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布貼畫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2020-12-20 新東方網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教學日記>正文

淺談布貼畫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2011-10-18 16:15

來源:長葛市實驗幼兒園

作者:趙松茹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即將不同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花紋的布角料運用不同的剪裁法,變廢為寶,創造生活中的美。

  布貼畫近日也走進了我們幼兒園,我認為布貼畫在幼兒教育中起著其他製作材料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簡單歸納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培養幼兒勤儉節約的美德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是五千年文明古國的優良傳統,從厲行節約的晏嬰到一錢太守劉寵,從一代名相魏徵到民主革命家孫中山都為我們留下了一份份憂苦萬民、勤勞天下的珍貴遺產。

  但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把勤儉節約的美德當作過時的觀念加以否定,以致出現以輔張浪費為榮,艱苦樸素為恥的歪理,浪費的現象在我們的幼兒園裡也屢見不鮮。例如:水龍頭中的長流水、教室裡人去燈不熄、食堂裡每頓倒掉的剩菜剩飯。勤儉節約是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要從小養成。布貼畫的製作材料恰好就是生活中我們棄之不用的布角料,孩子在收集布角料的過程中,還沒有什麼感受,而一旦我們將這些不同質地、不同色澤、不同花紋的布角料製作成一幅幅精美的圖畫時,孩子們就會感到很神奇,而一旦這一幅幅精美的圖畫出自孩子們自己的雙手時,孩子們更會感到這些布角料的神奇。變廢為寶是布貼畫的特色,而收集整理布貼畫的製作材料本身就是對幼兒勤儉節約好習慣的培養。

  二、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幼兒變得更聰明

  人們常說「心靈手巧」,這說明大腦與手之間有密切的關係,科學研究證明,手的活動與精細的動作可以刺激大腦皮層的運動中樞,同時活動中樞又能調節手指的活動,神經中樞和手指交互地互相作用,能促進大腦的發育及其功能的完美。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兒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上」。心理學家也一致認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這說明動作的發展多麼重要,在人的智能結構中,動手能力是一種最基本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學習能力,幼兒的許多知識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動中學會的,其思維也是在操作活動中逐漸發展的,布貼畫的製作不僅要求幼兒先在紙上繪出美麗的圖案,而且要求孩子們運用剪刀,將布塊剪成合適的圖形,然後用雙面膠或膠水加以粘貼,其操作過程較難掌握,這就要求孩子細心認真,不僅鍛鍊了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培養了幼兒做事認真細心的好習慣,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

  三、提高幼兒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

  幼兒對色彩的認識和發現,一是來自對生活的直接觀察,如:紅蘋果、紅蘿蔔、藍天白雲,凡是見過的用過的都會形成色彩印象,這種色彩印象是最牢固的,最深刻的,也是最接近真實的。二是通過臨摹、觀看美術作品而獲得的間接的色彩印象。如:原野山川、晨暉晚霞、春光秋豔、霓虹夜色、奇禽猛獸等複雜的色彩變化,多是通過圖片資料、影視圖像等感受渠道,慢慢形成了色彩的記憶,成為塗鴉的依據。三是兒童的塗繪進入畫境興致時,教師和家長給以必要的傳授、指點和指示,這樣久而久之也會在兒童心理上強化感知力,積澱比較豐富的色彩知識。

  布貼畫的製作過程要求孩子在進行構圖布局時,不但進行基本的色彩搭配,而且要對布料的質地、花紋、色澤進行比較、參考,最後進行合理的搭配。從而不但使幼兒受到美的教育,美的薰陶,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和藝術品位,而且提高了幼兒對色彩的感知和搭配的能力。

  (責任編輯:李靜)

新東方網小學官方微信:新東方小學 (微信號:xdf_xx

最新小學熱點資訊、小升初資訊、各年級學習輔導、家長知識堂,請掃一掃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官方微信! 

