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起,美國各大學紛紛進入早申放榜階段,而與 offer 同期到來的,還有各大學的早申數據。作為普通申請者,我們應該如何理性看待這些數據呢? 12月3日,USNEWS排名第 35 位的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發榜,同時也公布了最新的早申數據。BC 有 ED1 和 ED2 兩輪早申,根據招生辦的公開數據顯示,學校今年在 ED1 階段一共收到了 1950 份申請,最終有約 800 位申請者被錄取,錄取率為 41%。
有 30% 的 ED1 申請者被推遲(Defer)到了常規申請階段。屆時,這部分學生將會被招生官們拿來與常規申請池的學生再次進行一輪比較。去年,有 15% 的 Defer 學生最終在常規申請階段拿到了錄取。 去年,BC 是將 ED1 和 ED2 的數據合併在一起進行的統計,因此很難說今年的 ED1 的申請數量是上升還是下降。但是,鑑於去年 BC 早申數量的總和為 2750 份,而今年 ED1 的數量已經達到 1950 份,我們猜測還是略為上升的。 另外,BC 今年實行了標化考試可選(Test optional)的政策,但在錄取學生中,仍有 42% 的同學提交了標化成績。被錄取者的成績水平與去年相近:SAT 平均分為 1443, ACT 平均分為 33。
12月7日,備受中國學生喜歡的藤校康奈爾大學在其官網上更新了一則公告,其中就提到了今年學校的 ED 情況。學校表示,今年共收到了 9000 多份 ED 階段申請,這與去年同期的 6616 份相比,數量上整整上漲了 36%。最終的錄取結果將於 12 月 17 周四晚上美時東間 7 點發布,申請者屆時 check 郵箱即可。
另外,康奈爾還對早申政策做了幾點補充說明:
*在 ED 階段材料提交不完整的申請者,將會被轉到常規申請階段再做評估
*在 ED 階段被錄取但希望推遲入學的學生,必須在 2021 年 3 月 1 日前向本科招生辦公室提交申請延期入學的電子郵件
*常規申請階段不再接受任何 ED 被拒者的申請
杜克大學雖沒有官宣自己的早申情況,但消息靈通的美國媒體早已拿到了最新數據。據媒體披露,杜克今年共收到超過 5000 份 ED 申請,比去年增長了 20%。
另外,儘管學校今年不強制提交標化,但仍有 60% 的 ED 申請者提交了 SAT/ACT 成績。就往年的數據來看,被錄取學生的 SAT 平均分在 1500-1560,ACT 平均分在 33-35,預計今年也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除了以上這幾所學校之外,其他 TOP 30 大學在早申數量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比如 UVA 確認今年 ED 申請總量為 2918 份,EA 申請總量為 28884 份,相較去年同期各增加了 35% 和 15%;UNC 表示今年的早申人數達到了 31,940 人,相比去年整整增長了 10%;布朗的招生辦主任在採訪中透露,學校今年的早申數量大漲了 16%,以至於招生團隊不得不加班處理所有申請材料;更有媒體預測,一向高冷的芝加哥大學今年的早申數量也有可能會小幅增加,上漲幅度約在 6% 左右。
為什麼今年的早申數量會有一個如此明顯的增長呢?最大的原因還是要歸結於 Test Optional 政策的全面鋪開。 在 TOP 30 的大學中,僅有佛羅裡達大學一所仍然要求申請者遞交標化成績。有趣的是,UF 也就此成為了今年申請季的 「反例」,學校發言人在 11 月時就表示,學校今年的申請人數與去年相比是有所下降的。而同在佛州的另一所要求提交標化的大學佛羅裡達州立大學(全美第58名)也面臨相同的情況:相較去年,學校今年的申請人數下降了 32%。 Test Optional 政策無疑給了很多普通申請者一個 「圓夢」 的可能 —— 既然不要求標化了,那我就去試一試吧!萬一招生官發現了我的獨特氣質也說不定呢!而對於那些擁有很強的軟性背景,但卻無論如何也考不出 「高分」 的學生來說,今年也許就是最好的衝刺名校的機會。在各種 「小心思」 下,今年會出現這樣的申請盛況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今年各大學所提供的更加多樣靈活的財政支援也是吸引很多申請者搏一搏名校的原因。 波士頓學院就表示,今年他們增加了新的招生渠道,即與著名的非盈利性組織 QuestBridge 合作,幫助家境困難的學生申請大學,並為其提供豐厚的獎學金。 布朗的招生官也在採訪中透露,今年學校採取了更強有力的財政支援政策,其 Brown Promise 計劃可為更多家庭減輕孩子的求學負擔,自然會吸引來一大批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
