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碩士畢業論文研究下崗母親 看哭答辯老師(圖)

2020-12-13 騰訊網

  荒廢的「國營七礦」

  李桂珍一家和朋友回「七礦」聚會,小賣鋪對面曾是電影棚和廣播室,現在已經夷為平地。

  原「七礦」職工宿舍

  「七礦」退休人員安置點

  入夏後的一個晚上,48歲的李桂珍像往常一樣騎著電動車下班回家,屋裡的桌子上多了個從外地寄來的快遞包裹,裡面有本淺黃色封面的冊子。

  寄件人是在雲南大學讀書的女兒,包裹裡是她剛剛完成的碩士畢業論文——《母親的故事:一個下崗女工的社會互動和自我建構》。

  「哎呀,這孩子寫我幹嗎?」看到封面上的標題,李桂珍在心裡嘀咕了一下,但又好奇女兒到底怎麼看自己。她飯也不吃了,坐在沙發上開始翻看,文章很長,裡面還有許多「深奧枯燥」的詞,但看著看著,淚水開始漫上來。

  李桂珍在雲南省西部一個城市的中學裡擔任宿舍管理員。這個總是窩在角落裡拖地、洗校服、刷球鞋的中年女人,曾是當地一家大型軍工廠裡的播音員,就連附近鄉鎮的村民都聽過她的聲音。

  即使在那個生命中最「輝煌」的階段,廠志裡關於李桂珍的介紹也只有短短12個字:「有播音員1人,每天播音3次」,名字都沒有提起。如今,她只是社會底層一個不起眼的下崗女工,但25歲的女兒花了兩年多時間,用4萬多字,把她寫在自己的畢業論文裡。

  母親是一個柔弱的個體,大千世界中一顆毫不起眼的微粒

  沿著坑坑窪窪的砂石路,車開進一個人煙稀少的山溝,最後停在一塊三角形的空地上。

  李桂珍下了車,看上去興致不錯。她指著前方說:「這就是我們工會,那個是舞廳,那個是電影棚,我的廣播室就在電影棚上面。」

  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只有一片爛泥地和荒蕪的雜草。遠處是幾排低矮而整齊的紅色磚房,窗戶玻璃支稜著凌厲的尖角,裡面黑洞洞的,早已無人居住。可李桂珍和同行的幾個人對著這片廢墟,聊得很起勁。

  這一幕讓站在旁邊的女兒蔣易澄感到好奇。當時,這個雲南大學傳播學專業的研究生正在準備自己的碩士畢業論文,她要研究「三線工廠」職工的集體記憶。此次回老家參加父輩們的聚會,是田野調查的一部分。

  蔣易澄是標準的「三線子弟」,她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姨媽舅舅都屬於一個代號叫「國營七礦」的鈾礦冶煉工廠。1970年代,他們響應支援三線建設的號召,從全國各地來到這個距離昆明500多公裡的小山溝,把這裡逐漸建設成一個擁有糧店、百貨店、學校,甚至舞廳和燈光球場的山中「小社會」。

  李桂珍和蔣易澄腳下的這塊三角地,曾是整個礦區的中心。「七礦」最輝煌的時候,接近2000人在此工作、生活。1990年代末,國有企業改革,「七礦」宣布破產,李桂珍買斷工齡下崗,職工接連離開礦山自謀生路。如今,整座工廠只剩下5位老人看守。

  雖然成為單位「甩掉的包袱」,但提起「七礦」,李桂珍仍掩飾不住自豪,「原子彈爆炸我們是作了貢獻的!」她總喜歡對外人這麼說。此次女兒回老家採訪三線建設的事,她跑前跑後幫忙聯繫老同事,帶女兒去退休人員安置點,讓那些老人講講「採掘隊大幹多少天」的輝煌記憶。

  蔣易澄最初並沒有注意到母親有些反常的舉動。對她來說,母親只是自己眾多採訪對象中的一個。但母親在聚會中不同於平時的表現,讓她開始好奇,為什麼在家裡有點敏感、一度不愛與外界接觸的母親,重回「七礦」後那麼開心、健談?她在那裡到底經歷過什麼樣的時光,離開礦山後又遭遇過什麼打擊?

