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指標升高要注意!很可能會影響中風發生的風險

2020-12-12 藥師木木

我們吃到肚子裡的食物,會在細胞和微生物作用下,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從而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維持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和運轉。

將食物轉化為能量的過程,常被稱為代謝。在這一過程中,也會產生多種代謝物,包括脂質、脂肪酸、胺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等。

代謝物水平可以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發生變化,如疾病、遺傳或環境等,並且還可以作為細胞健康、心血管健康甚至整體健康的指標,在臨床診斷中起著重要作用。每種疾病在不同的發病階段,甚至在出現症狀之前,就已經在代謝物水平上出現變化。

根據最近一項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期刊《神經病學》(Neurology)的研究發現,血液中檢測到的多種代謝物水平,與一個人的中風風險有關。

這項研究共包含38797例未發生過中風的受試者。研究開始時,受試者提供了健康史信息,包括性別、年齡、體重、身高、藥物使用以及吸菸狀態等;接受了醫學檢查,如血壓、血糖水平;並提供了血液樣本

研究人員採用核磁共振技術,分析了受試者血液樣本中147種代謝物的水平,包括常規脂質、14種脂蛋白亞類及其脂質(酯化膽固醇、游離膽固醇、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總脂質)、脂肪酸、胺基酸、酮體和各種糖酵解前體等。

隨後,研究人員統計發現,從研究開始2年後到15年後,共有1791人發生中風。

在調整了其他因素影響後,研究人員發現多種代謝物水平與中風風險相關。在這些代謝物中,有的與中風風險升高有關,而有的則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

組氨酸(Histidine)、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2-膽固醇(HDL2-C)水平升高,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

糖酵解相關代謝物丙酮酸(Pyruvate)、急性期反應標誌物糖蛋白乙醯化(Glycoprotein acetyls)、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與中風風險升高相關

當按照中風類型分析時,研究人員發現不同代謝物對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風險的影響也有所區別。組氨酸水平升高與缺血性中風風險降低有關,但與出血性中風風險無關;糖酵解相關代謝產物丙酮酸和急性期炎症標誌物糖蛋白乙醯化,也主要與缺血性中風風險增加相關。

由於該研究是觀察性研究,只是表明多種代謝物與中風風險之間存在關聯,並未顯示因果關係,而且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出血性中風受試者數量較少,降低了研究人員檢測這種中風類型相關性的能力。

研究人員指出,與中風風險降低有關的組氨酸來自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蛋、乳製品和穀物,是幫助維持生命的必需胺基酸。組氨酸可以轉化為組胺,而組胺已被證明對血管的擴張有很強的作用,它還在大腦中發揮神經遞質的功能,在一些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可以降低血壓和炎症。

與中風風險升高有關的丙酮酸,對於向細胞供應能量非常關鍵,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經顯示出可以降低炎症,而相比之下,丙酮酸也會增加一個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研究人員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研究,進一步了解代謝物和中風風險之間關聯的生物學機制

研究人員建議,應增加富含蛋白質食物的攝入,並通過進行更多的運動,以保持健康體重,從而降低中風風險。可以用魚、堅果、橄欖和鱷梨等食物中更健康的脂肪來替代壞脂肪,從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研究作者、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醫學中心Dina Vojinovic博士表示:「由於中風是全球死亡和嚴重長期殘疾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正在尋找新的方法來識別高危患者,確定更多中風的原因並制定預防策略。」

中風也是中國人生命健康的「頭號殺手」,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中國人總體中風終生發病風險為39.9%,位居全球首位,這意味著每5個人大約會有2人在一生中罹患中風;《2019中國衛生健康統計提要》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因腦血管病致死比例超過20%,這意味著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於中風。