不過,高申請量會帶來高錄取率嗎?答案很有可能是:不會!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杜克大學。據媒體披露,杜克的本科招生院長克里斯多福·古塔格塔格(Christoph Guttentag)在給同僚的郵件中寫到:「我們預計在早申過程中錄取 800 至 850 名學生 …… 預計錄取率在 16% 到 17% 之間。」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杜克往年的錄取數據。去年,杜克在 4300 名早申申請者中錄取了 887 人,錄取率為 20.6%;前年,杜克在 4852 名早申申請者中錄取了 882 人,錄取率為 18.2%。如此一對比,今年杜克的錄取率不僅沒有增長,還小有減少。
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更多間隔年(Gap year)學生的出現。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本應該在 2020 年秋季就入學的錄取者直接選擇延期一年。我們都知道,美國大學每年的招生數量與學校可容納的住宿人數有很大的關係(大部分學校都要求本科新生住校)。一旦疫情好轉,選擇 Gap 的學生定會紛紛返校,宿舍空位的緊張自然會造成招生人數的下降。這也就是為什麼克里斯多福·古塔格塔格表示,為了保證明年新生群體總量不變(在 1720-1730 名學生之間),今年就只能減少早申的錄取人數了。
其實不止是杜克,像哈佛、耶魯、MIT 這樣頂尖名校,今年都有超過 20% 的 Gap 比例。可以想像,這些學校也勢必會採取類似的措施,以維持總體均衡的學生人數。除了招生數量,大學也不會忘記考慮招生質量,頂尖大學尤其如此 —— 他們從來都不缺申請者,他們只想找到最適合自己學校的那一個。換句話說,他們基本上是不會為了人數而犧牲自己多年積累的招生原則的。
Test Optional 政策的確在今年激發了更多申請者的熱情,但見慣了風風雨雨的美國大學豈會就這樣被唬住?在沒有標化成績的情況下,大學只會更關注學生的個性和能力。史丹福大學在今年 9 月更新的 「錄取過程(Our Selection Process)」 頁面中,再次明確強調了學校將不受影響地繼續採取 Holistic Admission 原則,在學術表現之外,通過活動、文書、推薦信等材料去了解申請者的個性、興趣及價值觀。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也不能忽視,那就是國際生的申請數量和錄取率是會和總體趨勢保持一致,還是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情況。
在目前所有公布的早申數據中,並沒有學校單獨將國際生的情況列舉出來,因此還很難對其做一個預測,畢竟在各大學實際評估申請的過程裡,是將國際生和美國本土學生區別開的。 國際生一向都是美國大學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國際生的學費也是大學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2020 年因疫情和政府導向的關係,有很大一部分國際生對申請美國大學是有所猶豫的,大學也接收到了這樣的信號。那麼,學校是否會在今年對國際生錄取做出一定的改變,現在還未可知,或許要到整個申請季結束才有答案。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接下來的常規申請人數大概率也是增長的。對此,我們有兩點建議: 從目前的信息中可以看到,Test Optional 政策並沒有帶來絕對的不提交,相反,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用標化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學術能力。多年的申請經驗告訴我們,在其他條件不分上下的情況下,標化較高的學生還是會比那些標化一般的學生更具優勢。所以說,如果你確實考出了一個還不錯的分數,就不要猶豫了,趕快提交給學校吧。 第二,合理安排你的 RD 選校名單,不要一門心思地衝名校。 常規申請和早申請的情況不一樣,如果說早申請還能給你一些 「Be Lucky」 的可能性,那常規申請就真的決定了你是不是有學可上了。所以,請一定根據你的早申結果來謹慎地安排你的 RD 選校名單,嚴肅地考慮一下自己到底能不能獲得錄取。此刻,你可不能再有什麼僥倖心理,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好 School Research 和材料遞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