  儘管和母親朝夕相處25年,但這些問題她並不太了解。

  回到學校後,蔣易澄去導師的辦公室裡匯報論文進展。聊天時,她無意中提到母親下崗後爭取權益以及出去打工後心理上的變化。坐在對面的導師聽了眼睛一亮:「這反映了人的自我認知的發展。」導師推薦她回去讀讀美國學者喬治·米德的《心靈、自我與社會》這本書。

  「人的心靈和自我完全是社會的產物。」書裡有這樣的論斷。

  蔣易澄開始重新審視這個最熟悉的採訪對象。「母親是一個柔弱的個體,大千世界中一顆毫不起眼的微粒,但為什麼此刻看她竟覺得她如此強大?如果時代洪流總是將人左右,讓人無奈,但人也是可以反抗、適應和改變的。」她在論文中寫道。

  這個年輕姑娘意識到,自己本來要探尋的「七礦」發展、變遷歷程,其實早就與母親的命運交織在一起。但蔣易澄並沒有告訴母親,自己論文中的主角已經換成了她。

  那下覺得「啊嘛太幸福了」,後來才知道生活不是這樣的

  下崗後李桂珍一直四處打工,她開過餐館,賣過雜貨,給別人織過毛衣,當過清潔工。一天忙完,只有在回憶時才能成為往事的女主角——

  那是李桂珍最舒心的一段時光。20歲接父親的班,在中央直屬企業裡當播音員,掙得比地方上多,穿得也時髦:下面一條緊身氨綸褲,上面是鴨蛋綠的長款西服,頭髮高高地盤起來,「還是挺好看的」。

  廠裡的年輕小夥子開始行動了。那個年代追女孩的方式還算樸素,有忙著給她佔座的,有搶著幫她抬水泥的,還有把存摺拿給她看的,但他們最後都輸給蔣易澄的奶奶。奶奶每天早上守在自家窗口前等著李桂珍經過,招呼她進屋吃早點。不知道吃了多少碗有荷包蛋的麵條後,這個廠子裡眾人矚目的姑娘成了她的兒媳婦。

  李桂珍說自己和蔣易澄的爸爸一見鍾情。相親時,他打扮得像個牛仔,跟廠裡那些下井工人很不一樣。他是駕駛員,開了輛天藍色的汽車,斯洛伐克進口,據說全雲南只有10輛,經常帶著李桂珍出去兜風。

  「那下覺得『啊嘛太幸福了』,後來才知道生活不是這樣的。」李桂珍苦笑著說。

  改變首先是從蔣易澄出生後開始的。廣播室「一個釘子一個眼」,播音時間是固定的,遲到一分鐘,全礦都知道了。李桂珍只能給領導打報告,離開廣播室,去辦公室當打字員。到女兒3歲,該送幼兒園了,可礦區的老師怕鈾輻射,走得沒剩下幾個。沒辦法,李桂珍辦了停薪留職,陪女兒去市裡上幼兒園。那時她才26歲。

  家裡少了一個人的收入,頓時有些捉襟見肘。年輕的李桂珍也不習慣當閒人,她在公園旁租了間房子開飯館,鋪面不大,只有五六張桌子,獨創的清蒸鴿子這道菜在當地頗受歡迎。可好幾次中午忙完生意,回頭一看,女兒不見了。

  李桂珍「像瘋人一樣」衝出飯館滿世界找。她問路旁賣冰激凌的:「大媽你有沒有看見我家姑娘?」問街邊賣燒烤的:「大姐,有沒有看見我姑娘?」誰也沒看見。正哭得稀裡譁啦,飯館裡的小工追出來:「老闆娘老闆娘,孩子在被子後面睡著了。」

  擔心孩子有一天真會丟,李桂珍把飯館關了。

  「得到這樣就必須放棄那樣。」20多年後,李桂珍說得輕描淡寫。她剛在廚房裡忙乎完,做的是黃燜雞,曾經的招牌菜之一,雞肉又嫩又入味。如果飯館繼續開下去,她應該是個好廚師。

  「女人嘛。」她用這3個字結束感慨。可有一件事是真後悔了,女兒7個月大時她參加成人高考,錄取通知書來了,可孩子吃著奶,丈夫又老出差,考慮幾天,她最終沒有去學校報到。

  「我沒有辦法,自己放棄了嘛。如果那時把文憑讀出來,我就不是今天這樣子了,就不會走下崗這條路了。」李桂珍的聲音低沉下來。

  這件事蔣易澄不止一次聽母親講過。準備論文時,她在廠志裡找到了印證:「著重對青壯年職工進行培訓……送大專院校系統培訓10人。」蔣易澄在那行字底下畫了個箭頭,用藍色螢光筆在空白處寫道:「媽媽成人高考的遺憾。」

