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原生家庭的問題,其實一直存在。
但是「原生家庭」這個詞卻是近幾年來才出來的。
網上較為官方的解釋是指父母的家庭,兒子或女兒並沒有組成新的家庭,這種就是我們所謂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這個詞火起來的原因,
就是因為那些小時候遭受父母語言暴力、行為暴力或是冷暴力下,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在各大流量論壇日益活躍下的產物。
同時,這其實也是一種時代發展下的思考。
以前父母可能就能決定你的生死,父母就是你的天,作為孩子,你是絕對不能反駁他們的。
反駁就是不孝,不孝就沒有仕途,也不被世人所容。
所以那時候,父母對是對,父母不對也是對。
到了現在,思想自由了,我們從不敢反抗棍棒教育的童年裡走了出來,
開始反思『棍棒教育是否可取?』、『是不是應該無條件順著父母?』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太巨大了。
拿普通人來說,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前幾天的一個新聞「女兒可能會考上北大,媽媽卻跳河自殺」
我不知道那個女兒會是什麼樣的心情,我也不知道那個做媽媽的到底是怎麼做媽媽的?
女兒不願意告訴媽媽自己會如何填志願,媽媽不去反思為什麼,反而決絕地想要通過自殺來逼迫自己的女兒。
再拿明星來說,
媽媽不好,可以讓紅遍半邊天的張韶涵再次墜入泥裡,
可以讓好不容易通過《歌手》站起來的她,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毛曉彤可能也沒想到,自己再一次上熱搜竟是因為生父上節目要求自己給他5000萬。
一個從小就能把孩子扔進垃圾桶的爸爸,
一個從未盡過父親責任的爸爸,
就因為是生父,佔著理,就伸手向女兒要錢,甚至不惜損壞女兒的前途?
02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曾經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如果說,下面就是一套「為人父母是否合格」的考卷,你能拿到幾分呢?
1、是否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好家庭:積極的對話,有效的溝通
壞家庭:消極的對話,溝通不順暢
溝通是一件可以作假的事情。
只要你演技夠好,誰也沒辦法拆穿真相。
現在很多的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是這種狀態。
孩子在父母這邊屢次受挫,
他就容易封閉心門,啥也不和你們說。
這時候麻煩可就要找上門咯!
2、是否能讓孩子感到輕鬆?
好家庭:感到安全和舒適
壞家庭:感到緊張和害怕
家庭應當是每個人溫暖的避風港,
可是家庭這個詞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讓越來越多的人感到壓抑,想要拼盡全身的力氣擺脫它。
我小時候就天天看爸媽吵架。
從一開始的動口,再到中間的砸東西,最後再以動手結束。
即使現在兩個人都年過半百都是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
小時候只能以晚回家來反抗,
長大了就想離家遠遠的。
3、是否經常表揚孩子?
好家庭:很多讚美表揚
壞家庭:太多批評指責
以前大家都大談挫折教育,認為孩子沒經歷過挫折教育,就不利於以後的成長。
有的家長甚至特意為孩子製造挫折。
可是我想說,縱觀那些成功的人,沒有人的挫折教育是來自父母的。
上流家庭也並不提倡挫折教育。
就像李嘉誠。
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因為家庭的富裕而變得驕奢淫逸。
但他並沒有進行挫折教育,而是言傳身教,言行一致,讓孩子自己體悟。
真的。
該讚美的時候就該讚美,這是在告訴孩子,『有付出才有回報』;
該批評的時候就該批評,讓他明白錯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錯了,一犯再犯。
4、是否經常互相表達愛意?
