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誘人的海洋,如果從漁業資源來看,我國海洋中就有一些傳統名貴的經濟魚類,如:大黃魚、小黃魚、墨魚和帶魚等躍入我們的視線,仿佛還有陣陣香味迎面飄來。
龍魚
可是,近年來這些名貴的漁業資源相繼衰竭,產量越來越少,有的已很難再上尋常人家的餐桌了。然而,海洋中還有一些魚類資源很少被開發利用,鯷魚就是其中之一。
鯷魚這個家族全世界共有8種,如秘魯鯷、澳大利亞鯤、南非緹、歐洲鰻和我國、日本的日本鯤等,幾乎遍布世界暖溫海域。別看這魚小,由於個體數量多,所以它的產量在豐漁年份都佔據世界產量的第一位。
如最有名的秘魯鯷,近幾年產量曾高達1300多萬噸。說起秘魯鯷,其實它的開發歷史並不算太長,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地球物理年」發現秘魯沿海有一股非常強勢的湧升流和初級生產力非常高的海區,與其聯姻產生非常豐富的鯷魚資源,並在此調查評估的基礎上,秘魯的鯷魚開發和鯷魚業的發展如日中天,產量一路攀升,到20世紀60年代末就達到1200 萬噸。
鯷魚的另一重要用途就是用於魚粉飼料的加工。在鯷魚漁獲量最大的秘魯,95%以上的鯷魚都用來加工魚粉,也使得秘魯成為最大的魚粉生產國,佔全球魚粉貿易總量的一半以上。
在那些資源豐盛的年份裡,下午出海的漁民就在自己的近海用圍網捕鯤,厚密的魚群僅幾網就能填滿魚艙;翌日當朝陽剛爬上安第斯山岡時,漁民就駕著滿艙的魚兒返港,於是漁船馬達聲、碼頭起重吊車聲、岸邊魚粉加工廠的機器轟鳴聲,混雜著漁民的吆喝聲和爽朗的笑聲,真是一片歡樂、繁忙的景象。
但誰也沒料到,緊接著是災難臨頭:秘魯沿海發生了厄爾尼諾現象,使秘魯沿海異常增溫,湧升流減弱,營養鹽供給中斷,浮遊植物銳減,鯷魚因得不到食物而大批餓死,漁產量一下降到只剩下幾十萬噸;鯷魚粉加工廠紛紛停產、倒閉,漁村一片蕭條景象。
當時曾有人發表了一篇題為《鯷魚危機》的文章,不僅描述了那時的漁業狀況,而且還記述了海灘上綿延幾十千米的鯷魚屍體和因缺乏鯤魚食物而餓死的海鷗的生態災難。之後延續多年,隨著厄爾尼諾現象的逐步消失,鯷魚資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復。但隨著全球的氣候變化和厄爾尼諾現象的周期性出現,鯷魚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危機。
我國分布的日本鯷魚,雖然是秘魯鰻的「小弟弟」,但在資源豐盛年份產量也可高達500萬~600萬噸。但是在過去,人們對它不屑一顧,即使漁民捕獲了也毫不留情地再次把它拋下大海,眼光裡流溢的是一種無奈、悲憫,甚至在心裡覺得是撈了一網廢物,像海洋裡的一粒粒小石.....
人與海自古就是相依為命的。在茫茫大海裡,生活著各種各樣的貝類、魚類、獸類等,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過去漁民們出海都是滿載而歸的,誰會把貌不驚人的鯷魚放在眼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類對它的輕視,或者說鯷魚在人類心目中的地位為什麼這麼低下?
