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張麗 攝影 宗琪琪)8月27日,由南開大學和天津市人民醫院主辦的轉化醫學高端論壇在天津市人民醫院召開。4位院士和來自中國科學院、解放軍總醫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的多位知名專家學者與會研討。論壇開幕式上,南開大學附屬人民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揭牌成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空軍軍醫大學西京消化病醫院院長樊代明作了題為「疫後醫學發展的思考」的報告。他指出,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衛生健康事業帶來衝擊,也凸顯出建立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的重要性。醫學、科技與人文是一個整體,倘若只注重單一發展就會在整個健康體系中形成短板。發展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需注重醫學文化的重塑、醫學的反向研究、真實的醫學實踐、醫學思維的轉變以及循證醫學的完善。
樊代明院士指出,人類的生命是非線性的,我們要採取多元化的醫學方法對人類生命健康進行管理,不僅要大力發展醫學科學技術,更要提升人類的醫學文化水平。發展整合醫學研究是未來醫療健康體系的重要方向,惟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公共衛生與健康聯合研究院院長、南開大學公共衛生與健康研究院院長徐建國在題為「中國人腸道菌群新解」的報告中介紹了團隊關於腸道菌群研究的最新結果,並提出對國人腸道菌群分布新的解讀。他指出,由於對人類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認知目前大部分仍局限於「屬」的水平,因此產生諸多錯誤結論或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公眾認知。
徐建國院士團隊採用細菌宏分類學方法,從「種」水平對120個健康國人糞便菌群進行分析,得到許多對國人腸道菌群新的認識。他們發現,在檢出的1235個「種」水平細菌分類單元中,約62.7%屬於未知細菌;根據檢出率不同,可將細菌種分為低頻、中頻和高頻菌群;有趣的是,高頻菌群所含的116個細菌種中沒有全部人群共有的。此外,長雙歧等益生菌並非腸道優勢菌群,其分布和豐度都較低。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雙聘院士、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名譽院長張英澤以「論醫學創新的十大關係」為題,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環境、借鑑、觀察、思考、轉化等要素與創新的關係。他從以色列農業灌溉技術和我國「諾貝爾獎」級別的4個醫學創新為例,說明創新毫無例外都來自於仔細的觀察,大膽的思考與認真的實踐。他還以「借鑑AO骨骼編碼的思路,對人類血管進行編碼」「帶血管神經和手術切口標記的護皮膜」為例,講述了自己是如何實踐從觀察到思考,從借鑑到創新的。
「我們國家現在論文與專利的數量全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的轉化率只有不到4%,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數量,所以今天成立轉化醫學研究院,我覺得特別好,一定會推動我們創新轉化事業的發展。」張英澤院士指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張學作了題為「回答源於臨床的科學問題」的學術報告。他指出,將臨床需求上升到科學問題是臨床醫生做研究的根本指導思想。基於臨床問題的科學研究是解決臨床需求最好的科研途徑,是最具生命力的。
張學院士說,無論是張亭棟醫生發現治療白血病的藥物三氧化二砷,還是自己課題組揭示遺傳病「毛囊閉鎖三聯徵」的關鍵發病機制的過程,都充分說明深入的臨床觀察和反覆的科學試驗是解決基於臨床的科學問題,做出創新性成果的有效方式。基礎研究和臨床診療相結合,當臨床的需求上升為科學問題,再以科學的思維解決臨床需求,是現代醫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論壇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姜保國、解放軍總醫院生物治療科主任韓為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江雲、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林、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楊榮存等專家學者,圍繞新冠肺炎重症分層治療及城市防控數學模型、腫瘤免疫治療中的轉化醫學、基因密碼子擴展合成生物學、同一單細胞分析揭示腫瘤幹細胞異質性端粒及轉錄分子特徵、腸道微生態與人類重大疾病等主題進行了學術報告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