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我@我是榕凡
有人說,婚姻是一屋兩人三餐四季。乍聽起來,把婚姻描述得無比美好。
可只有真正經歷過婚姻的人才知道,婚姻裡的那些瑣碎和雜事,才是壓垮一個人對婚姻耐心的真相。
憧憬婚姻的人嚮往那份保障和光明正大;而已經經歷婚姻的人則嚮往那份自由。
正如錢鍾書說的那樣:「圍城外的人想進去,圍城裡的人想出去。」
有些婚姻看起來美滿,運行軌跡也很平衡,但卻容易被一些突如其來的幹擾帶動節奏。
就像小說《雙面膠》裡的亞平和麗娟。
亞平和麗娟是上海一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夫妻。他們和所有人一樣,都希望有個幸福的婚姻,美滿的家庭。
起初,他們的生活過得也很和諧,兩人一起打掃衛生,一起做家務,一個做飯另一個就洗碗,吵架記錄為零,默契十足,配合得很好。
直到麗娟婆婆來了之後,打破了這種平衡。
作為母親這個角色,她總是恨不得為孩子奉獻一切,哪怕再苦再累,只要孩子過得好,她都願意付出。
就如她剛到亞平和麗娟新家時那樣。
一路風塵僕僕從東北到上海,麗娟提出帶公公婆婆到飯館吃飯,既省心又省事。
但被麗娟婆婆一口否決了:
「什麼話呀!媽都來了,哪能讓自己孩子還在外頭吃飯呢?我就是個貼身的廚子,自帶飯票的保姆。」
是啊,作為如母親,她總是無條件地對孩子好,這種好,是天生的,自帶的,純粹的,沒有任何附加條件。
麗娟婆婆在麗娟小家住著的時候,她把亞平照顧得妥妥帖帖。
提前把洗澡水燒好,讓亞平能夠及時解乏,乾淨的衣服被整整齊齊放在柜子邊,連牙膏都已經擠好在牙刷上。等亞平洗完澡,她又準備洗髒衣服和襪子。
亞平心裡直想:有娘的日子真好。
麗娟雖然偶爾也會對亞平做一些很體貼的事,但在亞平心裡,還是比不上母親。
因為母親包攬了全部的家務,根本不讓亞平碰一根手指頭。而對於麗娟,雖然兩人處於平衡做家務的狀態,但一旦這種狀態被打破,亞平就會覺得之前的平衡簡直是「受罪」。
亞平心安理得地享受母親的照顧,把母親的無微不至當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一旦他母親離開他,他的失落感就會無比明顯。
沒有人提前給他燒水洗澡,沒有人給他準備浴巾和換洗衣服。睡覺睡到遲到前的最後一分鐘才起,床頭沒有搭配好的上班衣服,只有蒙頭大睡的老婆。走進廚房,冷鍋冷灶,打開冰箱,除了牛奶麵包沒有別的。想找塊布擦鞋,卻怎麼也找不到。
亞平深深覺得,以前老嫌棄早上的乾飯就豆腐乳或酸菜不適應,才戒兩天就倍兒懷念母親的手藝。
媳婦和母親對比之下,亞平深深覺得有母親在簡直太好了,可他全然忘記了麗娟此時因為小產正在保養身體。
這種巨大的落差,讓亞平一下難以接受。
在亞平媽的敲打和示範下,亞平有意無意的要求麗娟向他媽學習。還沒走幾天,開口閉口就緬懷他媽媽在小家搶著幹活的先進事跡,目光裡還透露著無限嚮往。
在亞平媽來以前,亞平從沒挑剔過衣服要燙,早飯要做。習慣了母親的照顧之後,她一離開,亞平就開始對麗娟提出各種要求。
可他忘記了,媳婦不是媽。
媽媽對孩子好,是從娘胎帶出來的情感,這種母愛,是不能割捨的。
而媳婦對另一半好,是建立在愛和平等關係上的。
因為愛,另一半才甘願付出,因為平等,另一半才願意奉獻。因為人心都是相對的,若是你對我好,那我也會對你好。
由此可見,夫妻間要找好相互的位置,不要予取予求,更不得寸進尺。
有些人,喜歡把另一半當作老媽子,要求她這個要做好,那個要做完美,卻不知道自己憑什麼可以這麼要求她?
每個人都是家庭裡的一分子,處於平等和諧的地位上,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是良久之策。
亞平下意識對麗娟提出要求,實際上恰恰是因為他對母親的付出已經習慣到骨子裡了。
然後骨子裡的這種情感又轉移給了另一半麗娟。
婚姻裡,夫妻雙方一定要有一條明確的分界線,清楚地劃分雙方的義務和責任。
別把妻子當媽,真的沒有人會一直慣著你。
今日話題:
你怎麼看待亞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