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臺南的赤崁樓,它曾經是全臺灣的號令中心

2020-12-17 懶遊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臺灣自由行。本日從高雄坐台鐵到臺南,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住宿就安排在臺南火車站的對面,放下行李就開始了今天的行程。第一站就是赤崁樓景區,這也是到臺南必去的景點之一。

這是我入住酒店大樓,就在臺南火車站對面。大樓下的巴士站,南站搭程88,88區間車,北站搭程99,99區間車,購買臺灣好行88、99一日好行套票80元、當日搭程不限次數可遊歷臺南市各大觀光景點。

在臺南,這些巴士並不方便,例如88路安平線一個小時一個班次,而且並不準時,錯過一班,就要再等1小時,臺南的交通相比臺北高雄有差距。

查了下地圖,赤崁樓距離很近,步行即可。途中,看到交通警在處罰違規停車。

這是酒店下面巴士站臺上的一張臺南中西區導覽圖。這裡面就有赤崁樓,距離酒店只有1公裡吧,其他的中西區景點我們放在第二天的行程裡。本日計劃先去赤崁樓,再去相對較遠的安平古堡和安平樹屋。

赤崁樓售票處。赤崁樓在臺灣開拓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它曾經是全臺灣的號令中心,見證過臺灣政權的更迭和歷史滄桑,感受過東方與西方文明的碰撞,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都凝聚著民族的興衰榮辱。因為它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華盛頓郵報》曾將赤崁樓列為世界十大景點之一。

贊一下,臺灣的景點門票都不貴,赤崁樓的門票是50元新臺幣,合人民幣11元吧。

荷蘭人在此興建普羅民遮城,漢人則以赤崁樓、番仔樓或紅毛樓來稱呼它,至永曆9年乙未(1655年)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當時的城樓,背山面海,與數裡外的熱蘭遮城遙相對望,互為犄角,控制臺江內海。

赤崁樓300多年來,歷經明鄭、清朝,以至日據時期的變遷,活生生就是一部臺灣史的縮影,也是17世紀以來臺南歷史變遷的最好見證。而其建築從荷蘭式的城堡,迭經歷代的改變,一躍而為中國建築的輪廓。從諸廟雜陳到雙樓並立;有填平城基,也有矗立碑林;有掘開入口之謎,也有發掘穴窖之實。臺灣光復以後,赤崁樓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使用。

走進赤崁樓,首先看到的樓前廣闊的園區。裡面除了老樹成蔭的庭園外,高大壯觀的乾隆御龜碑、紛然林立的石碑、石獸與石器、巍然聳峙的海神廟與文昌閣、充滿傳奇色彩的紅毛井、磚石斑駁的普羅民遮城堡遺蹟,以及殘存的書院門廳等,都值得細細瀏覽。

庭園東南角,有一座雕塑——鄭成功議和圖。據說,這座雕塑原名鄭成功受降圖,當時的荷蘭人是跪著的,後來荷蘭人向臺灣當局提意見,說給荷蘭人留一點面子,這才讓荷蘭人站了起來。

大理石基座上,刻有鄭成功生平簡介。為建立穩固的抗清基地,1661年3月23日,鄭成功率大軍2.5萬人,戰艦350餘艘,從金門料羅灣出師東徵臺灣。鄭成功艦隊進入鹿耳門水道,登陸臺灣,先克赤嵌,繼圍熱蘭遮城。1662年2月1日,荷蘭總督揆一在孤立無援、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向鄭成功乞降,離開佔領達38年的臺灣。鄭成功改臺灣為東都,置赤嵌為承天府,設天興、萬年二縣,奠定臺灣政權建設的基礎。

赤崁樓南面牆下,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九座御龜碑。清朝乾隆51年(1786年),天地會的林爽文在臺灣舉兵起亂,清朝趕緊命令陝甘總督福康安率軍到臺平定亂事。乾隆53年(1788年),戰亂平定,乾隆皇帝很高興,親自寫了五篇詩文紀念這件事,並製作十座碑石與龜座,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滿漢文合刻,其中一座在嘉義的公園(真碑假龜),另外九座最早放在臺南南門路附近紀念福康安的生祠裡,日治時期生祠毀壞,於1935年移到大南門的外城,1950年才被搬到現在的位置,成為赤崁樓受人注意的焦點。

