悲歡寫得真切感人」,注意從抒情的借景抒情,鍊字和句式的選用的角度分析,這句詩展現了燈下獨守、月明空思的畫面,「獨」、「空」兩字使畫面顯得分外悽清,反問句式使離愁更增加了普遍的人生況味。
點睛:綜合賞析詩句注意內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內容上從意象的選取、意境的創設、構思的精巧、情感的表達的角度進行分析,形式上從遣詞造句以及藝術手法的運用上分析。
16.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水調歌頭·和馬叔度遊月波樓
辛棄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14. 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 詩歌上片重在寫景,在寫景中言情抒懷,前四句為情造文,描寫有我之景,情景很好融為一體。
B. 詩歌中「照我滿懷冰雪」句生動形象寫出作者的失意和無奈,將內心悽涼和感傷充分表現了出來。
C. 詩中「鯨飲未吞海」句化用了杜甫「飲如長鯨吸百川」,極度誇張,具有一種豪邁精神和陽剛之氣。
D. 下片「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三句在結構上承上啟下,緊承上片的寫景,引出後面敘事抒懷。
E. 這首詞採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行文波瀾起伏,寫景生動形象,議論富有情理,抒情真切動人。
15. 詞中「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有怎樣的作用?請結合內容進行分析。
答案及解析:
16.14. BE
15. ①這全詞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作者不由愁思滿懷。
②全詞的基調也由前面的雄壯豪邁而變為後半部分的哀涼悲傷。
③作者憂心國事,雄心壯志,自然引出下文功業未建的感慨和無奈。
14. 試題分析: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ACE項考核手法,B項考核內容,D項考核詩句的作用,其中B項,滿懷冰雪,指自己冰雪般純潔的肝膽。E項,採用的是欲抑先揚的手法。
15. 試題分析:此題考核詩句的作用,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從結構、手法和情感表達的角度分析,「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句在此的下聯中間,由前面的雄壯豪邁而變為後半部分的哀涼悲傷,自然引出下文功業未建的感慨和無奈,從內容上看結構上全詞的主旨句,寫出山河破碎生靈塗炭,作者不由愁思滿懷。
點睛:分析詩句的作用的題目,首先明確詩句的內容,然後從結構和內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時注意詩句的位置,開頭主要是統領全詩,奠定情感基調,和標題、結尾相照應,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等;中間主要是承上啟下;結尾主要是照應標題、開頭和卒章顯志等。答題時結合具體的題目具體分析。
17.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與夢得①沽酒閒飲且約後期
白居易
少時猶不憂生計,老後誰能惜酒錢。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
閒徵雅令②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夢得:指劉禹錫,他與白居易同歲。開成二年,兩人同在洛陽,劉任太子賓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閒職;②雅令:高雅的酒令,自唐以來盛行於士大夫間的一種飲酒遊戲。
14.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 詩人與劉禹錫相約,「閒飲」暗含了寂寞、閒愁難遣之意,「約後期」表明意猶未盡。
B. 從「少時」到「老後」,是詩人對自己生平的回顧,豪邁之氣與身世之慨均隱含其中。
C. 「閒徵雅令」寫出兩人相聚對飲的悠閒愉悅,「醉」字則活畫出詩人樂於詩酒的神態。
D. 「菊黃」寫出居室環境的清幽雅致,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對清雅生活、高潔品性的追求。
E. 尾聯中,詩人著眼於未來,將詩意推向高峰,有對再約共飲、陶然同醉的期待和想像。
15. 賞析「共把十千沽一鬥,相看七十欠三年」。
答案及解析:
17.14. CD
15. ①神情描畫真切。「共」字寫出兩位老友爭相解囊、同沽美酒的誠摯熱烈情景,「相看」再現出坐定後彼此端詳的親切動人場面。②數詞運用精妙。「十千」、「一鬥」,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兩人不惜重金買醉的豪氣,暗示兩人同病相憐、以酒解愁和彼此珍惜的深情摯意;「七十欠三」包蘊「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感慨,傳達出惺惺相惜之感和人近天年的超然胸懷。
