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影響因子(IF)的前世今生

2020-12-15 南京德泰生物

如今SCI上發表論文累計的影響因子數已經成為大多數學校博士畢業的硬性要求。不過IF怎樣計算,SCI又是由哪個機構創建並且維護的,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發表過SCI論文的人都不了解。

在多數人認知裡,這樣一個權威的論文收錄評價機構,應當是一個非盈利的學術組織。然而,事實是,SCI以及IF的運營機構卻是一家徹頭徹尾的商業公司。

目前為止,SCI與影響因子相關的業務已經被轉手三次,1988年,SCI創建者加菲爾德把ISI 超過50%的股權賣給JPT 出版公司(JPT Publishing)。1992年4月,湯森路透以2.1 億美元價格收購JPT 出版公司。

最近一次轉賣是在2016年7月,湯森路透以35.5億美元價格,將SCI在內的影響因子業務轉賣給霸菱亞洲投資基金(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和Onex 公司,新公司被命名為Clarivate Analytics。

計算公式

影響因子目前的計算方法是:IF=C/(M+N)。以2017年IF的計算為例,M為該期刊2015年發表的文章數量,N為該期刊2016年發表的文章數量,C為該期刊2015和2016年兩年發表的文章在2017年這一年被引用的總次數。

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最早是由加菲爾德的科學情報研究所(前身加菲爾德學會)提出,幾十年來歷經多次更改才成為現在的樣子。

弊端與爭議

影響因子用來統計期刊影響力的算法並非無懈可擊,其規則上的漏洞如今已經被眾多期刊利用,從而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2010年《晶體學報A》影響因子驟升的事情就充分反映了這一方面,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IF常年在2左右,由於發文量少(三年合計122篇),在發表了一篇高引用量的綜述《A short history of SHELX》之後,其IF就在第二年暴漲至49.926,讓很多人跌碎眼鏡。

而綜述+減少學術文章比例+強制投稿者引用本期刊的文章,已經成為很多期刊提高影響因子的不二法門,甚至有黑心期刊在提升影響力之後,以收取高昂版面費作為賺錢手段。

對國內科研的影響

熟悉科研生活的人就能明白,想要發表一篇影響因子在5以上的SCI論文是多麼的不容易,對於某些小實驗室,發表的論文IF在3以上就已經是值得慶祝的一件事。

也因此,在國內流傳著發表SCI論文的捷徑----也就是江湖人稱的四大神刊,這些雜誌以審核速度快、過審難度低、影響因子高以及版面費高昂聞名。

結語

如今,影響因子已經滲透到國內科研的方方面面,評獎評優都少不了它的身影,國內在引入IF評價制度的初衷是為學術水平找到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然而科研的功利化讓很多科研項目把論文的IF視為最終目標,這無疑是本末倒置。

如果您有科研實驗方面的需求,不妨聯繫我們德泰生物科技(http://www.detaibio.com/)。讓我們為您分憂解勞,我們是專業的活性蛋白製備公司,樂意幫助客戶解決實驗難題,提供一個更有效率的科研環境。

參考文獻

1. Garfield E. Journal impact factor: a brief review.[J]. CMAJ :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 journal de l'Association medicale canadienne, 1999, 161(8):979.

2. Bloch S, Walter G. The Impact Factor: time for change.[J].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5, 35(5):563-568.

3. 穆蘊秋, 江曉原. 「影響因子」遊戲之父尤金·加菲爾德評傳[J].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7(6):145-154.