這些碑的名稱是「御製剿滅臺灣逆賊生擒林爽文記事語之滿(漢)文碑」,這些馱著碑的其實並非烏龜,而是贔屓(bìxì),他是龍的九個兒子之一,因此,這些碑也稱贔屓御碑。

前院的金魚池

自動售賣魚飼料的機器,比較好玩。

此月亮門通向後院。

海神廟。清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因牡丹社事件奉命籌防臺灣,為感謝海神庇佑所建,其位置在原普羅民遮城西南。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今天所說的赤崁樓,主要包括海神廟和文昌閣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它們是赤崁樓的標記。這兩座閣樓建造在高高的臺基之上,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式,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

現在懸掛「赤崁樓」門匾的閣樓,其實是海神廟,周長為45丈3尺,高3丈6尺,共分三層,雕欄凌空,軒豁四達。

跨進一樓門廳,迎面是鄭成功畫像,感覺有些模糊。畫像上方匾額上寫著「東海流霞」,來自鄭成功五言詩手跡「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此詩文的發現地是廈門鼓浪嶼日光巖上的日光寺後山腰的水操臺處。

現在的海神廟是臺南市文物陳列館,內部陳列赤崁樓相關文史資料。

海神廟與文昌閣之間,有一座半月形水井,稱為紅毛井,相傳是荷蘭人建普羅民遮城時就存在了。據說紅毛井下面有地道通到四公裡遠外的安平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當年鄭成功入城圍攻時,荷蘭人便利用此密道逃往安平。但當時兩城之間隔著臺江內海,所以雖然傳說不斷,至今仍未勘探成功。

因為是海神廟,所以特別在海神廟二樓陳列了許多古時候的船的模型,與潘麗水先生所畫的四海龍王圖像,還有沈葆楨《安平海神請加封號折》。

二樓俯瞰景區的售票亭方向。赤崁樓景區大致分成兩部分,途中就是前面的庭院,裡面主要是鄭成功受降圖。從月亮門進到後院就是海神廟、文昌閣和蓬壺書院遺蹟等。

從海神廟的二樓下樓

海神廟後牆,有個瓶形門洞,有「平安」的寓意。門楣上的玉兔趴在蕉葉圖案,即以蕉葉屬木,象徵東方,白兔代表月亮,象徵「玉兔東升」吉祥如意。

文昌閣後面,有普城稜堡殘跡。最早荷蘭人建造的普羅民遮城,東北西南各有一座稜堡,上有瞭望亭,用作軍事用途。荷式城堡頹毀後,原跡不見,清人於故壘上建閩南式建築——五子祠,供奉宋明理學五子:程頤、程顥、周敦頤、朱熹、張載。日治時期,五子祠於風災中傾毀,當年荷蘭人磚砌東北稜堡之殘垣斷壁與圓拱遂得見天日,這是今天赤崁樓中最具史料價值的遺存。

文昌閣與海神廟西面樓基的牆壁下,有大大小小總計二十多塊碑石,因為規模比南門贔屓御碑小,所以稱為「小碑林」。這些石刻的內容包括有營造圖、禁令、造橋、修廟、旌表等,非常豐富。文昌閣裡有很萌的學生祈福,我們下文詳述。

文昌閣前方有蓬壺書院遺蹟。光緒十二年(1886年),臺灣知縣沈受謙購買民地,將原來在開山路呂祖廟內的「引心書院」遷到赤崁樓的北端重建,改名「蓬壺書院」,最初的建築包括有門廳、講堂、文昌閣與五子祠等,是府城最大的書院,與海東、崇文兩書院合稱「府城三大書院」。1906年臺南大地震,講堂毀壞,五子祠也毀於颱風,只留現在看到的閩南式建築風格的門廳,這是臺南市清代所建書院中唯一留存至今的遺蹟。「蓬壺書院」的門匾是沈受謙所題。