14. C項「相聚對飲的悠閒愉悅」理解錯誤,這裡「閒」體現了詩人政治上遭到冷遇,內心的寂寞而又閒愁無處派遣的心情。D項詩歌的尾聯意思是說「詩人把眼前的聚會引向未來,把友情和詩意推向高峰。一個"更"字開拓出"更上一層樓"的意境,使時間延長了,主題擴大和深化了。此番"閒飲",似乎猶未盡興,於是二人又相約在重陽佳節時到家裡再會飲,那時家釀的菊花酒已經熟了,它比市賣的酒更為醇美,也更能解愁」與「對清雅生活、高潔品性的追求」沒有關係。
點睛:如何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鑑賞能力呢? 一、品味富於表現力的「詩眼」或「題眼」。二、剖析詩詞的思想內容。要正確理解古詩詞的思想內容,最根本的是要學會知人論世,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詩詞常引用典故,化用詩句,以豐富的內涵,引人聯想。鑑賞古詩詞,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詩句的來源和含義,發掘典故及詩句在古詩詞中的妙用。四、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古詩詞中,因形象性與抒情性的需要,常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興、擬人、誇張、對偶、反覆,襯託等,把握了這些手法的表達效果,就能更好地體會詩詞的形象,領悟作者的感情。五、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鑑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鑑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薰陶,心靈的淨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
15. 詩歌中這一聯具體描寫「閒飲」的細節和過程,將題中旨意寫足。這裡的「閒」是身閒而心未嘗閒,借知識的遊戲來怡情養性是假,排遣寂寞無聊才是真。雖有高雅芳潔的情懷、匡時救世的志向和滿腹經綸的才學,卻只能引經據史,行行酒令,虛擲時光,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這裡的「醉」,似醉而非真醉;與其說是醉於「十千沽一鬥」的美酒,不如說是醉於「勝管弦」的「清吟」,雖然美酒可以醉人,卻不能醉心,一般的絲竹可以悅耳動聽,卻無法像知己的「清吟」那樣奏出心靈的樂章,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這二句,把「閒飲」和內心的煩悶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藉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然後,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鑑賞時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鑑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採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採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後;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18.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
雨後贈斯遠
趙蕃
已是霜凝更雨溼,春其漸起但無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當返魂。
小駐要須窮日日,細尋無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從茲始,並待君詩洗睡昏。
【注】趙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號章泉,原籍鄭州。南宋中期著名詩人,他和當時居住在上饒的韓淲(號澗泉)齊名,號稱「上饒二泉」,同為江西詩派的殿軍人物。靖康之變後,居信州玉山(今屬江西)。曾為太和主簿,後居家三十三年。理宗紹定二年,以直秘閣致仕,不久卒。諡文節。
14. 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 首句「已是霜凝更雨溼」,交代贈詩的時節和天氣,渲染了蕭瑟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悽楚的基調。
B.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當返魂」,虛實結合,說雖然草木依舊枯萎,但梅花一定會悄然開放。
C. 「窮日日」「遍村村」,從時空角度強調新春發現之難,表現詩人探春尋春心情之急與信念的堅定。
D. 尾聯寫詩人在收到朋友斯遠寄來的新詩之後,擦亮眼睛,振奮精神,一改昏沉之態,連忙回詩相贈。
