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居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久居樊籠裡,復得返自然,隨著社會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找尋內心精神體驗的願望,今天挑選了2個最新完成的精品設計民宿,一起來感受靜謐的大自然吧。
— 安吉爾廬度假酒店 —
享閒暇之福,寧靜致遠,心無芥蒂,一掃塵世緣系之憂。如靜靜竹林清淨怡人,求澄然之境。澄然居起於明朝學士崔銑」六然訓」之無事澄然,意在追求平常心,追求凡世塵囂中的片刻寧靜。
爾廬·澄然居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天荒坪鎮港口村陶子坑一山路處,此處山川被竹林覆蓋滿目翠綠。爾廬是與好友茶閒之餘的夢想。一畝山林,一處小廬,一杯茶或一壺酒,各自取樂,輕鬆暇意。尋覓半年,偶遇安吉項目地,一拍即合。
整個建築的起形都基於平面功能的完整性。在滿足空間本身的訴求與環境的融合基礎上再考慮外在,順勢而為。場地比較陡,正面被一個水系阻擋,因此在空間處理上設計師把入口放置在建築的後方。這樣既保證了建築的私密性又不破壞建築與原有場地的層次關係。還利用原有的山泉水系在場地外構築了一個自然型水系,層層疊疊,趣意盎然。入口由停車場邊的竹林進入,通過幾階臺階及一條水系步道後進入一水系灰空間。近處水杉,遠處竹海。
外建築由兩個方盒子交疊而成。一層建築完全覆蓋在植被之下以洞穴形式展現,由三個灰空間與兩個玻璃室內空間組成。二層建築形態以輕奢簡練為主。
一層為公共空間,此處設置有客廳、中餐廳、鐵板燒、西餐、棋牌室,配置廚房等後勤。二層主要是「茶」「竹」「山」「澗」為主題的四間客房。並將局部地下室作為酒窖。建築是由歷經歲月洗禮的石頭壘砌而成,觸手可及的石牆給人一種歲月、堅硬、質樸的感覺,經過7道複雜的處理給石頭帶來了新的生命力。環境道用原有地勢的層疊關係,取原有一處湧泉圍繞建築;植被上提取原有場地水杉作為鋪墊,地面野草順其自然生長,近處水杉野草,遠處竹林環抱。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爾盧是三倆好友對於現世生活的一種叛逆,想著回到最初自己想要的狀態,留住本心。
木屋酒店位於貴州大山裡的深度貧困村——團結村,是當地企業在政府扶貧政策引導之下,通過農業旅遊改善貧困農村經濟的項目之一。相對其他擁有較多文化遺產的鄉村振興先例,團結村並沒有典型的傳統建築形式,而山、河、蒼翠的景觀及純淨無汙染的農田是它最大的資本。
因此,設計師希望場地選擇及建築形式能讓建築成為感受景觀的載體,也能安靜地融入原生態環境,同時建築功能及型態能夠更好地強化當地農業觀光吸引力,從而創造就業機會並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條件。
木屋酒店由十棟40平米左右的獨棟木屋組成,坐落於陡峭的巖山上。酒店所處地形陡峭而複雜,間錯著布滿原始巖層。在沒有正確地形圖紙的情況下,「找到適合的位置」意味著反覆的現場勘查。在一趟又一趟的山區踐行中,設計師慎重考慮每一棟木屋的觀景效果、陽臺私密性、流線合理性,避開施工難度過高的巖石區,謹慎地決定木屋組群的定位、朝向及流線。
▼十棟獨棟木屋坐落於陡峭的巖山上
▼木屋選取了三種簡單的基本幾何形態
地形是場地中最大的約束,所有建材皆由人工搬運上山。因此木屋酒店主體採用木結構,以挑高的鋼結構平臺作為基座,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時儘量不破壞原有的巖石地貌,使建築及流線與原生態巖石群形成互動。外牆的淬火木以現場製作的方式完成,減少運輸成本,並採用簡易的工法達到設計效果。
▼木屋以挑高的鋼結構平臺作為基座
為了降低木屋酒店在環境中的存在感,設計排除了複雜或誇張的建築形式,選取了三種簡單的基本幾何形態;每棟建築作為獨立客房,在保證室內舒適度的基礎上將體量最小化,不過度消耗景觀場地的空間。
▼每棟建築提供舒適的獨立客房
木屋的外牆以統一的材料淬火木構築,具有耐候的特性,深色自然的質感和低調的整體形象與環境中豐茂的草叢與樹林和諧共處。同時單體的視野及流線也經過充分的考量,各自望向巍然大山不受打擾。三種不同基本幾何形態的木屋根據現場觀景面切削出形式多樣的窗口,賦予簡單空間以豐富感受;內凹的陽臺,也為室內營造了獨攬山景的私密感。
▼內凹的陽臺帶來獨攬山景的私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