相關焦點

  • 改變生活方式,即使50歲,也能降低中風風險
    如果你覺得中風是「老年病」,那麼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最新研究可是啪啪啪打你臉。研究首次將調查對象年齡降到了25歲,結果顯示:全球25歲以上的人中,1/4有中風風險,中國人風險最高,高達39.3%。
  • 中風前兆 7種病症警示可能是中風
    而一旦中風就不能自己維持自己的生活,甚至還會給其他家人帶來不便,且中風的後果較為嚴重。所以老人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防止中風。那麼中風前兆的症狀有哪些呢?中風後遺症有哪些?中風吃什麼好呢?3、頭暈中老年人中風前兆,會反覆出現瞬間眩暈,突然自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幾秒鐘後便恢復常態,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是中風的先兆,應及早診治,防止中風發生。4、流鼻血如果高血壓病人出現流鼻血的症狀是那就要注意了,這很有可能是中風的預警。
  • Stroke:大腦功能減緩會增加中風與死亡的風險
    2014年8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研究表明,記憶力和注意力等認知能力不僅在中風後很重要,在中風前也非常重要。記憶和認知能力下降可能會增加65歲以上老人中風的風險。中風後認知功能比之前前快速下降了幾乎兩倍。中風和認知能力的下降增加了老年人死亡的風險,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的《中風》雜誌上的研究顯示,先前的研究顯示心血管處於亞健康狀態會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比如說在記憶和學習等方面會存在問題。然而,與之相反的一面顯示,認知障礙可能會影響心血管健康,特別是中風,這在之前還沒有建立起這種認知。
  • 為何說素食主義者可能面臨更高的中風風險?
    一項關於嚴格素食主義者、素食主義者和魚素者飲食的大型新研究突出了每種飲食相關的許多潛在健康益處和風險,包括從降低心臟病風險到顯著增加中風風險的所有方面。
  • 世界預防中風日丨中風不只是老年病,反覆頭暈可能是前兆
    資料圖片中風,是腦卒中的俗稱,包括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實質出血、腦室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具有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復發率高的特點。有數據顯示,中國人的中風風險位居全球第一。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北京中關村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爽介紹,很多人將中風視作洪水猛獸,除死亡率較高外,被搶救回來的患者可能出現偏癱、神智障礙、吞咽障礙、語言障礙等一系列後遺症,「人們普遍將中風視作老年病,其實不然,35歲以下人群出現中風情況者已佔中風患者總數的9.77%。」
  • 30幾歲心梗,40歲不到中風,年輕人,你得關注這個「指標」了
    可能很多人對於心梗、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的認知,還停留在「老年病」這一印象上,但在我們不知不覺中,這些致命的疾病都在年輕化。如果你在醫院工作過,就會發生,30歲出頭就心梗,不到40歲卻中風的患者,在臨床上都已經不稀奇了。所以儘管你還年輕,也要特別關注下面這個指標。 這個指標就是你的血壓值。 很多年輕人根本不關心自己的血壓,也沒有定期體檢的習慣,根本原因就是他們覺得這些事情離自己非常遙遠。
  • 高要小湘發生的一幕……
    1月15日上午,一輛返鄉的摩託車因駕駛不慎摔倒在地,正在附近執行春運安保工作任務的高要交警大隊執勤人員即時趕到現場救助,攙扶司機和乘客到路邊安全地帶。當日上午9時30分左右,一輛返鄉的摩託車在途經春運「暖流行動」高要小湘服務站路段時,因車速過快、操作不慎,「嘭」的一聲連人帶車摔倒在地上。正在附近執行春運安保任務的高要交警大隊執勤人員聽到了聲響後,迅速趕到現場進行救助,一邊聯合隨後趕到的志願者合力扶起了司機和乘客、抬起了摩託車迅速轉移到路邊安全地帶,一邊立即指揮過往車輛減速慢行,避免發生二次事故。
  • 哪些因素會影響機體患心臟病的風險?
    核心提示:近日,來自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相比男性而言,吸菸、糖尿病和高血壓或會增加女性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那麼還有其它哪些因素會影響機體患心臟病的風險呢?本文中,小編對近期相關的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英媒:研究稱缺血性中風風險夏令時會增加8%
    參考消息網3月4日報導 英媒稱,研究人員稱,夏令時會令中風風險增加8%。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2月29日報導,在夏季開始和結束時將時鐘向前或向後撥一個小時可能與缺血性中風風險的增加有關——但這只是暫時的。
