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花8塊錢買了只雞,9塊錢賣掉,又花10塊錢買回來,11塊錢賣掉。到底虧了賺了?
一人答:這是個陷阱啊。
其實這道題很簡單,你第一次賺了一塊錢,第二次還是賺了一塊錢,你總共賺了兩塊錢。兩塊錢是正確答案,你列那麼長算是是幹啥呢?想這種盈虧問題的時候,就算計每回虧了多少賺了多少,然後一合併就完了,不要扯別的。
這道題沒意思,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算術題,讓很多人迷惑了,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道迷惑性更大的題目吧:
有個賣花的老頭,有一籃花值50塊錢。有三個人,每個人的身上都只帶了20塊 他們合著買了那籃花 後來,那老頭在數錢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多收了10塊 老頭叫來了個年輕人,說他跑得快,叫他去追那三個人 把錢還給他們 但是,去追那三個人需要過一條河,過這條河來回需要4塊 當男孩追上那三個人後,每個人就只能還2塊 後來,男孩把這個還錢的經過告訴老頭時 老頭卻說他貪汙了2塊,還列出了一條算術:18x3=54+4=58 所以,這2塊錢去哪了? 你能算出來嗎?這也是個陷阱,故意把很簡單的事兒搞複雜。
老頭的花籃五十塊錢,客人多給了十塊錢。因為坐船花錢,所以到最後就還剩下六塊錢,客人平均每人拿到了兩塊錢。
兩塊錢×3個人=六塊錢
坐船=四塊錢
老頭手裡=五十塊錢
六十塊錢,一分錢都沒少。
這個五十八是咋算的呢?
我們看這個陷阱是怎麼出現的:他仨出的這五十四塊錢,是花籃錢加過河錢,這是他們仨該出的花銷,剩下的六塊錢已經還給他們仨了,就什麼事兒就都沒有了。他們每個人花了18,三人花的這18×3=54塊錢,包括了過河的錢!你最後算的時候,就不能再加一遍過河錢(4塊),而是應該加找給他們的那六塊錢。54+6=60塊錢。也是一分錢沒少。老頭沒搞明白,年輕人一分錢都沒貪汙,老頭因為算術學得不好,反誣幫他還錢的年輕人。
中國有個古詞,叫「混帳」。
說的就是這種人,罵得很難聽,但就是這種情況下被氣得。
另一人答:這是IBM面試時的題目,有四種算法:1、9-8=1,11-10=1,1+1=2,所以最後賺2元。
2、最初只有8塊錢,最後你有11塊了,所以是賺3塊;
3、第一次買賣,主人公損失8塊,獲得一隻雞,第二次買賣;主人公獲得9塊,損失一隻雞;第三次買賣,主人公損失10塊,獲得一隻雞;第四買賣,主人公獲得11塊,損失一隻雞所以 整個產生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是8+9+10+11=38元+4隻雞
4、整個事件有3次交易,我門來看看具體是哪3次?
第一次交易:8元買進,9元賣出,利潤1元;
第二次交易:9元賣出,10元買進,利潤-1元;
第三次交易:10元買進,11元賣出利潤1元;
整個過程:1-1+1=1元
所以分析得知:這個人是個傻子,因為後兩次交易等於白幹了。
經測試,企業認為:
回答利潤是2元的肯定是面試失敗者;
回答3元的更為愚蠢,因為自己什麼是追加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敗;
回答1元者,恭喜你,不屬於傻子範圍;
結果是:本來可以直接賺3元的,經過他3次交易後總利潤變成1元了。
所以正確答案是:-2元!
回答-2元者,面試成功!!!