  可她一度對這件事有些反感。母親說多了,她有時忍不住回嘴:「哎呀你別講了,煩得很!」

  「她總講『為了你犧牲很多』,我心裡就會不爽,幹嘛老怪我?後來理解了,她有她的無奈,這個對她太重要了,她就是因為沒有文憑被別人看不起、被各種『卡』,所以她才不斷強調讓我接受教育,成為人上人。」蔣易澄說。

  寫畢業論文的這兩年多裡,蔣易澄學會了寬容與傾聽。她採訪自己的家人,聽他們一遍一遍講過去的事情,儘管很多講述與她的論文沒什麼關係。在退休人員安置點採訪完,她給那些獨居的老人拍照,之後專程送過去。

  「人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傾聽,另一方面,甚至也沒有那麼多人願意講,訴說了以後又怎麼樣,現實狀況還是沒有改變,所以乾脆選擇不說。」她的聲音有些低落,「有這個機會讓他們能訴說,也挺好的。雖然我聽得太多了,不覺得稀奇,但是總有人不知道吧,總有人會想聽聽他們的聲音吧。」

  「原來我根本不了解她的精神生活,也沒能幫她分擔」

  畢業論文是女兒的一件大事,李桂珍一直很配合採訪。當問到下崗這件事,蔣易澄踩到「禁區」了。

  「你寫這個東西有些也不要去那種(深挖),不要影響你的前途,過都過了,管它的,你去捅它搞不好就捅個馬蜂窩了。真的!」李桂珍囑咐女兒。

  1999年,李桂珍下崗。有數據統計,在1998年至2003年的國有企業改制中,全國下崗工人高達2818萬。

  剛上初中的蔣易澄並不清楚母親身上發生了什麼事,只記得有一段時間,母親總是忙著寫東西,看資料,經常接了個電話就出去,也不知道到底在幹什麼。後來才聽說,母親和其他一些職工在聯名上訪。

  早在李桂珍下崗前,「七礦」已經停產了好幾年。由於鈾礦山資源枯竭,「軍轉民」的小項目效益不高,企業一直虧損。廠裡領導鼓勵職工自謀出路,蔣易澄的父親是技校畢業,有文憑,找了個機會調到市裡給領導開車了。

  李桂珍沒有這種機會。她接到單位電話,回去開了3天「動員會」。領導在臺上說,「七礦」轉過年就要破產關閉,職工能調走的調走,接近退休年齡的可以退休,剩下的如果買斷工齡,能拿到四五萬元的「退職費」。李桂珍選擇「買斷」,然後用退職費在市裡開了間雜貨鋪。

  可實際上「七礦」堅持到2002年才宣布破產,沒有響應動員「買斷」的員工照常領工資,挨到企業破產時接近提前退休年齡,直接回家領退休工資了。李桂珍醒悟過來,企業「減負」,自己被「就地解決」了。「就像一個圈套」,她咽不下這口氣,開始和同事寫聯名信上訪。

  在蔣易澄的觀察中,這件事對母親是個巨大的傷害,也促成母親自我意識的覺醒。「母親意識到曾經那麼賞識自己、需要自己的系統也有欺騙、唬弄自己的時候,為它作了那麼多奉獻,也應該有主張自己權利的時候。母親也意識到,曾經以為可以依靠一輩子的『大樹』,總還是有枯萎、傾倒的時候,不能不早一些豐滿自己的『羽翼』以便更好地生存下來。」她在論文中分析。

  但「自我意識覺醒」的代價是:丈夫被單位領導叫去談話,家裡的小賣鋪被定為「黑據點」,李桂珍被列入「黑名單」。她不想連累家裡人,「乾脆離婚,我還是要走我自己的路,把這個公道討回來!」

  蔣易澄的爸爸當然不同意。「倔成什麼呢,呵呵。」接受女兒採訪時,他只是一笑而過。可李桂珍在論文裡看到這句話時哭了。丈夫當時安慰她:「你就在家呆著,我有吃的,也不會餓到你。」她覺得自己當年沒看錯人。

  母親爭取利益這件事,蔣易澄此前毫不知情。「真的是不能想像,那段時間她經歷的思想上的壓力。她要顧慮到我爸爸的工作,我的前途,但你讓她妥協,她會挺痛苦的。原來我根本不了解她的精神生活,也沒能幫她分擔,一想確實,哎呀……」她突然停住,說不下去了。