E. 本詩巧妙地將寫景敘事與議論抒情融為一體,表達詩人對新春的渴望和希望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
15. 古人評價首聯中「春其漸起但無痕」一句為「一篇之警策」,「熔詩情和哲理於一爐」,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8.14. AD
15. ①「春其漸起但無痕」這句意思是說,春天正逐漸臨近,只是還沒有全部顯露出來,表達了樂觀豁達、積極進取的精神;②蘊含著「希望往往孕育在艱難困苦之時」「對未來應充滿信心」的哲理;③為全詩定下明朗向上的基調。
14. 試題分析:A項,「為全詩奠定了悽楚的基調」錯,詩人於初春時節寫詩贈友,借自己尋春覓春的執著堅定,表達對時政和人生的深刻認識,以及對生活的殷切期待和無限希望,開篇的景物描寫,從情景關係來看屬於「以哀景襯樂情」。D項,曲解詩意,尾聯大意說的是,詩人拭目以待,期盼朋友斯遠的詩作,希望得到友人的理解和鼓勵。
15. 試題分析:首先明確「警策」就是「全詩的關鍵」,重點從從詩句表達的情感分析其「奠定情感基調」的作用,然後分析蘊含的哲理:希望往往孕育在艱難困苦之時;對未來應充滿信心;對新生事物應多加合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點睛:分析詩句的作用的題目,首先明確詩句的內容,然後從結構和內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時注意詩句的位置,開頭主要是統領全詩,奠定情感基調,和標題、結尾相照應,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等;中間主要是承上啟下;結尾主要是照應標題、開頭和卒章顯志等。答題時結合具體的題目具體分析,此題是開頭,注意從奠定情感基調的角度分析。
19.讀下面這百唐詩,完成後面各題
早發焉耆①懷終南別業
岑參
曉笛引鄉淚,秋冰②鳴馬蹄。
一身虜雲外,萬裡胡天西。
終日見徵戰,連年聞鼓鼙。
故山③在何處,昨日夢清溪④。
①焉耆:指焉耆都護府,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西南。②秋冰:胡塞屬高寒地帶,入冬早,故雖秋日業已結冰。③故山:指岑參隱居的終南山。④清溪:指終南山的小溪流。
14. 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兩項是( )
A. 首聯中的「曉「秋」兩字,點明作詩時間是秋天的早晨,表現了天氣嚴寒達到了滴淚成冰的程度。
B. 頷聯寫塞外,用」一身」和「萬裡」分別修飾「雲」和「胡天」,運用了擬人和誇張的修辭手法。
C. 頸聯用「終日」和「連年」寫連年不斷的徵戰生活,表現了戍邊將上忠誠堅貞,保家衛國的情懷。
D. 尾聯以「故山」點出了「懷」的對象,又用「在何處」引出下面的寫夢之句,匠心獨運,蘊含深情。
E. 本詩是詩人塞外旅途中的懷鄉之作。從「早發「落筆,婉轉赴題,情景交融,層次井然,感情深沉。
15. 你認為這首詩題目中的哪個字能夠統領全篇?請結合全詩做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9.14.DE
15. 「懷」。①首聯「曉笛」「鄉淚」「秋冰」「馬蹄」,交織成一幅塞外秋曉行旅圖,是觸發「懷」的媒介;②中間兩聯通過「一身」與「萬裡」、「終日」與「連年」兩組的對比,強調邊塞的路途遙遠與生活單調,暗示出「懷」的原因;③最後兩句寫思念故山的清溪,形之以夢,點出「懷」的對象。
14. 試題分析:題幹要求選出「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最恰當的兩項」,這屬於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項,「曉」「秋」兩字不能體現「天氣嚴寒達到了滴淚成冰的程度」。B項,「一身」並不是修飾「虜雲」,是說自己一人身處塞外,沒有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C項,應該是表現了戍邊將士對長期徵戰生活的極度厭倦、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與對故鄉的深切思念。
點睛:詩歌鑑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15. 試題分析:根據題幹中的關鍵詞「統領全篇」可以判斷出,此題考查的是全詩的詩眼。根據詩的題目「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可知,這首五律是詩人塞外旅途中的懷鄉之作,它以蒼涼的格調,傾訴了自己對家鄉的眷戀。因此,這首詩中能夠統領全篇的字是「懷」。所給的是一首五言律詩,可以採用逐聯分析的形式來說明「詩眼」是如何統領全篇的。如:首句的「鄉淚」,從而暗示出「懷」字。「虜雲」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強調了邊塞的遙遠,歸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懷」的原因。「終日見徵戰,連年聞鼓鼙」,馬上顛簸,飄忽無定,鄉路迢迢,歸家無期,詩人是不可能不時而生出對故鄉的懷念和對徵戰生活的厭倦情緒的。詩的最後兩句寫思念故鄉,形之夢寐。「故山」點出「懷」的對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啟下句故鄉景,突出表現了對家鄉之不能不時時縈懷。到此,「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這個題目所點示的幾層意思,尤其是貫穿全詩的「懷」字,就表現得十分完滿而又含蓄了。
