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看起來好像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現在很多做微商的更是如此,寥寥無幾的點讚和觀看數,直接讓自己的微商路給斷送了。
朋友圈的活躍度跟微營銷是成正比的,活躍度越高成交的機率就更大,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如何提升這樣的活躍度呢?整篇文章看完,只要能記住一點,朋友圈用來做服務的不是來推銷的,這就行了!
含冰帶你玩轉微信營銷(第570天)
如何讓你寫的朋友圈文案點讚量提升
首先,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發朋友圈的這個動作是屬於「結果」還是「開始」。也就是說,我們做這個動作的出發點就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結果。
「
打個比方說,躺床上睡覺是結果還是開始?
只是一個開始,睡一個好覺才是我們的結果,躺在床上這並不是一種結果。
吃飯是結果還是開始?
只是一個開始,吃好或者吃飽才是結果。
」
「
所以說,發朋友圈這並不是一個結果。
更確切的說,發了朋友圈,有粉絲過來諮詢,這才是結果。
」
實現這種結果,簡單還是困難,確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太難了,很多人都做不來。這是為什麼,那就是出發點有問題。讓別人主動來諮詢我們,這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但這不能是一種做事情的目的。我們為了要達到這種結果,至少要有一個好的出發點。
到此明白,很多人在發朋友圈的時候,壓根就沒有考慮過我的目的是什麼!也許有,大多數人的目的就是推銷產品,介紹產品。
而每次嘗試自己都深受打擊,如果朋友圈推銷產品有用的話,就沒有不成功的微商了,那你為什麼還不能成功。既然不成功,沒做好,那為什麼還要繼續這麼做?
「微營銷,就是銷售自己,服務別人」
我們想讓別人的口袋裡面掏錢,至少你也得先做服務吧!連服務都沒有,那我怎麼可能在你這裡買單,現在的好產品這麼多?
我們做朋友圈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個定位,也要有一個好的出發點。
「
首先對自己定位,我是做什麼的,我能為粉絲做什麼;
第二個,朋友圈不是來賣貨的,而是來做服務的,通過服務轉粉的。
在我們沒有其他渠道可以曝光自己的時候,也就剩下朋友圈了。換做是誰也別自恃清高說不發圈就坐等別人來找你,沒有這個能耐呀!對於那些不發朋友圈的,就更別談!
」
記住了,朋友圈是來做服務的,大家不愛看你發廣告,不愛看你發產品。愛看的是什麼呢?
一、可以讓我漲姿勢的內容
朋友圈在打造之前,先找好誰才是服務的對象,找不準的話,所有一切都白費,一定要先找。
找完了在做,與其我們發產品也是發,發產品功能介紹也是發,也許這真的是一款好產品想要分享給大家,但是越是著急越是迫切的介紹,效果是不是適得其反呢?
找到服務對象,看他們的問題在哪裡,然後發一些這方面的教學,比如,宮寒怎麼解決,脊椎疼痛是怎麼引起的,粉刺黑頭怎麼發生的等等。
看到這裡,大家就知道差距在哪裡,發產品給人感覺是推銷,發知識別人認為是一種價值服務。
二、可以讓我有種衝動要跟你學習
之前大家靠什麼吸引,曬錢唄,曬車唄。如果曬錢曬車有用,那麼整個朋友圈都是銅臭味,就更沒人看了。悶聲發大財啊,各位記住了。
我們都知道吸引力法則,難道是天天在想賺很多很多錢,然後就把錢吸引過來嗎?NO!不是這樣子的!
所謂的吸引力法則,每個人都會有,每個人都希望跟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還是跟消極不思進取的人在一起?
我們成長的速度越快,別人就越眼紅,這是事實,當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會回過頭來找你說,「我一直都在關注你的朋友圈,我發現你這個月成長的非常快,想跟你學習。」
三、不會寫文案,應該如何入手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擅長用文案來表達,你可以嘗試多用「比喻」的方式,來形象的表達。
文案要少費口舌。
如果不知道怎麼表達一件事情,可以拿大家熟悉的事情來比喻!這樣,你就可以更輕鬆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了。
比喻,可以讓不容易表達出來的事情更容易理解,讓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讓含蓄的東西形象化。並且,好的比喻,可以加深對廣告本身的記憶,這正是文案想要的效果。
案例
某面膜的文案。[都說女人是書,那就不要皺了封面!]
某套套的文案。[讓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
四、關鍵詞
簡單來說,一件事情,隨著規模的增長,它的總成本也會增加;所增加的比例,就可以理解為邊際成本。
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它的邊際成本很低,那麼這件事情的規模越大效益就越高。如果它的邊際成本很高,那麼隨著它的規模的發展,總成本的增長也很高。
案例1:
在美國麥當勞,可樂是可以免費續杯的,無限量、無限次的續杯。
為什麼呢?因為美國的麥當勞,其實在賭:你還沒有喝多少,可樂對你的邊際效用,就已經降為零了;這時候,給你喝,你都不喝了。
為什麼在中國就不免費續杯呢?我猜,大概是因為美國人覺得可樂糖分太高,不健康,喝兩杯邊際效用就為零了,中國人可能要喝上四五杯吧。
案例2:
很多人可能都聽過「七個饅頭」的故事。
你飢腸轆轆的時候,吃第一個饅頭,會覺得非常非常滿足,接著吃第二個,可能會覺得很不錯,到第三、第四、第五個的時候,饅頭給你帶來的額外滿足感,就大大下降了。到第七個,饅頭已經不能帶給你任何滿足感了。如果讓你吃十個饅頭,很可能會吃撐到,也就是滿足感為負了。
雖然這十個饅頭的生產成本都一樣,但給消費者帶來的滿足感,卻完全不同。人對物品的欲望,會隨著欲望的不斷滿足而遞減。如果物品數量無限,欲望可以得到完全的滿足,欲望強度就會遞減到零,甚至為負。最後一個饅頭能給你帶來的額外滿足感,就是邊際效用。
理解邊際成本的好處在於,如果你能清楚的計算出一件事情的邊際成本低,你就可以找到效益最大化的點。
除了一些不想改變,不行動不做事情的人做不到這樣,我相信一般人都是可以做到。
對於一個想推廣文章、打造個人品牌、賣貨的人,朋友圈的重要性不言而明。那如何讓人不屏蔽你的朋友圈、甚至喜歡看、乃至為此給你打上星標,這也是一門學問。
有些做微商的朋友,跟我說他們的苦惱:不發商品照片在朋友圈,賣不出貨;發了照片在朋友圈,又容易被人屏蔽。問我怎麼辦?