  爭取權益失敗,雜貨鋪也開不下去,李桂珍成為徹底的家庭主婦。她覺得自己「被社會淘汰了」,廣場舞也懶得去跳,每天就窩在家裡沙發上,給婆婆繡十字繡,給女兒織毛衣。在重複的一針又一針裡,脾氣變大了。老公回家晚了,她要發火;路上遇到熟人問她最近在忙什麼,「這不是在家待著嘛」,她三言兩語帶過,不再像過去那麼熱情。

  「就感覺英雄無用武之地!」李桂珍皺著眉頭說,「我有一身的勁,但沒地方使,做這樣也不成功,做那樣也不成功,對自己失去自信,覺得無能,走到哪個地方都矮人一截,覺得不如人,乾脆就不要與外界接觸,天天在家算了。」

  和李桂珍一起下崗的人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她的一個同事得了抑鬱症,一個天天在家打麻將,夫妻一起下崗的離了婚,孩子也不去上學了。

  唯一令她欣慰的是,女兒懂事。李桂珍下崗後,家庭收入比之前少了一半,她還要自己攢下錢繳養老保險。「有幾次她爸出差,我跟我姑娘一個星期才用7塊錢啊,你說我和我姑娘咋過來的?我跟你說,就是天天蒸饅頭,熬點粥,燒一個湯,就可以吃一頓了。」中學生過生日流行請來請去,要好的女孩子們湊錢買禮物,這種活動蔣易澄很少參加,她的生日都是悄悄過的。

  「哎呀,我們還是虧欠閨女好多啊。」有一天,平日裡沉默寡言的蔣爸爸突然這麼對妻子說。

  「她爸也是相當難過啊。」李桂珍嘆了口氣。

  「我常跟我女兒說我不敢想,我怕我鑽進去得神經病」

  蔣易澄考上研究生後,李桂珍覺得不能再這麼在家裡待著了。一方面家裡經濟有點緊張,另一方面,「我女兒讀到這個文化層次了,我如果不求上進,對她是一種負面影響」。

  回歸社會的第一步是重新回到廣場跳舞,增加自信心。這並不難,李桂珍本來就是單位裡的文體骨幹,在一群身材走形的中年婦女和顫顫巍巍的老大媽中間,她的動作很標準。

  第二步是找份工作,這讓李桂珍有點心理障礙。「一是歲數大了,二沒有文憑,三又沒什麼技術,後來想想,管他呢,叫我幹什麼我都行。」她每天騎著車上街轉悠,看見一家剛開業的床上用品店貼在門口的招聘啟事,底薪1500元還有提成。

  李桂珍決定去試試。她用床單折成開屏的孔雀,用被罩給櫥窗裡的模特裹出各式各樣的裙子,加上過去積累的人脈,開業那幾天她一個人就賣出20多萬元。可到了發工資時,承諾的5%提成變成500元獎金,李桂珍覺得自己受騙了,「你不能500塊錢就把我打發了」,她一氣之下辭職。

  第一次再就業的嘗試受挫。「從表面上我這個人很樂觀,但我常跟我女兒說我不敢想,我怕我鑽進去得神經病。」李桂珍說。

  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說當地一所中學有公益崗位面向「4050」人員招聘,當宿舍管理員。她應聘成功,可幹了半個月就有點受不了。她在工廠都沒怎麼幹過體力活兒,如今拖地拖得手直翻筋,膝蓋都不會打彎了。

  李桂珍有點打退堂鼓。她回家跟丈夫傾訴,可丈夫聽著聽著忍不住想「吼」她:「咋會一天就是在抱怨!」周末一個人守著空蕩蕩的宿舍樓,她只能打電話跟女兒「吐槽」。

  「不要太去計較利益,遵循自己的內心。」在外地讀書的蔣易澄在電話裡安慰母親,「做什麼都會遇到問題,會有不同的煩惱,現在你這種心態做什麼都會煩惱。」她分析著,已經不再是那個在被子後面餓得睡著、需要媽媽照顧的小女孩了。

  聽了女兒的建議,李桂珍決定堅持下去,「管他呢,做事情力氣出了還會有,也不會累死,就做唄。」她翻開自己的手掌,幾條凸起的青筋趴在手背上,「我以前細皮嫩肉的,現在老繭都出來了。人一輩子不會一帆風順,我鼓勵我家女兒,你多讀書,現在苦就是為了比父輩母輩過得好嘛。」

  母親的期待對於蔣易澄來說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她自己覺得很挫敗,所以會把那種東西轉移到我的身上,要求特別高,想讓你無時不刻地好、好、好。他們怕你吃虧,怕你考慮不周全,我做什麼老是覺得受束縛,變得跟他們一樣要考慮很多東西,放不開,很累。」蔣易澄說。

