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各地高考成績出來後,中國各個省份也紛紛公布了本省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各個大學也緊鑼密鼓地開始了錄取工作。對於廣大考生而言,填報志願,選擇理想的大學和理想的專業,是當前最最要緊的事情。
專業選擇,茲事體大,不但要分析自己的興趣喜好,還要切合社會的發展軌跡,最好是能搭上國家、社會發展的順風車。比如二十年前學土木工程,修橋修路,畢業的時候趕上國家的基建的狂潮;再比如十幾年前學軟體、編程,畢業時趕上網際網路的春天。甚至5年前學考古或者馬哲,畢業時趕上國家大力推進的文化復興。這些選擇都有可能趕上社會發展的大潮,在幫助國家發展成就大我的時候,順便成就小我。所以選擇專業,不但需要結合自身的情況,而且還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大致預測一下未來5-10年的行業興衰。我們之前文章提到過的清華學霸退學重考,也正是因為看到了人工智慧在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力,才不惜代價重新參加高考,以便進入這個快車道謀發展。參考文章:
其實這個問題,全世界都一樣。我們今天就來看看,今天的德國人都喜歡什麼專業,以及他們為什麼會選擇這些專業。雖然國情不同,但還是有些參考意義,畢竟發達國家走過的路,我們大概率還會重走一次。
德國人在選擇專業的時候,往往會把「興趣」和自己的「能力優勢」排在「薪水、工作前景」等因素的前面。因為比如一個人數學不夠好,即便是已經有了工程專業的畢業文憑,恐怕也是很難勝任工程師這一類對數學高度依賴的工作。同理,對於從事工程行業的人來說,平時跟金融方面打交道的機會不多,就有可能會埋沒掉你對金融的興趣。所以,興趣和個人能力優勢,才是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的核心要素。選一個自己喜歡又擅長的專業,做出成績的機會就大很多。如果你還是無法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看看下面的統計數據,也許會幫助你做出判斷。
德國聯邦統計局每年會公布最受歡迎專業(按性別分類)。但歷年對比下來,各個專業排名變化不大。這個也是大多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特徵,職業特點相對固化,不會像中國發展變化的這樣快。
上表就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專業排名,並按性別進行了分類。從上表中可以直觀地看到,對於德國男性而言,專業的選擇傾向於技術領域。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和工業工程等專業普遍比較受歡迎。而德國的女性則更傾向於從事語言和文化研究,包括德語,教學法和英語之類。但是,企業經濟學仍然是眾望所歸,男女通吃,一直處於榜首地位。因為這個專業可以為以後的職業生涯提供了多種選擇。成功完成學業後,畢業生可以找到人力資源、市場營銷或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下面我們選一些主要的專業進一步分析一下。
1、 企業經濟學(Betriebswirtschaftslehre)專業
這個專業也被稱為「商業學、企業管理或者工商管理」,所學內容涉及公司企業的經營管理、經濟政策研究以及人力資源管理、市場、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培養的目標是各個企業的商業人才,因為就業前景好,所以很受歡迎。縱觀德國公布的歷年的統計信息,這個專業始終是德國最受歡迎的專業,而且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把它作為首選專業。德國的各個大學基本上都設有這個專業。
2、 機械製造(Maschinenbau)和機電工程(Elektrotechnik)專業
德國作為世界性的製造業大國,這類專業一直是德國的傳統強項。一方面,德國的各個理工類大學都有相關的專業,另一方面,遍布德國的各種工廠企業,也為這些畢業生留了充分的就業崗位。由於近年來,技術型專業人才的短缺,機械、機電專業的學生的第一年的就業率甚至可以達到90%以上。甚至,大約有10%的女性也會選擇學習這個專業。專業所學習的內容,也從之前傳統的機械製造和機電工程類專業,擴展到了諸如「包裝新技術、現代化物流、納米技術」等等新技術。
3、 信息學(Informatik)和經濟信息學(Wirtschaftsinformatik)
信息學專業相當於國內的計算機專業,經濟信息學是偏重於經濟方面的計算機專業。德國的計算機專業非常受歡迎,擁有計算機學位的畢業生根本不必擔心自己的職業前途,95%的畢業生在學習期間或畢業後的頭幾個月找就能到工作,平均起薪為3,700歐元/月。他們負責開發軟體和IT系統,負責公司計算機系統的運營和維護,以及公司各種商業數據搜集和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德國在計算機方面的人才缺口比較大,而且未來的需求會更大。
4、 德語(Germanistik)英語(Anglistik)教育學(Pädagogik)專業
其實德語專業和英語專業涉及的範圍絕不僅僅一門語言那麼簡單,還包括德語、英語國家的文學、歷史和文化,以及如何教授外國人德語和英語。教育學則更加看重教學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由於德國這個國家特別重視教育,老師這個職業在德國無論從社會地位、收入水平還是職業穩定程度來講都是非常好的選擇。許多參加這個專業學習的學生都希望畢業以後能當老師。此外近年來,由於新媒體技術的興起,語言專業的畢業生有了更多的選擇。有些大學還推出了諸如「文學與媒體實踐」的專業。文化、出版行業也會吸收語言專業的畢業生。
5、 醫學(Medizin)
