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期盼直飲時代
7月1日,也許你在家裡照常打開水龍頭,接一壺水,放在燃氣爐上燒開,沏茶或涼一杯白開水時,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你可能不知道,從這一天開始,中國的飲用水將發生巨大變化。最新飲用水標準GB5749-2006《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從7月1日起強制執行,新標準的檢測指標從原來的35項增加到106項,這一標準被稱為「與歐盟持平,與國際接軌」。
也是在7月1日這一天,兩名南京市民程淵和李春華給全國32個省會城市,共計35家自來水廠寄去了一份「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要求它們公開新國標實施後,各廠第一次對出廠自來水進行水質檢測的數據。程淵問出了全國相當一部分老百姓最想問的一句話:如果新標準中106項全部達標,自來水就可以直接飲用。那麼,是否代表中國將進入自來水的直飲時代?
打開水龍頭就能喝水,這一國外電影、電視中常見的鏡頭,何時能進入中國老百姓的生活?截至7月9日,《生命時報》聯合39健康網、搜狐健康頻道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91%的老百姓盼望著中國能進入直飲時代。
97%的人覺得自來水有問題
「你家的自來水有問題嗎?」包含這一題目的本報「飲用水調查」在網絡上一出現,短時間內,就吸引了3500人參與。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的人認為自己家喝的自來水沒有問題,97%的人對每天都要飲用的水有著各種各樣的抱怨:42.9%的人不喜歡自來水有水垢;35.1%的人認為水有異味;22.6%的人覺得水中有雜物、顯得渾濁。在記者隨後進行的採訪中,北京市朝陽區一個小區中的20餘戶居民,100%都表示自己不會直接飲用自來水,八成以上的人在家裡安裝了自來水淨化設備。這一舉動在自來水質量受到懷疑的今天甚為普遍。本報網絡調查顯示,有19.9%的人在家裡安裝了淨水機或有過濾功能的飲水機,14.3%的人每天只喝桶裝水,12.4%的人會買大桶的品牌礦泉水,8.4%的人用小區裡的直飲水機。只有37.2%的人還在喝自來水,但他們從不敢喝生水,一定要燒開之後再喝。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李大爺,每天早上8點會準時出現在小區的「直飲水機」前。他熟練地將水桶放到指定位置,插入飲水卡,不到一會兒的工夫,比油壺小一點的水桶就接滿了水。「這個水桶是5升,基本上我每天都來打一桶,夠我和老伴用一天。」李大爺家裡喝水、做飯,基本都用的是直飲水機裡的水,喝自來水讓他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水燒出來之後飄著一層白白的水垢,看著我都不敢喝。」直飲機裡的水不僅沒水垢,機器側面還寫著「能過濾重金屬、鐵鏽和藻類」等字樣,李大爺覺得,「肯定比家裡的自來水好。」
與李大爺同住一個小區的張女士剛生完寶寶,託人從德國帶了一種家庭飲用水過濾壺。她家廚房裡的水龍頭只要一個月不清洗,濾網就會被一層小沙子堵住。淋浴房裡的牆面和地面,洗完澡後不及時清理,就會留下一層白色的水垢。「這樣的水我可不敢喝。」張女士現在每次燒水前,都要把自來水放到壺裡過濾一下,直到確實沒有水垢了,她才比較放心。
還有不少人在房子裝修時,就提前想到了改造飲用水的問題。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有淨水機、軟水機、純水機等多種產品,國產的價格在1000—4000元之間,進口的價格高達上萬。買回家後裝在自來水管道上,每隔3—6個月就得更換一次濾芯,每個濾芯價格少則幾百,多則上千元。此外,每1—2個月還要自己對淨水機進行除垢和消毒。如此費錢、費神的產品,依然賣得很火。很多人坦言,安裝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全家喝上「放心水」。
一滴水可能受到的各種汙染
中國的自來水,到底有沒有問題?近日媒體曝出,2009年自來水水質全國普查中,中國自來水合格率僅為58.2%。對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有關負責人回應,2011年最新抽樣檢測顯示,中國自來水廠出廠水質達標率為83%,「近年來水質不斷提高」。然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水質的提高並沒有數據反映的那麼明顯,尤其這幾年自來水廠的原水水質不斷惡化,城市供水管網更新投資很少,水質提升不可能這麼快。