  她也曾因此發過脾氣,但現在想明白了。「每每回想起來,才深刻發覺自己很是愧對母親,我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她的需求,不知道她情緒不好的來由,不理解她的擔憂、焦慮和孤寂,太多太多,有時候甚至厭煩她對我過分依賴和給予期望,我不明白人生歷程是這樣地短暫又漫長,不懂得在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還有很多複雜的原因和時代背景,也不清楚人到中年沒有固定工作又沒有養老保障的那種失落和焦慮。還好,藉由這次畢業論文的機會,讓我提早體會、省悟。」在論文後記中,蔣易澄這樣寫道。

  探尋母親的「自我」,也是在不斷拷問自己的「自我」

  隨著論文的進展,越來越多的問題超過蔣易澄預想的範圍,探尋母親的「自我」,仿佛也是在不斷拷問她的「自我」。她要跟著母親上班、買菜、勞動、做家務、聚會,有時也會不耐煩。

  放假回家時,蔣易澄常去學校幫母親做大掃除。她拖洗走廊地板,擦大廳的玻璃窗,戴上塑膠手套撿草坪上的空瓶子。休息時,母親讓她幫忙出了期黑板報,蔣易澄隨手畫了幾朵向日葵和一個拿著書的小男孩,母親在上面寫了一行字:「歡迎同學們歸校,歡迎新生入住,你們到家了!」

  李桂珍已經適應了自己的新工作。她讓女兒上網查如何管理初中宿舍、如何搞好宿舍文化的資料,然後把這些摘抄在筆記本上。蔣易澄翻過那本筆記,裡面還有母親之前在床上用品店參加家紡培訓的筆記。她發現母親一直在默默地補充知識。

  李桂珍的管理方法很見效。她跟那些總是板著臉的宿舍管理員不一樣,檢查衛生時看到哪個寢室做得不好,她自己動手打掃乾淨,然後寫張小紙條放在床上:「帥哥,你們下次就像宿管這樣去做。」她熟悉這棟宿舍樓裡每一張臉,坐在一樓管理室的推拉窗後面,她大嗓門提醒那些飛奔的男孩:你的衣領沒翻出來;你的鞋帶開了;站住,你不是這個宿舍的。

  男孩子很喜歡這個宿管阿姨,他們把喝完的飲料瓶子堆在教室後面,晚上下自習後帶回來給她。老師說,他們還把李桂珍寫進了作文裡,「你是怎麼把他們豁住的啊?」

  蔣易澄也要把母親寫在自己的文章裡,但她要寫的不是一篇幾百字的作文,而是畢業論文。這讓她有點矛盾。

  「要不斷把我媽牽涉進來,但是我又不想把她牽涉進來,畢竟要給老師、同學看的,甚至以後上網了,大家都可以去看,感覺會把自己的家庭故事暴露出來,心裏面還是有所顧忌。」動筆前,蔣易澄一直給自己做「心理建設」。

  「在別人看來,她媽媽只是一個宿管員,拿出來說會不會……但是我很早就對這些東西不在意了。我不會覺得我媽媽下崗在家沒工作,我就丟臉。如果同學問起我媽是幹什麼的,我就說在家,當家庭主婦。」說這話時旁邊恰好有人經過,她的聲音不自覺地變小了一些,但很快又恢復了自信,「我覺得我媽挺優秀的,不是拿不出手,大學時我媽經常給我織毛衣寄來,別人特別羨慕。」

  對於蔣易澄來說,這篇論文不僅僅是一篇文章,「它提供給我太多思考的層次,關於人生,關於婚姻,關於個人的命運,以前特別無知,不會思考這些東西,一下子覺得是個成長儀式。」

  有一次,蔣易澄獨自回「七礦」採訪。那天天空下了很大的雨,山中霧氣濃,什麼都看不清楚,路上沒什麼人,周圍安靜極了,只聽見雨點落在地上的聲音。她坐在小賣鋪門前躲雨,幾隻小雞在她腳邊來來回回地啄食。那一刻她突然覺得時間靜止了。

  正對著的地方曾經是廣播室和電影棚,母親就在裡面播音。「礦廣播室今天的第一次廣播現在開始,下面轉播中央新聞……」喇叭的功率很大,附近鄉鎮都能聽到。等到了晚上,電影棚會放露天電影,人們帶著小凳子和飯菜聚在這裡。