文昌閣前普羅民遮城原始入口前,右邊是一匹斷足石馬。這匹石馬在乾隆末年本是放在鹽行洲仔尾鄭其仁墳前的石刻,日據時期才移到這裡。鄭其仁是在剿滅林爽文起事的過程中陣亡的,據說這匹石馬常在半夜騷擾百姓,踐踏農作物,所以被打斷了腿,變成了斷足石馬,現在它的斷腿已經被補好了。

仿製的御製平定臺灣告成熱河文廟碑。赤坎樓南側的九座「清乾隆滿漢文御碑」見證清領時期臺灣三大民變之一的「林爽文事件」(1787年——1788年),是臺灣唯一的御碑群,雕飾精緻,展現清乾隆時期官制石碑形制與風格工藝。

為讓更多遊人近距離認識御碑,將其中這座以非破壞性技術仿製,清楚呈現此御碑的造型、質感與色彩。

晚上回來時,路經赤崁樓拍了一張夜景,也很有味道。

赤崁樓景區的門前就是臺灣好行的88臺江線,從這裡坐車到安平古堡。

本文並未介紹赤崁樓景區裡的文昌閣,這裡的祈福很有意思,咱們下文見,順祝各位網友元旦快樂,待續。臺灣臺南火車站,這座小城貴為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