版權及免責聲明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布貼畫 布貼畫用的什麼布
    什麼是布貼畫 布貼畫用的什麼布 2018-04-12 14:00:25 來源:全球紡織網 什麼是布貼畫?布貼畫用的什麼布?
  • 「我們的春天在布貼畫裡」
    本報訊(記者 何潔) 昨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周三,由本報與民俗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妙布可言畫民俗」活動走進赤壁路小學,該校150名小記者在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布貼畫非遺傳承人祁競的帶領下,圍繞「春分」主題展開一場布貼畫活動。
  • 布貼畫裡話冬至
    餃子、大蔥、擀麵杖等與冬至飲食習俗有關的元素被祁競濃縮在一幅小小的布貼畫中。「我們在製作布貼畫的過程中,體驗了非遺的魅力,了解了傳統節日冬至的習俗,實在是太有意義了。」拿著已完成的作品,雨花外國語小學小記者韓易菲說,以布作為顏料,以剪刀替代畫筆,布貼畫真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創作。
  • 解玉福布貼畫 裝點多彩人生
    牧場的秋色和農莊的生活,解玉福製作的每一幅布貼畫,都取材於他最熟悉的生活。製作布貼畫十二年,解玉福的人生因為這項創意變得不同。  機緣巧合成就布貼畫創意  解玉福從小喜愛繪畫,雖然因為家境原因沒有系統學習過,但是他天賦比較高,又肯自己下工夫學。
  • 陽泉市布貼畫妙「布」潤我心
    布貼畫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宮廷補繡,擁有千年的歷史,又俗稱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是中國民間比較常見的手工藝術之一,在中華大地上綻放出獨特的藝術之光。為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讓幼兒及教師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城區幼兒園邀請王蘭英、鄭雲娟、王桂珍三位老師,為全園老師進行了布貼畫培訓。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雲娟老師講到布貼畫一般是選用布料天然紋理和花紋,將工筆畫用布貼的形式表現出來,是以剪代筆,以布為色創作而成的一種裝飾畫。充分利用布的顏色、紋理、質感,通過剪、墊棉、粘的方法,在似與不似之間最能顯示出布貼畫的意境之美。
  • 布貼畫裡遇「非遺」
    10月18日晚上,一場以「布貼畫」為主題的講座在區圖書館開展,近30名讀者共同學做手工布貼畫,感受傳統文化。2018年,布貼畫被列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當晚的主講人張秀潔就是我區布貼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主要傳承人。據了解,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又稱布堆畫、布貼花或補花。
  • 晉城工匠|孫軍偉:陵川布貼畫的傳承人
    陵川布貼畫在民間流傳已久隨著時代的推移陵川縣的布貼畫已經傳承了四代今天讓我們認識一下晉城工匠獲得者陵川縣布貼畫傳承人孫軍偉兩隻白虎姿態優雅,氣定神閒地臥在草叢中;一位婦人,頭戴名貴的珠寶首飾,手捧一個金色的酒樽,露出慵懶的神態……這不是畫家在紙上創作的畫卷,而是手工藝人充分利用布的顏色
  • 非遺山西 陵川布貼畫
    陵川布貼畫製作在我市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是我省少見的現存下來被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布貼畫環保、靚麗等特性深受人民喜愛,已成為家庭裝飾、商務饋贈、精品收藏、旅遊紀念的最佳選擇,產品以暢銷十多個景區和周邊縣市,深受國內外人士歡迎。
  • 碎布頭變精美布貼畫 中學女教師20年演繹「布」一樣精彩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路碩 攝畢業後自學布貼畫創作2000年6月,剛畢業的張冰清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布貼畫。因為沒有老師教,當時製作布貼畫資料又很少,單單的布料選擇就成了面前的「攔路虎」。為了能找到合適的布料,她常常奔走於各家製衣店,去收集他們丟棄的碎布頭。「經常遭遇到很多人詭異的眼神,收集這種沒人要的布料幹什麼呢?」
  • 有一種畫叫濟寧「布貼畫」
    有一種畫叫濟寧「布貼畫」它是一種古老的貼補工藝,1000多年來,廣泛流傳於民間,情趣各異 獨具魅力,它被稱為民族傳統手工產品中的「國粹」,它就是布貼畫。一把剪刀、一堆五顏六色的碎布,通過一雙靈巧雙手的加工,便成為了一幅精美的布貼畫,簡直有點不可思議,而這位就是賦予他們生命的布貼畫達人——姚念花。在2002年某天,姚念花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學著製作布貼畫,沒想到這一嘗試竟然讓她如痴如醉。