  如今,她眼前的只有荒草和泥巴。電影棚和廣播室早已夷為平地,廠裡曾經最時髦的燈光球場也變成爛水塘。

  「突然覺得,原來不管怎樣生活還是要繼續的,要去過自己的生活,有時候確實很無奈,但有些東西你根本改變不了,只能往前走。」這個25歲的姑娘說。

  這是這個答辯季看到的最鮮活的論文

  得知論文答辯分組後,蔣易澄有些擔心。雲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郭建斌是這一組的答辯老師,他的綽號是「殺手」,上課時很嚴肅。蔣易澄的論文光看標題就顯得有些與眾不同,這畢竟是學術研究,不是文學創作。

  「能過嗎?」有人表示擔心。

  答辯前一天,蔣易澄的同學突然「炸了鍋」,他們讓蔣易澄趕緊看郭建斌的微博,「你這個肯定沒問題了,老郭都認可你了。」

  那條微博寫的是:「一個學生的碩士論文,居然寫的是她的母親……這樣的論文,差點看得掉淚了!這是這個答辯季我看到的最鮮活的論文!」

  事實上,郭教授看到論文的開頭時就被吸引了。「我們對我們父輩那段歷史和生活經歷其實不太了解,而且缺乏和父母共同做一些事情的經歷。」論文中蔣易澄幫母親去學校打掃衛生這個不經意的細節讓他很感動。儘管認為論文的理論部分稍有欠缺,但他充分肯定這種「接地氣」的嘗試。

  郭建斌試圖在記憶中搜尋這個女孩在自己課堂上的表現,可沒有任何痕跡,她很少發言,一直都很低調。

  本想繼續保持低調的蔣易澄現在火了。郭建斌的微博發表後,外校的老師也來索要這篇論文,一位新聞學院的女院長看完後哭了。答辯現場,提到幫母親做衛生那個細節時,郭建斌也有點哽咽。「這是一個懂事的閨女」,他當著所有人的面這樣說。

  站在臺上的蔣易澄聽了「好想哭」。「不是因為他表揚我,而是因為有個理解你的人,那一分鐘特別受觸動。」她說。

  論文答辯前,蔣易澄把這篇論文快遞給母親,想聽聽她的反饋。李桂珍這才知道,自己成了女兒的研究對象。

  「她成熟了很多。」李桂珍說,「平時說不出來的話寫出來了。」

  看完論文,接通女兒的電話時,李桂珍已經恢復平靜。她甚至有點挑剔地說:「有些用詞語句還不是那麼流暢,很多故事還沒寫進去。」

  「哎呀這個是論文,不是你想寫什麼就寫什麼的。」蔣易澄忍不住笑了。她根本不知道,要求總是那麼高的母親在打來電話前剛剛哭過。

  蔣易澄的論文也完成了李桂珍一直以來的一個心願。1998年,蔣易澄的外公被檢查出矽肺晚期。他是一名八級鉗工,當年響應國家號召,帶著全家從貴州到這裡支援三線建設。他在病床上跟兒女說:「我把你們帶過來,現在帶不出去了。」

  當著父親的面,李桂珍一直忍著,回家後才大哭了一場。那時她下崗,姐姐下崗,哥哥下崗,嫂子也下崗,幾乎全家人都下崗。「如果我們條件好一點,他精神壓力不會這麼大,因為他也自責,是他把我們帶進礦裡的,他覺得是他的責任。」李桂珍的眼睛溼了。

  兩個多月後,老人去世了。臨走前,他曾想買塊手錶留給妻子,只需要兩三百塊錢。可拮据的老鉗工沒這筆錢,女兒李桂珍也掏不出來。這個遺憾讓她至今覺得愧對父親。她想把父親的故事寫出來,「我覺得我爸跟王進喜比也不差啊!」