相關焦點

  • 收復臺灣的見證者——臺南赤崁樓
    臺南是大陸漢人最早移民開始開發臺灣本島的地方,早期的臺南市西部是一片汪洋,稱之臺江內海。內海西緣沙洲環繞,是西拉雅平埔族臺灣社的聚居地。臺江東岸則是平原區,是平埔族赤崁社所聚集的地方。因此,明代的地圖、文獻上分別稱呼臺江西、東岸為臺員與赤崁。早期的漢族移民,可以追溯至明代中葉。
  •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鳳凰花映照赤崁樓,「臺灣之母」臺南
    鄭成功登陸鹿耳門,鳳凰花映照赤崁樓,「臺灣之母」臺南「蛤仔雞,噶瑪蘭,宜蘭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你聽過這首名叫《鄉間的小路》的臺灣校園歌曲嗎?據說,這首歌就是在宜蘭鄉村譜寫的。
  • 在臺灣有句老話說:想認識臺灣,先從臺南開始走
    臺南,以宗教、歷史、觀光為發展的多元化城市。其地理位置與名字相同,位於臺灣西南部沿海嘉南平原上,是臺灣的第四大城市,與高雄市為比鄰市。臺南,亦是臺灣頗富盛名的文化古都,並且以多元化的臺南小吃,每年吸引了大批的觀光客來到了臺南遊玩。在臺灣有句老話說:想認識臺灣,先從臺南開始走。
  • 探訪臺南赤崁樓:譜一闕「驅荷復臺」詩
    春節期間,在臺南赤崁樓腳下的鹿耳門溪口,一場名為「重回北汕尾鹿耳門——模仿鄭成功登陸」活動火熱上演。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到鑼鼓喧天、旌旗飛揚的攻城場面,還能重溫昔時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歷史。  樓裡樓外  「鄭成功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若論與其關係最密切的地方,當然首推臺南府城,而赤崁樓又是與鄭成功淵源最為深厚的一個史跡。」臺灣文學館副館長蕭淑貞說。  赤崁樓初建於1653年,是侵略臺灣的荷蘭人規劃的「赤崁市街」,它是臺灣最早實施都市計劃的地方,荷蘭人稱其為「普羅民遮城」。
  • 探訪臺南必遊古蹟:臺灣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赤崁樓
    探訪臺南必遊古蹟:臺灣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赤崁樓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2012年07月19日16:56 >>>>臺南行知錄之三   赤崁樓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是臺南最著名的古蹟與精神象徵,中國明永曆7年(西元1653年),荷蘭人在此興建「普羅民遮城」,漢人則以「赤崁樓」、「番仔樓」或「紅毛樓」來稱呼它,至永曆9年乙未(西元1655年)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
  • 駐點記者「臺灣過大年」:「行春」到臺南
    無論是街邊小吃攤前排隊的人群,還是急切趕往古蹟赤崁樓的人流,過年的喜樂寫滿張張臉龐。更開心的還是小吃店的店家們,雖然忙得一刻不得閒,但自家小吃的熱賣是他們收到的新春厚禮。聽臺灣朋友說,臺南人最會吃也最會烹調美食,臺南市可稱得上是寶島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文化重鎮。嘗小吃美食與逛古蹟名勝也成了古城力推的旅遊項目,比如「赤崁樓花枝羹」等名勝與小吃結合的招牌幾乎隨處可見。
  • 臺南赤崁樓 全臺的驕傲在這裡
    逛赤崁樓 全臺驕傲在這裡 多數的臺南人有種驕傲,「這裡是全臺灣最早開發的地方」。這份驕傲的中心就在赤崁樓;300多年前,它曾經是臺灣的統治中心。    臺南市古蹟解說員潘祥雲說,荷蘭人進駐臺灣初期,在安平建設了「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1652年發生的「郭懷一抗荷事件」,讓荷蘭人決心建造「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穩固政權。
  • 臺灣舊影:日本佔據時期的萬華龍山寺、法華寺和赤崁樓
    「臺灣」一名源於居於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西拉雅族「 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 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日據時期的臺南和臺北。圖為萬華龍山寺公園萬華龍山寺中殿。萬華是臺北開發最早的地方,過去叫做艋舺。
  • 臺南地標,登海神廟解讀赤崁樓歷史,觀文昌閣周邊感慨滄海桑田
    赤崁樓又叫「紅毛樓」,歷經明、鄭、清,以至日據時期300多年變遷,可以說是臺南歷史變遷的見證者。它的建築特色也從荷蘭式的城堡到中國式建築,如今,它不僅是一座戶外博物館,也是臺南著名的古蹟和精神象徵。赤崁樓建築群庭院南面的海神廟和北面文昌閣,是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懸掛「赤崁樓」門匾的閣樓就是海神廟。安平古堡位於臺南,又稱奧倫治城、熱蘭遮城、安平城、臺灣城,是臺灣地區古老的城堡。每到黃昏落日景色優美,「安平夕照」也被譽為臺灣八景之一。雖已歷經多次整建,不復當年碉堡宏偉壯麗,但是所保存的豐富史料和代表的文化意義,仍是非常值得一遊的勝地。