一滴水,從水源地流入百姓家中,需要經過水源地—自來水廠—市政管網—居民小區這四個環節。其中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流入百姓家中的自來水就不能保證安全。中國飲用水,目前仍面臨著各種隱患。
水源地汙染。2012年以來,全國先後發生十幾起飲用水水源汙染事件。1月,廣西龍江河鎘汙染事件備受外界關注,受汙染水體鎘汙染高峰值一度高達80倍;2月,江蘇省鎮江市自來水出現異味,引發部分地區市民搶購飲用水,後查證為水源水苯酚汙染……工業排汙是造成水源汙染的最主要原因,每年工業廢水的排汙量佔到總排汙水量的70%以上。此外,城市中亂扔的垃圾、城鎮汙水排放和農村化肥農藥流失,都在威脅著水源安全,所帶來的直接後果是飲用水中的重金屬、致癌物等嚴重超標。
處理工藝落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王佔生教授認為,目前,大多數自來水廠還在採用「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的傳統淨化工藝,這已經是100年以前的工藝了。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總工程師宋蘭合公開表示,「中國水廠的問題,越往下越多。」上萬座小自來水廠供應鄉鎮,工藝更落後,水源安全更難保證。北京公眾健康飲用水研究所研究員、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健康飲用專業委員會主任趙飛虹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飲用水新國標將檢測標準提高為106項固然是好事,但一些小城市或偏遠地區,連檢測這一指標的能力都幾乎沒有,又何談達標一說?
管網陳舊、二次供水設施汙染。即使從自來水廠出來的水達到標準,但網管的老化、二次供水設施的不規範,仍可能汙染老百姓喝到的飲用水。目前全國不少地區自來水管網「服役」50年以上,水渾濁、水中出現異物等,都可能和陳舊的管網管道有關。浙江省衛生部門一位工作人員公開表示:「我們曾在巡查中發現,一些居民小區蓄水池、水箱衛生狀況堪憂,池面甚至漂浮著鞋襪、死老鼠等垃圾。」按照規定,小區二次供水水池每年消毒清洗次數不能少於兩次,清洗後還必須主動抽樣送檢,但很多小區都做不到,導致二次供水檢測出現盲區。
「直飲時代」還需至少20年才能到來?
儘管目前對自來水有著各種各樣的不滿,但絕大部分老百姓還在憧憬著「回家後打開水龍頭就能直接喝,再也不為水垢、異味發愁」的那一天。飲用水新國標的實施,並沒有讓太多人盲目樂觀,他們知道,現實和標準還有著很大的距離。關於「中國還有多久才能進入直飲時代」這一問題,42.9%的人選擇了「還需20年以上」,選擇「5年以內」的僅佔到14.4%。
此次新國標的實施,將原來對飲用水水質的35項指標提高到106項,重點加強了對微生物、重金屬和有機汙染物的控制要求。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水質安全監測室研究員張嵐表示,新標準的指標重點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歐盟、美國、俄羅斯、日本等現行飲用水標準,是比較嚴格的,如果完全達標可以達到直飲的要求。但達標的前提,一方面是強化水源保護意識、必要的地區還應提升水處理工藝、改造老化的供水設施;另一方面要加強飲用水的衛生監督監測工作,提升水質監測能力。要做到這些,政府的投入和支持極為重要,但不少地區在這方面的財政資金投入明顯不足。
對於直飲水入戶,趙飛虹提出了不同觀點。「按照北京人均用水量計算,每人每天要用掉200升水,其中只有2升是飲用的。」早在5年前,北京飲用水的出廠水質就已達到新國標要求,燒開後喝完全沒問題。但如果非要追求直飲水標準,就要對絕大部分運送自來水的管網進行翻新改造,未免太過浪費。她說,在歐美國家,家庭一般擁有兩條管路,在用的水和喝的水中,只有喝的水是達到直飲水標準的。暢想未來的生活情境,趙飛虹表示,有條件的新小區將來可能和國外一樣鋪設兩條管道,實現飲用水直供。而老舊小區的居民,可以選擇淨水機等設備來提高飲用水質量,這種多元化的供水方式,才是中國飲用水發展的大勢所趨。
編輯:朱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