比較強的回答:
合計利潤應該為兩元我認為合計利潤應該為兩元。(出局就出局,明明白白,不趟那個企業的渾水,搞得那麼複雜。)
首先要明確兩個基本點:
1、利潤的計算方式是銷售額減費用(包括生產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的差額;
2、利潤是以貨幣為終結。
所以,上面買雞的兩次行為應該獨立計算。兩次買賣行為是兩次完整的利潤生產過程,每一次都產生了毛利一元。把雞賣掉再買回來算利潤損失,這違反了上面說的兩條基本原則。雞就像工業材料、土地、水電一樣,不能作為利潤的終結計算方式。用錢去買東西,必須履行賣的過程,回收貨幣完成一次貨幣循環,才能計算利潤。雞原來9元賣掉了,已經完成了貨幣循環了。第二次10元把雞買回來,原來的1元利潤沒有損失,更不能說9-10=-1,虧了1元,只是又開始了一個利潤生產過程,與第一次的8元、9元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
假如我後來發現這隻雞是太空稀有物種,又用1000元把雞買回來,1500元賣掉,第二次賺了500元。這麼賺錢的事情,按照上面的算法豈不是虧大了(11元賣掉,1000元買回,虧了989元)?
所以,有些企業帳面利潤很多,實際上都壓在應收款上,不堪重負,倒閉了。
財務有一種說法叫「現金為王」。沒有錢周轉,把材料、貨品、土地這些流通性比貨幣差很多的東西當作貨幣去運作,是很危險的。
又一個比較強的回答:
第一次交易:-8(成本)
第二次交易:-8+9=1(含成本的利潤)---此時有9元的成本
第三次交易:-8+9-10=-9(9元的成本,再加1元的成本買進,此時的成本為10元)
第四次交易:-8+9-10+11=2(但是前面的成本是10元,賣出為11元,只賺了1元)
成本核算:
成本8元在第二次交易時已賺回,還得利潤1元.
第三交易時的成本為10元,用第二次交易時所得的9元(注意第一次的成本也在內,且還要加1元)再加1元買入.
第四次交易為賣出11元,也就是說在成本8元基礎上面利潤為3元,但在成本為10元的基礎上利潤為1元.
還有更強的!!
投資收益率= 淨收益 / 投資總額= ( 11 - 8 ) / 8 = 37.5%
第一次交易:
投資收益率 = ( 9 - 8 ) / 8 = 12.5% = I1
淨現值= ( 現金流入 - 現金流出 ) * [( 1 + 折現率 ) ^ -1 ]
= ( 9 - 8 ) *[( 1 + 37.5% ) ^ -1 ] = 1 * 0.7273 = 0.7273 = NpV1 < 0
賠錢的買賣
第二次交易:
投資收益率 = ( 11 - 10 ) / 10 = 10% = I2
淨現值 = ( 11 - 10 ) * 0.7273 = 0.7273 = NpV2 < 0
這傢伙在同一個地方栽了兩次跟頭
內部收益率= I1 + [ NpV1 / ( |NpV2| + |NpV1| ) ] * ( I2 - I1 )
= 12.5% + [ 0.7273 / ( 0.7273 + 0.7273 ) ] * ( 10% - 12.5% )
= 11.25% = IRR < 37.5%
經濟效果不可接受
淨收益= 9 + 11 - [ 8 * ( 1 + 37.5% ) + 10 * ( 1 + 37.5% ) ]= 20 - 24.75 = -4.75
他賺了 -4.75 元錢
對GDp的貢獻:
「整個產生的GDp(國內生產總值)是8+9+10+11=38元+4隻雞。」大家都別搞ERp了,回家販雞去吧,說不準明年中國的GDp就排名世界第一了。
曾經有兩位經濟學界的學者同行,路遇一坨狗屎,
甲對乙說:「你把這坨狗屎吃掉,我就給你5000萬。」
乙想想,吃坨狗屎賺5000萬,值!於是捏著鼻子把狗屎吃掉了。
甲給了乙5000萬,越想想鬱悶——5000萬塊錢就這麼沒了,不行,我得想辦法弄回來。沒多久又遇一坨狗屎,於是甲說:「我把這坨狗屎吃掉,你給我5000萬。」
乙吃了狗屎,胃裡正不舒服,心想,我吃了狗屎,也要你嘗嘗吃狗屎的滋味。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甲吃掉了狗屎,乙將5000萬還給了甲。
兩人邊走邊想,越想越不對勁:我們兩個今天是哪門子神經發癲,一人吃了一坨狗屎 ... ... 始終想不通,於是找到經濟學界泰鬥「吳經驗」。
吳老聽完兩人的敘述,說道:「恭喜二位,你們又為祖國的GDp增長貢獻了1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