其實,這不是鯷魚的錯,主要是人類還沒有掌握一套切實可行的保鮮技術,對鯷魚不得不放棄而已。鯷魚的體內富含大量的脂肪,極易氧化酸敗,在很短時間就會腐爛變質,根本無法成鮮銷售,漁民們因此叫它「離水爛」。可以說,漁民在海上拖網作業所獲的鯷魚,無一不是因為無法保鮮而把它作為廢物倒入大海裡的,漁民們甚至戲稱「寧張一條鯧魚,不拖一船鯷魚」。
個體很小的鯷魚,不因為漁民的喜好而活著,也不因為自己的卑微而有新的取捨。千萬年來,它仍然喜歡棲息在25米以上的水層,在一片水色澄清的海區裡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喜氣洋洋地追逐、嬉戲。
鯷魚有著獨特的性情。它們對水中的陰影也情有獨鍾,常隨水面陰影而慢慢移動。霧天、海面平靜無風浪或風暴前,它們群起而動,浮在海面上黑壓壓的一層,好像要迎接暴風雨的來臨,也成為一道奇異的海景。它不僅喜歡海面上的陰影,還特別愛追逐水中的光亮,有著強烈的趨光性,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白天下沉、夜間上浮。
當我們用燈光誘捕時,魚群常常會繞著光源迴轉遊動,特別是小鯷魚面對晃動的亮光,立即就會表現著極大興趣,仿佛要與光亮捉迷藏,一會兒跑到光圈裡,一會兒躲要陰影裡,可是忍不住光的誘惑,又會立即跑出來....
鯷魚以浮遊生物為食,一般早晨和傍晚攝食,以小型甲殼動物為主要食物。但它本身又是某些兇猛魚類的攝食對象,當鯷魚集群移動時,常伴隨有鰹魚、鮁魚群的出現,所以鯷魚有「鮁魚食」之.稱。
小小鯷魚,雖然個體很不起眼,但是家族人丁興旺。早在20世紀80年代,一些海洋專家就曾對我國沿海的鯷魚資源進行了調查,經評估認為鯷魚資源豐富,蘊藏量在280萬噸以上,年可擁量約50~80萬噸,並基本探明了冬季越冬場所、洄遊規律和分布範圍。
我國的舟山漁場鯷魚的蘊藏量就很大,可是,這種魚很怪,如果不捕捉,它們會在海洋裡自生自滅,每年約有40%的魚兒會自動在海洋裡死亡,若不開發利用這些資源也就白白浪費在海洋裡了。這也是鯷魚今天誘惑人類的一個動因。
鯷魚雖然個體小,但營養價值很高。據分析,每百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8~20.1克,脂肪5.0克,礦物質2.0~2.5克,此外,還有維生素A、維生素E,其蛋白質含有人體需要的16種胺基酸,其中的穀氨酸和甘氨酸是鯷魚味道鮮美的原因所在。
鯷魚脂肪含有二碳六烯酸(DHA)和廿碳五烯酸(EPA),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預防和治療心血管循環系統的疾病具有特殊療效。而脂溶性的維生素A、維生素E,對人體防癌,抗癌延緩衰老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是鯷魚真正的魅力所在!
隨著科技的進步,沿海漁民掌握了一套鯷魚的開發利用技術。我國相關部門研製出了專門捕撈鯷魚的網具,而且研製出美味的鯷魚系列食品,如用鯷魚糜加工生產燻魚片、魚米、魚罐頭、魚火腿、魚鬆及魚油丸等多種營養產品。也許這些緊銷產品許多人不一定飽嘗過,或者說,只知道它的美名。
其實,在南北雜貨食品店裡出售的小鹹魚幹一海蜒就是鯷魚呀,用它來做湯或涼拌菜,都風味獨特,令人垂涎。另外,醍魚加工成魚粉後,營養豐富,市場上也有著十分誘人的前景。
醍魚,「離水爛」的鯷魚,曾被人們拋棄過,因為時代的進步,才使我們重視認識它。可是,它從來都是大海的「寵兒」啊,多情的海洋永遠都把它小小的可愛身影藏納在博大的胸懷裡.....
鯷魚在海洋世界裡,不僅遭遇很曲折,而且俗名很多,是海洋魚類中少見的,因地而異有:抽條、離水爛、青天爛、船丁魚、爛船釘、鮁魚食海蜒、丁香魚、桂花蜒等多種名稱。
鯷魚體細長而側扁,它是長不大的,即使老了,體長也只能在10釐米左右,而且它的壽命也不長,一般只有3年左右。
當然,它一年就發育成熟,每年繁殖1次,5~8月是它們談情說愛的黃金時期,每條雌性小鯷魚懷卵量能達8000~24000粒,相對生殖率很高,能耐受較大的損失,經得起捕撈。
當然了,經得起捕撈並不意味著盲目、不理性的捕撈。在面對海洋世界時,我們一定要懷著一顆可持續發展的心態,在爭取最大利益的同時,又不會破壞未來的發展。
話題:你直到鯷魚嗎?你吃過鯷魚?味道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