想學醫學專業的女性是男性的兩倍,但德國每年只有近50000個名額,這對於廣大的申請人來說,實在是太少了,這就是為什麼醫學專業那麼難申請的原因。不過有些大學還有一些與醫學相近的專業,比如護理學(這幾天增長最快的專業)、生物技術、生物醫學工程或者eHealth(電子健康)專業可以供學生選擇。
6、 法律(Rechtswissenschaft)
由於法律從業人員的聲譽高,社會地位高,收入高。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大學新生選擇學習法律,並希望將來從事律師或法官的職業。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律師和法官的道路漫長且艱辛,各個聯邦州司法考試是德國大學中最難的考試之一。但如果想避開傳統的法律專業學位的學習,還可以選擇一些有側重性的法律相關專業,例如商法,信息法或法律管理之類的專業。
7、 數學(Mathematik)和物理學(Physik)
物理學和數學屬於核心的基礎性學科,對自然科學,工程學和生命科學都具有重要意義。即使在科學研究之外,這兩門科學也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日常購物到智慧型手機-如果沒有數學和物理學知識,現代生活幾乎無法想像。因為這兩門學科的在科學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確保了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有廣泛的用途。
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統計數據,來了解一下收入最高行業的情況。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從學士學位繼續攻讀到碩士學位後,起始薪水會增加。但是,根據統計數據,某些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初入職場就可以賺到比其他人高的薪水。年收入最高的職業是:
1.醫學(Medizin) 79,695歐元/年
2.法律(Rechtswissenschaften) 72,993歐元/年
3.經濟工程(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70,231歐元/年
4.經濟信息學 (Wirtschaftsinformatik) 69,482歐元/年
5.工程專業(Ingenieurwissenschaften) 69,298歐元/年
毫無懸念,醫生的收入水平最好。但是,他們與律師一樣,學習的時間最長。第一次通過聯邦州的州法律考試平均需要八到十個學期(4-5年),然後還有2年的法律培訓。相反,獲得一個學士學位通常只需要3-4年,碩士學位2-3年。如果學習了以下專業的本科學位,畢業後找到好的工作,同樣也可以獲得很高的收入。
畢業專業 理想職業 年收入
企業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經濟學 大客戶經理 75,730歐元/年
計算機科學,數學 產品經理 68,700歐元/年
社會科學,人文科學 媒體發言人 68,909歐元/年
德國大學的專業正在逐年增加。其中大部分具有面向未來的特徵。涉及到諸如數位化,人口增長或環境保護等方面。毫無疑問,未來IT專業比藝術史或文學研究等學科更具吸引力。如果您想成為明天的搶手專家,則更應該著眼於未來。在2020年,我們可以看到如下變化:
數位化轉型
跟以前不太重視數位化相比,現在大多數德國公司都覺醒了。數位化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每個行業並改變了相關的業務領域。如果學習「數位化轉換」專業,研究這些挑戰,建立有效的企業數位化轉換方法。那麼畢業後,您很有機會成為公司的首席數字官。
公共衛生
德國社會正在變老,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另一方面,醫學也正變得越來越現代。近幾十年來,人口統計學和健康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需要大量能夠研究當前和未來發展的專家。擁有相關學位是進入這些行業最好的通行證。
環保技術-資源管理
我們的地球已經陷入困境。氣候變化,昆蟲死亡,核廢料,微塑料汙染……,這些問題足以列滿整張紙。希望參與到保護地球未來的人,都可以去學習有未來前景的學科:環境技術專業。
數據科學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的說法,數據科學家的職業被認為是「 21世紀最有吸引力的職業」, 「數據是新的金子」。迄今為止,德國在這方面的專家很少,但對它的需求卻越來越多。您可以選擇與此相關的專業。
雖然在勞動力市場上專業化的專門人才很重要,但是除了專業知識之外,經常還需要在本專業以外的其他領域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即所謂的通用型人才。因此近年來,跨學科專業也越來越受到學生和德國大學的歡迎。跨學科專業是將經典專業的不同學科組合成一門新的專業學科。跨學科的優勢在於,畢業後,可以在不同的領域工作,並可以從一個領域迅速轉換到另一個領域。一些德國大學也提供了這些跨專業學科的專業,比如:
再生能源系統
專業涉及力學,電氣工程和能源理論等多方面。
生命科學
涉及生命有機體的結構和行為。並且將生物學,物理和化學學科緊密結合在一起。
商業和環境法
除了深入的了解法律,業務內容還要有出色的外語能力。
文化音樂媒體專業(KuMuMe)
該專業結合了藝術,音樂和媒體等方面的課程。
以上我們簡單介紹了德國2020年的最受歡迎的專業,畢業生的薪資情況,面向未來的一些專業發展動向,希望這些信息能夠在你選擇專業時,為你提供一點參考。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