20.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金陵懷古
許渾①
玉樹歌殘王氣終,景陽兵合戍樓空。松楸遠近千官冢,禾黍②高低六代宮。
石燕③拂雲晴亦雨,江豚④吹浪夜還風。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
註:①許渾,晚唐時期詩人,長於律體,其詠史懷古詩成就突出。②《詩經·王風·黍離》小序中 說,周大夫行役過故宗廟宮室之地,看見遍地禾黍,感傷王都顛覆,故作此詩。③《浙中記》:「零 陵有石燕,得風雨則飛翔,風雨止還為石。」④《南越志》:「江豚如豬,居水中,每於浪間跳躍, 風輒起。」
14. 下面對本詩內容和思想的分析,錯誤的兩項是( )
A. 首聯所寫陳後主創作《玉樹後庭花》之靡靡之音與隋朝大軍直逼景陽宮乃金陵由盛轉衰的開端, 全詩以此發端,可謂善抓關鍵。
B. 本詩前兩聯在內容安排上採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前朝歷史,然後補寫眼前景物,這就突出 了陳朝滅亡中蘊含的歷史教訓。
C. 本詩中間兩聯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會變化,手法卻大不相同:頷聯藉助比興獲得暗示效果,而頸 聯則採取賦的手法進行直觀描述,兩聯在錘鍊字句方面很見功力。
D. 與某些詠懷金陵的詩拘泥於一景一事不同,本詩氣象雄渾,「涵概一切」,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
E. 立足當下,詠懷古事,本詩除了抒發金陵繁華一去不返的慨嘆,還在尾聯展現了對自己所處時代 不同於六朝的期許。
15. 本詩是如何抒發自己的懷古之情的?請結合詩歌內容作簡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20.14.CE
15. ①借史實的對比抒發盛衰之感。首聯以陳後主的驕奢淫逸與隋軍的雷霆萬鈞作對比,抒發了朝 代盛衰更迭的慨嘆。
②以景物描寫烘託懷古幽情。頷聯描寫了金陵城的衰敗景象,登高遠望,遠近高低儘是松楸荒冢, 禾黍殘宮,烘託了思古之悲涼。尾聯以青山不改之景,烘託了世事多變之慨。
③借典故抒發懷古之情。頷聯的「禾黍」化用了《詩經》的典故,使自己對盛衰的慨嘆更有歷史深度。
④以比喻(或象徵)手法寄託懷古之情。頸聯的「江豚」和「石燕」象徵歷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 通過它們攪動風雲的描寫,表現了對歷代王朝興亡交替、盛衰無常的慨嘆。
14. 試題分析:C頷聯是「賦」的手法,頸聯是「比興」的手法;E尾聯應是「抒寫金陵繁華一去不返、人間權勢終歸於盡的慨嘆」,選項「對自己所處時代不同於六朝的期許」無中生有。
15. 試題分析:注意答出借史實的對比抒發盛衰之感、以景物描寫烘託懷古幽情、借典故抒發懷古之情、以比喻(或象徵)手法寄託懷古之情。
點睛:詩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託物言志、懷古傷今等,還有藉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對比、細節描寫等,答題時根據具體的詩歌具體的分析,此題主要是借古諷今、借景抒情、用典、比喻等手法。答題時要結合詩歌做具體的解釋。
最新試題倉庫(每日更新)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模擬考試(五)
太原市2018年高三年級模擬試題(二)語文
陝西省鹹陽市2018屆高三高考模擬檢測(一)
河南省六市2018屆高三第一次聯考(一模)
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模擬考試(二)
1-6年級數學下冊期中測試卷及答案,建議收藏!
2018年廣東省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語文模擬試卷(一)
2018年部編版一二三年級語文下冊期中測試題有答案
百校聯盟2018屆TOP20四月聯考(全國卷)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8屆高三第三次4月聯考
河南省2018屆高三4月普通高中畢業班高考適應性考試
廣東東莞市2018屆高三第三次調研考試語文試題
湖南G10教育聯盟2018年4月高三聯考語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數學下冊第四單元測試卷
2017年廣州市中考語文真題
1-6年級語文下冊期中測試卷及答案(可保存列印)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 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