  • Neurology:太低的LDL膽固醇可能會增加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2019年7月8日訊/生物谷BIOON/---目前的指南建議降低膽固醇,以降低心臟病風險。在一項新的為期9年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通常稱為「壞」膽固醇---與出血性中風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膽固醇下降過低,這可能會增加出血性中風的風險。
  • 中國人十大死因中的頭號殺手:中風
    二:引起中風的因素有哪些? 主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缺乏運動、心臟疾病、飲食、酒精、心理因素、腹型肥胖等。 有研究結果顯示,影響東亞地區卒中的危險因素主要為高血壓、吸菸等,其中90%以上的腦卒中是可控的。
  • 中風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留心身體的部分徵兆,很多中風可以預防
    中風的症狀通常在中風發生後不久出現,如果症狀在24小時內消失,稱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輕微中風。嚴重的中風情況會伴有頭痛、肺炎、尿失禁等永久性後遺症。如果腦卒中患者能儘快接受治療,就可以減少永久性損傷的機會。
  • 新發現:被蚊子咬一口,居然會中風
    你敢信被蚊子咬一口可能會中風麼?你知道每年有100萬人死於蚊子麼?今天,《梅斯·走進科學》頻道帶你一起了解世界級女殺手——蚊子。來源:Pixabay眾所周知,孕婦在孕期感染寨卡病毒(一種常見的蚊媒傳播疾病)會造成嬰兒腦損傷,從而影響腦功能。
  • 眼睛也會「中風」,嚴重可致失明,這些人要小心!
    眼中風嚴重可致失明這些人要小心眼中風也就是視網膜動脈阻塞,屬於眼科臨床十大急症之一,嚴重可致永久失明一旦發生要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救治。關於眼中風這些人群高發很多人以為眼中風只發生在5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但實際上,「眼中風」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而且近年也有發病年輕化的現象。
  • 肉食者、魚食者和素食者的中風風險
    肉食者、魚食者和素食者的中風風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6 10:07:03 英國牛津大學Tammy Y N Tong小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分析了肉食者、魚食者和素食者患缺血性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
  • 孩子身上如果有這些症狀,家長可要注意了,小心是兒童中風
    孩子居然中風了!同事就很納悶,這好端端的這麼就會中風了呢?況且中風不是經常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嗎?的確,老年群體確實是中風的高發人群。雖說小孩子中風屬於比較罕見的現象,但不代表不會發生。因此,家長也要多個心眼,多加留意,因為中風嚴重的話會導致偏癱。雖然中風屬於急性病,但還是有一些蹤跡可尋的。
  • 50歲男子患高血壓多年,突發中風,4類頭暈可能是信號,別忽視
    有高血壓的患者,可能因為自身偏高的血壓會對人體每個部位的血管產生破壞作用,而且是反覆的破壞,長期作用的效果就是讓血管硬化,喪失健康時應有的彈性,血壓在這樣的血管中流通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容易流動緩慢而堵塞,另一種就是容易破損從血管中流出。兩種情況如果發生在腦血管中,那麼就會導致中風。
  • 天氣炎熱,千萬別把中風當中暑!
    熱射病:由於大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出現問題,會產生嚴重的頭暈眼花,出現嚴重的意識障礙,皮膚乾燥且體溫升至40度,但流汗並不明顯。通常而言,熱失神是比較常見的情況,通常說的輕度中暑就是指熱式神這樣的症狀,而重度中暑一般就會出現熱疲勞、熱痙攣、熱射病這幾種的情況。雖然中暑是一種可以治癒的急性病,但是如果稍不留神的話,一旦發展至重度中暑的情況,就有可能會危及生命了。
  • 經常手麻腳麻是中風的前兆嗎?可能預示哪些疾病?
    原標題:經常手麻腳麻是中風的前兆嗎?可能預示哪些疾病?   在平時經常有一些人會出現手麻腳麻的現象,有一些人就認為自己如果頻繁出現手麻腳麻可能是要發生中風,也都讓自己擔心不已,那到底經常出現手麻腳麻是中風的前兆嗎?其實雖說經常出現手麻腳麻是中風的前兆,但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發生。
  • 高血壓患者一直服用阿司匹林,為什麼最後還是發生了腦出血?
    高血壓患者經常吃它用來預防血栓、中風的,但是為什麼有的人一直服用它,最後還發生了腦出血,到底是哪裡不對?高血壓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這裡首先要和大家說的是,中風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出血性的,還有一種就是缺血性的。不管是出血性的中風還是缺血性的中風,就算一直吃阿司匹林,也會有可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