好家庭:經常表達愛
壞家庭:把愛藏起來
愛都是愛的。
可是愛的方式不一樣,將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而愛的方式不對,不僅父女成仇,還將影響兩個人的一生。
就拿董卿來說。
她的父親無疑是愛她的,所以讓她從小去吃那些苦,
所以想要儘可能的早點將自己知道的一切都告訴她,
所以用自己成功的方式去培養她。
可是,時代在變化,孩子也是個女兒。
他從未考慮過,
而是憑藉自己的經驗主義,利用自己的霸權地位宣告了一切。
如果你不夠強大到如何向孩子正確地表達愛,
還不如簡單直白地說出來,
那也絕對比你藏著掖著的好。
5、是否遵循言傳身教的原則?
好家庭:教育孩子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傳
壞家庭:用怒吼、大呼小叫的粗暴方式管教孩子
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許能帶來即時效果,
但隱患其實更為巨大。
就像孩子在地上大哭,要買玩具。
你因為面子,最後給他買了這個玩具。
這時候孩子止住了哭聲,又變得開開心心的了。
這樣做,看似有效,實則讓孩子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後只要哭,媽媽就會給我買」。
養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所以思考和耐心本來就是必須的。
而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你說了多少,而是你做了多少。
日本有一個叫遠山正瑛的治沙聖手,八十多歲到中國來治理沙漠,功德無量。
記者問他:我們聽說日本人的孩子的環保意識那麼好怎麼來的?
遠山回答:「日本的孩子環保意識好,因為他們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
6、是否經常與孩子互動?
好家庭:父母傾注時間,給孩子高質量陪伴
壞家庭:很少互動
所有感情的培養與維繫,都需要時間的注入。
親情也不例外。
陪伴也不是單純的只看你與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
而是你與孩子真正交流的時間。
你若是拿著一部手機,讓孩子自己去玩自己的。
那麼請你做好準備——
孩子有一天會說,「手機才是我爸爸的兒子!」、「他只知道玩手機!」
等你老了,在飯桌上言辭懇切的想與孩子交談,而他低著頭玩著手機,隨意應付你一句「哦。」
7、是否民主?
好家庭:公開談論自己的感受
壞家庭:感受和想法不能表達
有很多父母,想和孩子做朋友,卻又怕失去權威;
想做純粹的家長,卻又怕孩子不願意與自己交流。
其實,不論你想做哪種家長,
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從來看的不是,你想做朋友還是做家長。
而是你願不願意聽,願不願意接受來自孩子的建議,願不願意花時間引導你的孩子。
8、是否能正確評價你的孩子?
好家庭:鼓勵為主
壞家庭:懲罰為主
之前湖南臺出了個《少年說》的節目。
讓孩子們勇敢上臺,對父母喊出自己內心的聲音。
可是少年說,沒能讓家長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變成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討價還價。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一個女孩哭著對媽媽說,「我也很努力,為什麼你就是看不到?」
我以為媽媽會很感動。
可是沒想到,媽媽卻冷靜的根據自己的邏輯去反擊自己的女兒,還說,「你的性格,我不打擊你,你會有點飄。」
不敢想像,
一個永遠也得不到父母正面鼓勵的孩子,將會經歷怎麼樣的未來?
我只想說,很多家長,你們以為的好,其實並不一定是好。
03
一個硬幣有正反兩面。
50%的機率是正面,剩下的50%是反面。
世界上很多問題把它簡化到極致,其實就是『能還是不能』的問題。
那麼我們假設——
你的孩子一出生,長大後能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的機率也是各佔一半。
而孩子前半生的成長,大多受兩個最大因素的影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
那麼,如果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做好了,孩子成才的機率就是:
1/2 x 1/2 x 1/2=1/8
如果沒做好,就會變成1/2 x 0 x 0 = 0
當然,按照現實的情況,就算做得再不好,每一環節的概率也不會變成0。
是的,我想說的是——
人的一生,受太多因素的影響。
每次的選擇題,都將影響你自己或是孩子成功的最終概率。
所以,不管做什麼都請三思。
如果你不懂,那就去學習,
如果你疑惑,那你就該做個分析。
真正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在懂得的基礎上,做出的令自己不會後悔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