  蔣易澄考上新聞學院後,李桂珍叮囑女兒:「你學這個嘛,要在寫作上好好練一下,如果有機會,將來把你外公、把七礦的事寫出來。」

  她只是這麼一說,但蔣易澄一直記在心裡。(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女碩士畢業論文研究下崗母親 老師看後落淚—資訊—科學網
    寄件人是在雲南大學讀書的女兒,包裹裡是她剛剛完成的碩士畢業論文——《母親的故事:一個下崗女工的社會互動和自我建構》。 「哎呀,這孩子寫我幹嗎?」看到封面上的標題,李桂珍在心裡嘀咕了一下,但又好奇女兒到底怎麼看自己。她飯也不吃了,坐在沙發上開始翻看,文章很長,裡面還有許多「深奧枯燥」的詞,但看著看著,淚水開始漫上來。
  • 【學術技巧】論文答辯,老師會仔細看論文內容嗎?
    有同學問,我要參加學位論文答辯,老師會仔細看論文內容嗎?看看大家怎麼回答?另外就是不客氣的說大部分碩士研究生的論文真的是內容太簡單了,結果就那麼一點點。你想看久一點都沒有內容可讓你看。。。看的久的一般是寫的爛的,有一份差到我分了兩次看,因為論文回顧的邏輯寫的太莫名其妙了,而且很多句子一看就是把英文放翻譯器裡出來的,中國人說話不是那語序說點題外話,本人國外拿的科研碩士然後讀的博,碩士論文的內容發了一篇8分的文章(當然拖了兩年才發出來的)。
  • 畢業論文答辯時老師會提出哪些問題
    對於即將開始參加畢業答辯的學生來說,通常對於畢業答辯既緊張又期待,緊張的是不知道老師都會提出哪些問題,期待的是自己即將走上匯報學習情況的舞臺。雖然不同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答辯時會面對不同的問題,但是在問題的類型上還是存在一些共性的。
  • 中國道教學院舉行2016級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
    道教之音北京訊  2018年12月29日,中國道教學院舉行2016級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答辯。中國道教學院2016級研究生經過三年的嚴格專業學習,即將完成學業,順利畢業。答辯過程中,每位答辯學員首先就選題意義、主要框架、創新之處、學術價值等方面對論文進行簡要陳述,答辯委員會成員輪流對其論文進行點評並提出問題,還就進一步完善論文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隨後各位學員就答辯老師提出的問題分別作答。答辯環節結束後,答辯委員會根據論文質量和答辯情況進行了認真討論,並投票表決論文答辯是否通過。
  • 2019年畢業答辯有多難?本科網友:拿著往年碩士論文被老師說簡單
    網友的吐槽2019年堪稱史上最嚴畢業論文答辯季,從寫論文開始就波折不斷,學生們被老師要求多次修改論文,甚至很多研究生因為預答辯沒有通過,直接被延期,畢竟太差了,研究生自己不怕丟人,每一位導師們還是需要為自己維護一絲的尊嚴,一些名校的本科生,所有的論文都要求盲審
  • 本科生稱畢業論文答辯走過場 最重要是感謝老師
    每年5月的「答辯季」,本、碩、博三個層次的畢業答辯都要完成,老師根本無法指導那麼多的學生;而忙著四處求職的畢業生們也根本無心完成自己的論文。於是,答辯成了「學生和老師心照不宣地共同作假」。基於此,戴教授建議,這種「你逗我玩,我逗你玩」的畢業論文答辯不如取消,他的主張得到了許多支持。
  • 畢業論文答辯全攻略!看完再也不擔心畢業
    快到六月了,小夥伴們是不是剛匆匆完成論文,又在愁答辯的事情了呢?貼心的小U今天就附上畢業答辯全攻略,看完絕對不用再發愁啦~什麼是畢業答辯?答辯是辯論的一種形式,辯論按進行形式不同,分為競賽式辯論、對話時辯論和問答式辯論。
  • 畢業論文答辯|PPT模板/答辯技巧(最全版)
    習慣不插引導圖,關注點擊藍字畢業季即將到來,最後一關畢業論文,畢業黨們開始要準備論文答辯,很多學校的畢業答辯安排在
  • 如何製作優秀的畢業論文答辯 PPT?
    「內容至上」我們要製作的是一份「優秀的」畢業論文答辯PPT。因為它是用來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所以你要闡述的內容的質量絕對是第一位的。你的論文質量不行,沒有足夠新穎、足夠吸引人的地方,那麼它做的再華麗、效果再炫目,也稱不上「優秀的」畢業論文答辯PPT。
  • 臨近畢業答辯,導師卻推翻了我的畢業論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2020年4月3日,我順利完成了我碩士論文的預答辯。在參加預答辯之前,其實我是有點緊張和擔心的,當然不是擔心自己的論文通過不了答辯,而是害怕被答辯組的老師們花式提問和各種懟。尤其是其中的一位女老師,也是我好朋友的導師,我深知她平時對論文的要求扣的非常嚴格,所以我非常擔心她會對我們繼續有嚴苛的要求,導致我們的答辯過程比較艱難。
  • 畢業論文答辯小技巧研究-以重慶工商大學為例
    最後,有研究表明,我們可以觀察他人的唇語,來幫助我們更加清晰地聽理解他人表達的意思。不過露臉同樣會帶來更大的壓力,同時觀看的有答辯老師還有同班同學,起碼25人起。接著就是企業微信開視頻是沒有美顏功能,最近痘痘起的厲害,還有露臉秀一下,真欲哭無淚,看到這是不是不少小夥伴要瘋了。不過俗話說的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 2020年下半年MBA等專業學位碩士畢業答辯圓滿結束