  • 妙「布」可言——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布貼畫
    在以往的文化版中,我們曾經介紹過許許多多的「畫」,比如牙克石的柳藝畫、烏梁素海的蘆葦畫、蘇尼特部落的氈繡畫、科爾沁部落的刺繡畫、鄂倫春族的樺樹皮畫……還有大家最為熟悉的皮雕畫。這些內蒙古非遺、內蒙古工藝美術項目各具特色,百花爭豔。關於內蒙古的畫還遠沒有結束,本期將為大家介紹一種來自呼和浩特用布製作貼畫的非遺技藝——布貼畫。
  • 布貼畫傳承者張秀潔:拼剪出一個妙「布」可言的世界
    原標題:布貼畫傳承者張秀潔:拼剪出一個妙「布」可言的世界   傳統手藝的生命力在於傳承與創新。
  • 中國傳統民間玩具:布貼畫
    布貼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貼補工藝,歷史悠久,廣泛流傳於民間.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它以粗布為原料,用袋裝染料直接高溫染製成各種顏色,由巧手婦女剪貼而成。  在傳統民間剪紙、刺繡、壁畫、布貼工藝的基礎上,從生活出發,就地取材,採用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通過布縫和補花布飾手工藝,創造出畫面具有浮雕感的布貼畫。所謂布縫,就是大面積的拼貼,包括貼塊、縫合、鑲花和拼接;所謂補花,就是小面積的花飾紋樣點綴,即在一塊底布上貼、縫、鑲上有布紋樣的布片。
  • 耕讀藝苑|慶陽布貼畫:絢爛多彩的布藝
    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為豐富生活,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來耕讀藝苑,今日暢聊慶陽的布貼畫。藝苑君對家鄉布貼畫最初的記憶是小時候身上穿的帶有布貼畫的馬甲,背上有一個胖乎乎的娃娃,很是生動。那是藝苑君外婆做的,說那是剪紙上的抓髻娃娃,可以保護我。說來也怪,每次穿上它就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哆啦A夢保護的大熊一樣,什麼都不怕了。
  • 6年貼出62米布貼畫
    1994年,李治開始接觸布貼畫。2006年,他開始創作以「愛我中華」為主題的布貼畫。這幅布貼畫總長62米,寬0.8米,全部是手工貼成的。這幅作品已經被四川省民間藝術家協會推薦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將參加中國民間藝術「山花獎」的評選。同時,李治還想將這幅布貼畫作品申報金氏世界紀錄。
  • 南京民間布貼畫藝人 剪出「布」一樣的美麗
    原標題:剪出布一樣的美麗說起南京民間藝術,人們會想到雲錦、剪紙、皮影、捏麵人……知道布貼畫的人卻不多。在一次民間藝術展示活動中,現場創作布貼畫的祁競引來圍觀。祁競不言不語,安靜地在一堆雜陳的布料間忙碌。
  • 循古闢新 以布為畫——布貼畫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布貼畫是刺繡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種圖案,先用漿糊貼牢,再用針線沿著圖案紋樣的邊鎖繡,將其固定,並進行細部的加工而成。其色彩豐富鮮豔,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我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
  • 布貼畫裡話清明 傳統民俗入童心
    (記者 姜靜) 周五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前夕,由和民俗博物館聯合主辦的「妙『布』可言畫民俗」活動走進建鄴區的生態科技島小學,在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布貼畫非遺傳承人祁競的帶領下,該校學生通過布貼畫了解清明時節的民間風俗。
  • 布貼畫傳承者張秀潔:拼剪出一個妙「布」可言的世界「組圖」
    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貼畫代表性傳承人張秀潔的巧手中,小小碎花布,通過剪、拼、貼等工序,能變幻出多種栩栩如生的布貼畫作品。張秀潔創作布貼畫 莊向娟 攝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布貼畫原為宮廷補繡,它用剪刀替代畫筆,用各色花布替代顏料,巧妙地裁剪,藝術性地粘貼,具有浮雕立體效果。
  • 美物志 | 宮廷補繡布貼畫,人間巧藝奪天工
    布貼畫||始於隋唐世代傳承並存續至今的傳統手工技藝之一。因歷史上為宮廷需求而產生,故又稱宮廷補繡。"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唐代詩人溫庭筠在《菩薩蠻》中誇讚衣裙上貼繡之美。(以下配圖來源劉雪玲作品)一次偶然的機會,劉雪玲在一份雜誌上看到了著名畫家杭法基先生的幾幅布貼畫作品,「一下被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所吸引」並且讓她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