相關焦點

  • 影響因子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面臨著科研選題,哪些期刊的研究情報才是最值得信賴的研究動態呢?一個可供你參考的答案那就是「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這是對學術期刊影響力評估的各項指標的概要,其中的一個核心指標就是期刊影響因子。  世界上的期刊成千上萬,五花八門,要收錄世界所有的期刊顯然是不可能的,湯森路透期刊遴選的目標是收錄發布重大科研成果的期刊。
  • 學術期刊及影響因子
    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專業性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非學術期刊則會刊登一些新聞、報導、知識性的文章,這是學術期刊與非學術期刊的最主要區別了,如今很多職稱論文和畢業論文都是需要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因此了解清楚學術期刊的根本含義是非常有必要的。學術期刊展示了研究領域的成果,並起到了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的文章為主。
  • 什麼是影響因子,期刊影響因子對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在學術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叫著學術影響,對某個領域你學術專業的理論影響和實踐影響等。學術影響通常體現在影響因子上。影響因子是出品的期刊引證報告中的一項數據。就是某期刊最近所兩年發表的學術論文在這個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這個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也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所以好多人發表的期刊會刊到綜合影響因子0.0幾,0、1幾,0.2幾,複合影響因子又是幾點幾,你所發表的期刊有沒有影響因子在知網官網也了查旬。
  • 科學引文索引的前世今生
    尤金·加菲爾德博士 這裡,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科學引文索引的前世今生吧: 1963年,尤金·加菲爾德博士基於他1955年首次提及的「影響因子」概念,提出了一種可以用來測度期刊影響力的計算方法,為科學引文索引遴選期刊,該方法非常新穎卻又簡單易行。而且這種方法解決了如何客觀、科學的衡量大型綜合型期刊(如Nature,Science)和文章數量相對較少的專業型期刊之間影響力的難題。
  • 科學引文索引(SCI)的前世今生
    科學引文索引的歷史要追溯到上世紀的50年代,當時檢索學術文獻還是一個極具挑戰的過程。科學引文索引的創始人尤金·加菲爾德博士在Science上發文介紹了引文索引這一概念[1],他認為作者發表論文的文後參考文獻能夠將這位作者的工作與其他相似主題的論文聯繫起來。加菲爾德博士把這一現象稱為 「association-of-ideas index」,並由此提出了一種新的檢索方法——引文檢索。
  • 學術雜談|為什麼要用英文發表:學術交流語言的前世與今生
    本文試圖通過權威資料庫(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SSCI;人文藝術引文索引資料庫,A&HCI)中收錄的Article和Review兩種文獻數據來探究學術交流語言的前世與今生。然而社會科學領域學術交流語言的演變模式與自然科學有一定的區別。圖2展示了非英語論文在SSCI資料庫中所佔比例的演變,其中藍色線條代表非英語論文數,橙色線條代表非英語論文所佔比例。為了更好的展示語言的演變規律,本文將整個時期劃分為1900-1955,1956-1977以及1978-2015三個階段。
  • 什麼是SCI論文及SCI影響因子?
    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是1972年由E·加菲爾德提出的,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
  • 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
    發表sci論文有一定的用途時,比如評獎、評職稱等,要滿足相應的評審標準要求,否則會導致發表的sci論文達不到目的。在提出的評審標準要求中,不少人對分區和影響因子一頭霧水,鬧不懂它們怎麼來的。本文就回答下關於sci論文如何分區和影響因子的問題。
  • SCI影響因子與論文原創性在中國的發展
    導言:在學術科研領域,SCI,即美國《科學引文索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SCI論文這一橋梁,可以快速地將各領域的學術科研成果轉化為實踐,同時SCI論文也為個人與團隊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平臺,有利於中國學術走向世界。但是中國學術科研領域卻存在著盲目追求SCI論文數量,不追求「科研效率」的問題...SCI論文在中國科研領域有什麼價值?
  • 論文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多少合適
