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哀悼抗疫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下半旗誌哀:是一個國家對逝者最高的尊重和禮遇。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多次為逝世的領導人下半旗誌哀:1976年下半旗沉痛哀悼周恩來總理毛澤東主席、朱德元帥。之後,胡耀邦、李先念、鄧小平、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逝世時,都降半旗哀悼。
1999年5月12日,為哀悼駐南聯盟大使館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襲擊中遇難的許杏虎等三位烈士,北京天安門、新華門、人民大會堂、外交部所在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所在地,新華社澳門分社所在地下半旗誌哀。
2008年,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為汶川大地震中不幸遇難的平民下半旗誌哀。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那些在疫情中逝世的醫護人員,基層工作者,所有勞動者,都是國家的英雄,是危難時最美的逆行者,義無反顧衝在抗疫第一線,不幸以身殉職。
他們人倒下了,但是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世世代代傳揚、學習,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梁!
2020年4月4日,哀悼我們逝去的同胞,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您們。
同胞們不幸逝世,烈士們犧牲,而我們這些人,應該更加清醒,知道未來的挑戰是什麼。
武漢會戰剛剛結束,但是並不意味著最終的勝利。最近甚至還有毆打醫生護士的事發生,希望自今日起,再無傷醫的事發生,再無一個同胞遭遇不幸。
2019年12月,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等陸續收治了一些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李文亮,武漢中心醫院的眼科主任醫師,2019年12月30日,他向外界發出防護預警,而被稱為疫情「吹哨人」,是最早預警這場危險病毒的8名醫生之一。當時,人們對這個躲在暗處的「新冠」敵人的認識還很有限,而他所在的武漢市中心醫院已成為這場與病毒殊死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場之一。
「我總的看法,就是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面對新型肺炎疫情,84歲的鐘南山教授給出廣大民眾建議後。自己卻於1月18日傍晚,義無反顧地趕往武漢防疫最前線。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開始抗疫之戰。可以說,至此才引起了大部分人對這場疫情的重視,而早在疫情爆發之時,先頭部隊就衝鋒陷陣,他們奮不顧身、堅守一線,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日夜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李文亮同志不顧個人被感染的風險,仍然堅守一線崗位,2020年1月6日在收治一名患者時不幸感染新冠肺炎。
他在治療期間表示:「疫情還在擴散,不想當逃兵,恢復以後還是要上一線。」不幸的是,2月7日經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35歲。
夏思思,協和江北醫院(蔡甸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住院醫師。1月15日,科室一名老人病情加重,肺部CT發現異常。當天,夏思思剛下夜班,臨時接到任務後,改變行程,主動請戰,折回醫院參與救治。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2月23日搶救無效離世。年僅29歲。
「剛開始病情比較平穩,我們還商量,等她好了,我倆一起上一線。」夏思思的丈夫吳磊哽咽,她的丈夫同為醫生,兩人是大學同學,在大學相識、相愛,兩人的兒子今年剛兩歲。
劉智明,中共黨員,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生前系武漢市武昌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劉智明同志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在工作中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於2月18日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51歲。
搶救期間,劉智明曾叮囑:「如果萬一,不要插管」。因為在氣管插管打開的瞬間,噴血、噴氣管內附著物具有傳染性,劉智明害怕同事因此染病,所以才會如此叮囑。
彭銀華,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醫生。正月初八,彭銀華原定在這一天與心愛的人舉行婚禮。醫院考慮這種情況,一開始並沒有安排他春節期間值班。但他得知疫情狀況,徵得未婚妻同意後,主動推遲婚禮,奔赴抗疫一線。
堅守在隔離病區抗擊疫情的日子裡,「白班加夜班」輪班倒,工作強度很大。大年三十,同事們心疼他,讓他回家休息,陪陪未婚妻,他卻說「讓更多有家人的同事多休息,我年輕,我先上!」和未婚妻簡短通話後,彭銀華再次義無反顧奔赴抗疫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於2月20日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29歲。
樂觀的他,在接受救治時比出「勝利」的手勢,堅信「戰疫必勝」!
黃文軍,醫學碩士,副主任醫師,孝感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疫情發生後,黃文軍寫下請戰書:「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我申請去隔離病房,共赴國難,聽從組織安排!」
他一直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不幸感染新冠肺炎,2月23日搶救無效以身殉職。年僅42歲。
江學慶,武漢市中心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在抗疫工作中不幸感染,3月1日殉職,年僅55歲。
江學慶生前總是笑眯眯地與患者拉家常,講病情輕聲細語,音量不超過60分貝,被粉絲們親切地稱作「60分貝暖醫」。
暖醫殉職後,江學慶科室的微信群,80多位群成員把頭像全部更換成了相同的黑底蠟燭,來悼念江醫生。
朱崢嶸,江蘇啟東市南陽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房組長。年前已經被查出大動脈炎,需要住院治療。疫情發生後,朱崢嶸藏起了住院通知書,堅守一線,帶領病房組全體醫務人員投入到緊張的抗疫戰鬥中。從除夕開始,整整二十多天,他始終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
「白細胞2萬多,肝、腎功能異常,你不能再撐了!」在同事們的一再堅持下,他才勉強放下工作去住院,可躺在病床上,他還是放心不下工作「現在只有三個人值班,其中兩個還是女同志,不知道能忙得過來嗎?放心,一切都會好的,我很快就能回去上班的!」面對來看望他的同事,他第一句話談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工作。
2月22日,朱崢嶸因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離世,年僅48歲。
張軍浩,黃岡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生,疫情發生後,曾連續十六天奮戰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一線,因過度勞累,2月9日突發心梗去世。年僅57歲。
當晚,一些市民在朋友圈中「點亮紅蠟燭」,接力哀悼。
為抗疫而犧牲的醫護人員,還有很多,我們沉痛哀悼。他們生前共同的特點就是:始終以滿腔的熱情全身心投入到他深愛的事業,兢兢業業、甘於奉獻,對患者耐心細緻,盡職盡責,視病人如親人。
面對疫情,他們選擇了逆向而行,選擇了堅守和擔當。用自己的生命,築起了抗疫的堅實防線,保護了身處後方的我們。讓我們向這些英雄致敬,也永遠記住英雄們的光輝事跡,向他們學習!
無數「小人物」的消失,像通州河岸的雪,落地不久便化為烏有,只留下無盡的心碎和新聞裡喜報讚歌過後冷冰冰的統計數字。那是無數的眼淚,流也流不盡,最後卻只剩下兩道鹹鹹的淚痕。不為切膚之痛而同感者,無從問「世界將會變好嗎?」
不要忘記那些日子,口罩勒出的疤痕、崩潰時的淚水、強撐時的經血,不要忘記恐懼,不要忘記迷茫,不要忘記流的眼淚,不要忘記憤怒。不要忘記做一個感恩的人。感謝忘死時的付出、感念捨生者的逝去,銘記英雄的付出,你們的精神永垂不朽!
一起銘記歷史,深切哀悼!感謝點讚、評論、轉發,我是豆包,關注我,傳達正能量情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