    2020年12月13日,浙江工業大學MBA教育中心在朝暉校區舉行了2020年下半年MBA等專業學位碩士畢業論文答辯工作。本次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學生共有87人,分成十一組進行答辯。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等十一位校外教授應邀擔任各答辯組主席。
  • 張繼科論文通過答辯!碩士學歷卻不會用PPT,留級四年才畢業
    非也非也,這次啊你們的繼科哥哥是專程回到學校,進行自己的碩士論文畢業答辯的。就讀於天津科技大學經管學院企業管理專業的張繼科,這次將《桌球職業俱樂部營銷戰略》作為自己的論文題目。並且在6月13日,順利通過答辯,取得了管理學碩士的學位。
  • 畢業論文答辯PPT製作攻略
    在很多同學即將面臨的畢業論文答辯中,會有同專業的好幾位老師坐在臺下,聽你陳述幾分鐘。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細細翻閱你那篇幾乎上萬字的論文,因而你PPT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了你畢業論文的評分,如何才能做出高逼格的畢業答辯PPT,讓導師眼前一亮?幫幫整理的這些要點,你絕對受用。
  • 人大商院 2020屆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畢業論文網絡視頻答辯圓滿舉行
    按照教育部《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的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以及教育廳相關文件要求,同時為切實保障師生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商學院在疫情防控期間,按照北京市教委的通知及我校研究生院的要求,對於學生畢業論文除涉密論文外其餘採取網絡視頻答辯模式,努力保障對按時完成培養計劃且畢業論文符合質量要求的學生順利畢業。
  • 「畢業答辯」超全攻略:PPT製作+答辯
    少動畫特效畢業答辯這種場合,儘量不要在PPT裡設置動畫,特效啊。其實大部分的老師都不喜歡這麼跳脫的展現形式。顯得你不夠重視,也讓認真的氛圍不夠嚴肅。6.引用要標明出處一般PPT前半部分都會有文獻綜述,介紹研究背景。
  • 畢業論文答辯——應知應會的幾件事
    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不少畢業生很關注畢業論文答辯環節是否會取消。我想基本不會,答辯肯定會正常進行,對於部分尚未安排畢業生返校的高校,答辯可能會在線上進行,但這個環節肯定會有。對於畢業論文答辯,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結合我研究生論文答辯的體會,給大家做幾點說明,希望對畢業生們有所幫助。
  • 什麼是好的畢業論文?理論訴求和現實關懷最要緊
    從5月29日開始,微博圈興起對一篇碩士畢業論文的關注。雲南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郭建斌在其微博中評價這篇論文為「這個答辯季我看到的最鮮活的論文」。       7月2日,《中國青年報》報導了雲南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蔣易澄這篇名為《母親的故事:一個下崗女工的社會互動和自我建構》的畢業論文,由此引發網友關於「什麼是好的畢業論文」的討論。有人感慨一直以來的畢業論文包含太多複雜抽象的術語,需要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也有人認為畢業論文本該講求學術,並質疑 「故事化」的論文還能否算作論文。
  • 熱愛古典文學,地大女碩士文言撰寫畢業論文「致謝詞」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女碩士研究生寧可,用文言撰寫的「致謝詞」,令人耳目一新,在師生中廣為傳閱。一個理工女碩士,為什麼用文言寫「致謝詞」,後面又有怎樣的故事?  從小到大熱愛古典文學  今年27歲的寧可,出生於湖北廣水,本科與碩士研究生均就讀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學院。
  • 100%通過畢業答辯,論文排版+答辯模版全在這裡了!
    最近很多小夥伴忙著畢業論文,你的論文進展怎樣了?馬上就要開啟論文答辯模式了!怎麼排版既高效又美觀?怎樣準備答辯更充分?從頁面布局到文獻標註,從答辯前期準備到臨場發揮,今天給大家送上論文排版+答辯全攻略+答辯PPT模版,祝你寫論文、答辯一切順利!快畢業小夥伴也可以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