    在選擇期刊時,一般都會看它的影響因子,是評判期刊的重要標準,但並不是唯一標準。許多作者在選擇期刊時不知道影響因子多少合適。事實上,在這個問題上,主要取決於作者單位的要求。雖然一般而言,影響因子搞到期刊影響力大,但也不能把影響因子與論文質量等同起來。
  •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
    sci期刊發表論文有影響因子要求嗎?影響因子是表徵期刊影響大小的一項定量指標,即影響因子說的是期刊,而不是論文。發表論文是否對sci期刊影響因子要求,還是要看有關單位的相關規定,有的單位會有,有的單位則沒有。
  • 【最新】AI期刊影響因子Top 60,谷歌學術過去10年被引最多論文
    來源: scientific.thomsonreuters.com整理:劉小芹 文強【新智元導讀】2016年度SCI期刊影響因子最新發布,新智元摘取其中有關人工智慧、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等領域的期刊,按影響因子排序並做簡要介紹,希望對讀者選擇投稿期刊、閱讀前沿技術論文有所裨益。
  • 「如何提高論文的影響因子,順利到畢業?」
    在學術界,影響因子都是大家賴以生存的精神食糧。這麼好的東西,它到底是個啥?它是個什麼因子?又究竟在影響著什麼?今天,我就把這些年的心得傳授給大家,帶領各位走進影響因子的臺前幕後!但學術期刊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我為了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我要給期刊交版面費;我為了在期刊上看論文,我還要給期刊交下載費!學術期刊向讀者、作者、廣告商三頭收錢,他們的成本估計只有電費。但沒辦法,學術世界就是這麼壟斷暴利,學生們也只能希望能把自己的論文發到更厲害的期刊上。
  • 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③:綜述為王,期刊異化
    二〇一六年我們在《讀書》發表了兩篇討論影響因子的文章,第五期上的《影響因子是用來賺大錢的——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一)》旨在揭示影響因子遊戲的商業性質,以及該遊戲發起和主持者的私人商業公司身份。第九期上的《影響因子是可以操弄的——揭開影響因子的學術畫皮(二)》主要揭示操弄影響因子的重要手法之一:將期刊辦成「兩棲刊物」並大幅減少「引用項」(即學術文本)的篇數。不過,環顧當今《科學引文索引》(SCI)期刊影響因子遊戲前二十名的「頂級玩家」,上面這個手法能夠成功解釋其中的一半;那另一半「頂級玩家」又靠什麼功夫稱霸江湖?這正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
  • sci影響因子
    由於長期影響因子的學術水平高低不可靠,加以考慮時間因素的影響,可以考慮採用累計影響因子作為參考指標。由於受到不同專業學科性質的影響,有人提出範圍調節影響因子(Scope Adjusted Impact Factors ,SAIF)[8]。採用範圍調節影響因子作為參照指標可以避免如交叉學科被引用頻次較高的影響。他的計算方法是SAIF=IF/引用期刊數×1000。
  • 發表SCI/SSCI論文,選擇首發權,還是追求影響因子?
    很多做學術的人,都一直盯著影響因子,影響因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前些天公布的最新影響因子排名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也有人不要影響因子,而是需要首發權,為什麼這些人的需求不同呢?當我們在發表論文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選擇呢?小易給大家分析一下應該怎麼選擇。
  • 袁勇麟教授暢談協和的前世今生
    2020級新生開設《協和的前世今生》專題教育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專題教育講座 楊競雯/攝談及學院的「今生」,新生入學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同學認真聽講 劉夢卿/攝新生入學講座《協和的前世今生》 國際商學系同學認真聽講座  謝寧靜/攝
  • 重磅,交大學術期刊影響因子首次破10!
    《轉化神經變性病》(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2019年影響因子為5.551,連續四期穩定在5分以上。在全球271種神經科學類SCI期刊中位列41位,繼續穩守Q1陣營。
  •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既然吃飯都有米其林餐廳評級作為參考,更何況嚴謹的學術科研成果……   期刊影響因子的「含金量」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張家偉   期刊影響因子長久以來被學術界視為一個重要的科研水平參考指標。在一本影響因子高的期刊發表論文,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更容易獲得認同。
  • 什麼叫「影響因子」?
    如今的影響因子已經如此深刻地影響著每個從事學術或相關活動的人,以至於幾乎沒有人可以說它不重要,大多數學術人員或機構都已經無法忽視它的存在,甚至在國內影響因子已經成了學術評價、學生畢業、職稱評定、文獻研究、期刊評價等等的重要指標,那麼到底什麼是影響因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