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3月12日電(記者張玉潔)3月還屬於冬季候鳥的遷徙時間,在湖南的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星湖區域,高大立和同事們正乘坐著蒲滾船在湖區進行例行巡護。
在成立於1982年的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內,綠草青青,碧水盈盈,時不時就可以看見各種鳥類、麋鹿,甚至江豚的身影,儼然成為一個野生動物「嬉戲」的樂園。
而在保護區成立之初,卻並不是如此。1991年就來到洞庭湖保護區工作的高大立是個不折不扣的「老洞庭」。他回憶說,以前在保護區偷獵現象十分普遍,群眾對動物保護的意識比較淡漠,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各個鄉鎮和村莊還有專門從事狩獵的人。
「為了保護母親湖,2006年我們對保護區內物種豐富的區域採取了封閉式的管理。通過10年的保護,『失蹤』多年的黑鸛和小天鵝現在又翩翩飛歸故地。」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趙啟宏說,「因為治理,湖泊得以休養生息,魚類資源得以恢復。如今,漁民們兩三個月捕魚期的收入,抵得上之前勞累一年的收入,漁民也開始自發地進行生態保護。」
如今,這種封閉式的管理模式已被世界自然基金會認定為「中國長江流域十大經典保護案例」之一。同時,管理局還對洞庭湖區新的「江湖關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系列生態研究,還以國際觀鳥節為紐帶進一步加強社會公眾的參與示範。
「大家對生態保護越來越有認同感。」趙啟宏說,「我們每年還會對居住在洞庭湖周邊的居民進行『生態家庭』的評比,從前大家都覺得生態保護只是政府的事,現在他們有了榮譽感和認同感,會自發地參與到生態保護中。」
據統計,近年來,每年直接參與到東洞庭湖區野生動植物保護的志願者至少有1000名以上。不少居住在周邊的村民還成了保護鳥類、保護環境的義務宣傳員。
高大立說:「他們一發現新的情況就會打電話給我們,2014年5月就是當地漁民發現一頭被漁網困住的麋鹿後馬上告訴我們,還幫助我們一起將這隻麋鹿救了出來。」
數據顯示,東洞庭湖保護區內記錄到的鳥類已達343種,其中國際瀕危物種小白額雁,來洞庭湖區域越冬的種群已經佔據了全球數量的70%以上;還有淡水魚類117種;野生植物和歸化植物1186種;而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麋鹿,在洞庭湖區的個體總數已增至100頭左右,成為目前中國唯一也是最大的「自然野化」麋鹿種群;同時,東洞庭湖區還是江豚的重要棲息地。
「多年的保護工作讓洞庭湖的生態系統得到了明顯好轉,過去那些成規模的偷獵野生動物的行為,現在基本上沒有了。」高大立說。
據了解,東洞庭湖是中國首批加入「國際重要溼地公約」的六大國際重要溼地之一,1994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5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為全球23塊綠色保護地之一,是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溼地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