  • 臺灣,除了花蓮,千萬不要錯過臺南哦!
    臺南市位於臺灣西南沿岸平原。這裡與首府臺北相距少於2小時的子彈火車車程,在中國內地沿岸對開僅110英裡,是擁有多個名稱的城市。臺南是臺灣最古老的都市,常被稱為「臺灣發源地」。佔領徵服與遷徙移居的浪潮塑造臺南文化,就與翻滾海浪一直重塑室內環境無異。
  • 臺灣漫遊,到臺南看300年歷史變幻,世事浮沉
    小編的這一站在這段臺灣趴趴走的旅程中時間比較雞肋,前前後後的目的地都很明確安排好了,剩下中間兩天不知道去哪裡好,所以就把臺南提上了日程。臺南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只有寧靜的安逸和那些撫慰人心的美食。
  • 臺灣十三天城市漫遊:臺南,吃貨的終極戰鬥區!
    臺南 , 臺灣 最早建立的根據地,無論是從明朝、清朝,或者是 荷蘭 人佔據時期,這裡都是 臺灣 地區的中心地區, 臺灣 府城所在地~直到日據時期, 日本 人有意開發 臺北 和 高雄 ,把 臺南 降為縣級,臺灣 地區才逐漸開始變成南北兩端發展態勢~
  • 臺南親子旅遊: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和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嘿嘿,臺南除了好多好多適合外拍IG打卡的地點之外,充滿知性的景點也不少唷~為了推廣環境教育,讓愛護環境、保護地球的環保意識能更深化在大家心中,全臺北中南許多景點正陸續申請通過環境教育場域認證,而目前臺南佔了其中12個,這天受邀來參觀其中兩處,分別是位於七股的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還有臺南市中心的臺灣南區氣象中心
  • 縱橫臺灣 一路向南,一鹽一府一臺南
    在清代,臺灣有三大港市,即所謂的「一府二鹿三艋舺」。其中,位居首位的「一府」就是臺南的安平!當然,臺南孔廟更是堪稱全臺灣的文化圖騰,二者一個代表「商業復興」,一個代表「文化傳承」。於是,它們就成了臺南無可替代的徽章。雖然每去一個地方我都計劃深度遊,但時間倉促還是只能隨機挑選精華。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7日晚抵達此間,他即對前來表示歡迎的臺南市市長許添財及臺灣南部各縣市文化行政部門主管表示,臺南是臺灣知名的文化之都,文化之旅不到臺南就不完整;孔廟、臺灣文學館都是他久已嚮往之地。
  • 臺灣寫真: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圖)
    中新社臺南9月8日電 題:訪臺南,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路梅  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一行8日深入探訪臺灣歷史最為悠久,保持較完整的臺南孔廟以及他久已嚮往的臺灣文學館、赤崁樓等文化景觀。  臺南市是蔡武訪臺之行最後一站。
  • 臺灣寫真:訪臺南 蔡武看見共同的中華文化(圖)
    興建於1665年的臺南孔廟被稱為「全臺首學」,開啟臺灣儒學先聲,其模仿中國古代宮殿的建築格局坐北朝南,氣勢恢宏莊嚴,歷經多次修葺,大致保持舊制。庭院內外古樹蒼鬱,更添莊嚴氣息。書院理事會理事長專門取出上世紀30年代自曲阜學習、在臺灣印刷出版的《聖廟釋奠儀節》,請蔡武翻閱。  步出孔廟時,蔡武對隨行記者連聲讚嘆,臺南孔廟對於國學的保存、傳承很有特點,保存很不錯。  隨後,蔡武步行至相鄰的臺灣文學館,在這裡他與前來戶外教學的臺南幼稚園小朋友熱情打招呼,4、5歲的小朋友們「蔡爺爺好」稚聲稚氣的問候也讓蔡武喜笑顏開。
  • 臺灣第四天的我來到了安平和赤坎樓,臺南可真的美,強烈推薦!
    ,就打了車(370臺幣...有點貴啊)下面這張是個示意圖,下面那塊就是奇美博物館 ,左上是安平樹屋和安平古堡和安平老街,右側是赤崁樓和孔廟,臺南夢想民宿前臺那有導覽圖,標註了景點位置,大致就歸為安平那片和赤崁樓那一片 。
  • 臺灣環島8日遊 享受舒適泡湯之樂
    早餐:含午餐:含晚餐:不含住宿:含第4天 臺南 高雄享用完早餐後,後參觀【赤崁樓】(停留時間約40分鐘),赤崁樓裡展出了全臺第一座現代化西式炮臺,也是全臺第一座配備英國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炮臺。它曾經是全臺灣的號令中心,見證過臺灣政權的更迭和歷史滄桑。之後參觀【延平郡王祠】(40分鐘)。
  • 遊遍臺灣:臺南,講述臺灣歷史的城市(圖)
    從荷蘭人侵佔臺灣一直到清代,臺灣最大的市鎮不是臺北市,而是臺南市。也就是說,臺南是臺灣最早被開發的地方,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留下了特殊的歷史印記,造就了臺南豐富獨特的文化韻味。全臺灣一級文化古蹟共19處,臺南佔了7處,分別是臺南孔廟、臺灣城殘跡、大天后宮、祀典武廟、五妃廟、赤嵌樓和億載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