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時,仍要守護心中的思念,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幾米
看完幾米的很多繪本,我想到的是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說的那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當生活中的一地雞毛圍困著他,他卻能夠找到自己的星空,那片純淨的星空給他帶來了生活中的光芒,也讓他堅守心中的思念與希望。
談及臺灣繪本畫家幾米,我們最熟悉的可能是他的《向左走,向右走》,是1999年金石堂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書,開創了成人繪本的新型式,興起繪本創作風潮。
但於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則是漫畫《星空》,幾米說獻給無法與世界溝通的孩子,看完後,覺得是獻給內心孤獨的孩子和曾經是孩子的每個人。
繪本的獨特魅力在於:一個憂傷而又美麗的故事背後是小孩內心的自白,也是成人心裡的軟肋。我們每個人都能在繪本中找到自己的情緒情感和內心世界。
毛姆曾說: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
但是我想說:我們每個孤獨的個體被現代生活裹挾著前進,但也在努力尋找自己燦爛的星空。接下來我將從三個角度分析《星空》中關於孤獨的主題,旨在讓我們每個人從中看到真實的自己。
《星空》寫的是小女孩6歲後離開了爺爺奶奶,來到城市找爸爸媽媽,但是他們忙於工作,她孤單而渴望陪伴。
後來遇到班上一個和她一樣「孤僻」的男孩,他們成為了好朋友,互相陪伴,想要一起逃離這個城市。
幾米以孩子的視角,並以圖文方式生動形象的講述這個憂傷而又美麗的故事,以寫意式的表現手法展現小孩的心靈世界。
運用象徵式的寫意方式,在超現實的表達技巧下,在繪畫中表現自然童真的美好,在文字中凸顯成人的冷靜與睿智。
不論是成人還是少年兒童,在幾米的作品中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悟和思考,也能在閒適中靜靜感受美好與希望。
色彩是畫家幾米在繪本中情感元素的重要體現。
幾米的漫畫交織著深藍、橘黃、明黃、梅紅等豔麗的色彩,畫面精緻,色彩鮮明豐富,吸引兒童注意力的同時還能提高其審美力。
蒼翠的綠色森林、深藍的星空月夜、明黃的燈光等等,通過純度高,明度強的色彩設計,激發孩子的聯想能力,讓他們更直觀的感受世界顏色的變化,激發想像力和認知能力。
運用視覺上的色彩美學,在冷暖色調的對比中,讀者在閱讀時不會很壓抑,也不會太眼花繚亂。
幾米用他敏感細膩的心去感受身邊發生的人和事,用符合兒童心理的色彩去設計繪本,將情感、思緒完美呈現出來,給予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
故事中的小女孩,6歲前和爺爺奶奶在一起,想念爸爸媽媽的陪伴,後來和爸媽住在城市,但是他們忙於工作,自己只能關上房門,躲在自己的世界裡。
我愛媽媽,媽媽也愛我,但是她不了解我,我想我也不了解她。爸爸總是在講電話,他的每一通電話好像都很重要。
這段話是小女孩的自白,但是以孩童的心理揭示了父母與孩子的真實狀態,也更能凸顯出現代都市人的孤獨與悲哀。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大人疲於奔波,他們就像彈簧,被拉的很緊,在燈紅酒綠間迷失自己,也疏忽了孩子,內心空虛而迷惘。
小孩能夠從中看到自己內心的那座城堡,那個城堡裡寫滿了自己的孤單心事,也述說著對陪伴的渴望;成人能夠看到自己心中的軟肋,看到現實生活中真實而又孤獨的自己。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在不同年齡階段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這也是《星空》繪本的魅力之處。
那種隱藏的孤獨感會被瞬間擊中,能夠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星空。
千百年前,孟子曾說:「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了解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需要我們認識創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自身獨特經歷,了解了之後,才能更好的理解藝術作品的深刻內涵。
《星空》作品融進了作者獨特的個人經歷,並且能夠將自己的情感和思緒注入其中,故事中的小女孩更像是自己的內心獨白。
幾米曾被診斷出患有血癌,接受了一年治療,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就要結束了,被絕望包圍著,孤獨無助,仿佛被全世界拋棄。
但是為了把疼痛拋在腦後,便一心投入插畫設計工作中。
當時住在13樓,畫畫的時候抬頭就能看到白雲遠山,燈火和夜空,那些就是唯一給他帶來希望的東西。就這樣幾米在插畫中尋找屬於自己的星空。