我告訴他們,要克制每天發布商品的條數;要把產品文案寫得有趣要在文案之外;穿插一些對別人有價值的內容。這樣的話,別人會因為這些有價值的內容,而忽略了廣告,甚至,你的廣告有趣的話,還能讓人喜歡你、跟你互動。
從經驗來看,發在朋友圈中的內容,受歡迎度(點讚+評論來衡量)依次為:自拍 > 1 句話+1 張圖片 > 1 句話+若干張圖片 > 1 張圖片 > 大段話+1 張圖片 > 大段話+若干張圖片 > 1 句話 > 大段話 > 1 句話+轉發 > 轉發 > 廣告
這是就形式而言,具體情況,還要看每種形式裡,你的內容是否精彩。所謂精彩,一個是對人有用,一個是有趣、有創意,還有一個是稀缺,也就是這個信息就你發了,而不是被傳濫了的內容。
關於發朋友圈的內容,之前我寫過一份《發朋友圈的 22 種姿勢》,供大家參考:
01. 清晨打卡,以「#早起鳥#」標示,寫今日天氣、心情、要事,為新的一天加油。不亦快哉!
02. 匯集FT中文網、商業周刊、華爾街見聞等時事摘要,名為《今日早報》,既讓自己養成速讀新聞的習慣,也提煉要點給朋友作參考。不亦快哉!
03. 或製作九張圖,每張只有一數字,附文字解說數字對應的新聞,此即《數讀天下》。不亦快哉!
04. 在知乎或某公號讀到一篇深度好文,不禁拍案叫絕,怒轉,加以神點評。不亦快哉!
05. 自創或轉載段子一枚,在吐槽中散播歡笑,給操蛋的生活一個有力的嘲諷。不亦快哉!
06. 拍一張照片,對照圖意,賦小詩一首。不亦快哉!
07. 開始「100天閱讀計劃」,每日堅持讀,並記下心得,「一書未畢,不讀它書」(曾國藩語)。不亦快哉!
08. 分享一首心愛的歌曲連結,寫下你和這首歌曲的故事,回味一段過往。不亦快哉!
09. 專門為大家挖掘、收集、整理經典的電影和劇集,附上網盤連結。不亦快哉!
10.捕捉微博上的熱門事件,為個人或者公司做一個廣告文案,既能練手,又可借勢營銷。不亦快哉!
11. 以一組微信表情說個故事,讓大家來解讀,看看不同人的視角。不亦快哉!
12. 在朋友圈連載自己的小說,讓好友生發追劇之感。不亦快哉!
13. 傳九幅圖,名為《八個推薦》,如一本書、一首歌曲、一部電影、一個 App、一個公眾號、一個網站、一家店、一件物品,中間放上自己的公號二維碼,既為他人創造價值,又為自己作了宣傳。不亦快哉!
14. 單身狗拍一人食,擺兩副碗筷,假裝有對象。不亦快哉!
15. 提個掉節操的問題,坐等評論中的嬉笑怒罵。不亦快哉!
16. 拍一段小視頻,或做鬼臉,或表演搞怪動作,仿憨豆、星爺、本山大叔,名為行為藝術,實為自黑。不亦快哉!
17. 在「唱吧」或「全民 K 歌」中,唱一首歌,分享連結,如果會彈吉他則拍個小視頻。不亦快哉!
18. 把自己的相片,用「秀米」編輯,配以文字和音樂,製成相冊,連裝 B 都這麼華麗麗。不亦快哉!
19. 發兩幅近似的圖,大家來找茬。不亦快哉!
20. 出題如「微信 + 某 = ?」,召集好友在評論中做頭腦風暴,集思廣益,腦洞大開。不亦快哉!
21. 發起活動,如微笑挑戰、曬包、三行情詩表白、故事接龍、圖書漂流,以「提醒」功能點名好友,如此傳遞下去。不亦快哉!
22. 採訪一個朋友,換個身份溝通,寫下微訪談經過。不亦快哉!
那麼怎麼落實在行動中呢?照著這些玩法,一個個去試呀。除了發在朋友圈,這些內容創作的套路,也可以用在公眾號等平臺。本平臺一篇湖南《桃園裡.雞窩窩》就是最好的見證。
你看,朋友圈可以發這麼多種內容,也可以拿來作許多用途。別再說朋友圈沒有用啦,只是你不會用而已。
學會聚焦,試著單點突破;才會讓你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