終於有一天,出版社找他商量出版漫畫的事情,5年出版了8冊繪本。自己也健康地活了下來,還意外走紅。
那些夾雜著憂傷的美麗故事,就像述說著自己的生命一樣,應運而生。
世疏事異的人間,還有獨特的人生經歷,成就了幾米的星空世界。他在告訴世人:別為我憂傷,我有我的美麗,它正要開放。
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裡,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毛姆
繪本的圖畫和文字就是幾米傳達聲音的符號,這些符號是自己內心的獨白,也是不確定的、迷糊的他者的自述,因為每個人從符號中感受到的情緒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星空》中的小女孩連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她既是作者,也是我們每個個體,當我們通過創作者符號化的表述,感受到的則是真正的自己的內心世界。
在幾米的很多作品中,有的沒有固定的主角或者外在形象,有的圖畫和文字的連續性不強,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相關性有時候也很模糊。
有的畫面很大,人很小,沒有表情。多用大的畫面襯託人物的孤獨與無助,精神的麻木和惆悵。
這是作者製造的一種「疏異的藝術」,在朦朧不確定中造成與現實的分歧與剝離,在超現實中面對現實問題,從而體驗置身事外的清晰感,感受真實的自己與世界。
幾米是臺灣極少數具有「國際風格」的繪本藝術家,他的藝術作品既具有東方人物中庸美,也吸收西方的繪畫技巧,注重色彩線條的飽和美。
因此,以東西結合的方式,更能凸顯一種模糊意義,符號化的人物就是現實生活的你我他,讀者能夠在其中尋找到自己的身影。
幾米在表現現實的困頓與孤獨時,不忘表達一種對真善美的渴望。
首先表現在小女孩對自己的家庭和親人的態度。
即使爸爸媽媽工作很忙顧不上和自己說話,她仍然很體諒他們,願意為他們分擔憂愁和困苦。
離開了爺爺奶奶,還時常惦記著他們。爺爺生病了,她特別想回去陪著他,但是又害怕爺爺擔心自己的學習。
直到爺爺離開,她都沒有參加爺爺的葬禮,因為害怕爺爺難過。
其次,表現在對朋友的態度上。
班上轉來的男同學,性格孤僻,獨來獨往,還有同學在巷道欺負他,她努力去幫助小男孩解圍,帶他去醫院,聽他訴說心裡的苦。
小女孩的行為態度是作者想要向世人傳達的一種情感態度。
即使生活困頓,我們孤獨而無助,也要學會體諒別人,善待他人,傳遞真善美的價值理念。
故事中的小女孩說:窗外的煙火好熱鬧,屋子裡卻冷冷清清。
這也是作者幾米在創作過程中的真實感受,他享受著自己一個人的冷冷清清。
但正是這樣的孤獨沉潛,戰勝病魔的他頓悟生命的真諦,如他所言:「我總是在最深的絕望裡,看見最美的風景。」
我們會經歷人生的暴風雨,還有社會生活的毒打與暴擊,好會有生離死別的悲慟,但是不能忘記內心最美的風景,那就是傳達真善美的愛心與希望。
我漸漸懂得他為什麼喜歡淋雨了,那讓人同時感到迎接自然又掙脫捆綁。
小女孩在遇到男孩時說:「他每次下雨都不帶傘,看他一個人在雨中奔跑,不知道為什麼,我竟然有些羨慕。」
自己羨慕的原因卻是淋雨讓人感到迎接自然而又掙脫捆綁,這句話便是作者的心聲。
小女孩在男孩身上看到了自己,也在他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陪伴。她在這段友誼中似乎掙脫了一些孤獨與困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星空。
繪本的最後是小女孩對男孩說的話:走吧!我們離開這個城市。
他們成功逃離這個城市了麼?幾米沒有給出答案,結局由我們每個人去定義。
我想結局就是:即使他們沒有走出這座城市,兩個人也會一起遨遊在屬於自己的星空中,彼此陪伴,相互救贖。
男孩是女孩的星空,給予她陪伴;繪畫是幾米的星空,治癒內心的孤獨......
星空於我們而言就是關於希望與美好的夢,哪怕只是幻想與憧憬,但是它們卻是支撐我們勇敢走下去的堅實力量。
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
即使生活困頓潦倒,我們生活在陰溝,也不能放棄追求心中的燦爛星空,因為它是暗夜裡海上的燈塔, 也是掉落人間的星星,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幾米獨特的個人經歷熔鑄在繪畫作品中,便形成了屬於自己的燦爛《星空》,這裡有關於孩童的孤獨與渴望,有成人的欲望與焦慮,還有對真善美的執著與追求。
記得第一次看《星空》是十年前,那時只覺得小女孩就像是孤獨的自己;如今再去看,卻發現自己變成了厭棄的大人,每次看都會紅了眼眶。
它是兒童心裡的城堡,也是成人心裡的軟肋,不同年齡段,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找到自己的情感宣洩點,也能從中獲得一種生的力量與希望。
衷心希望我們在向前趕路的過程中,不要忘記抬頭看看天上的月亮,也記得跟星星許個願,相約尋找屬於自己內心的那片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