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已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新時尚。端午假期,不少市民在品嘗粽子的同時,也產生新困惑:粽葉是幹垃圾還是溼垃圾?到底該如何投放?
粽葉投放需結合各地實際
「粽葉是可腐爛的,算溼垃圾」「粽葉像包裝袋一樣,應該是幹垃圾」「粽葉比較適合焚燒,可作為幹垃圾來處理」……記者隨機採訪13位市民,他們對粽葉應作為何種垃圾投放、處理有點「摸不準」,給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
南京市城管局環衛處主任科員龍瑞解釋說,溼垃圾指可腐爛的生物質廢棄物,幹垃圾指除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溼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廢棄物。粽葉按特性屬於溼垃圾。但粽葉與餐飲垃圾差別較大,所以他們將其與菜葉等廚餘垃圾一起進行處理。粽葉材質較硬,具體處理過程中前端要進行粉碎後才可進入發酵工序。
粽葉作為幹垃圾還是溼垃圾處理,與各地的分類方式密切相關。省住建廳城管局副局長夏明介紹,我省垃圾分類普遍要求開展「三分法」,即將生活垃圾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南京、蘇州位列國家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46個重點城市名單,推進垃圾分類「四分法」,即將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省內其他有條件的城市也可以因地制宜開展「四分法」。在開展「三分法」的城市,粽葉就會被歸為其他垃圾投運,最終以幹垃圾形式作焚燒或填埋處理。
淮安餐廚廢棄物處理廠負責人項以紅認為,粽葉含水量小,焚燒處理較為容易。同時,粽葉作為有機質,也可通過厭氧的方式降解處理,只是處理難度會略大一點。由於淮安生活垃圾採用「三分法」,市民將粽葉投放在其他垃圾中,會進行焚燒或填埋處理。而從飯店、食堂等地運到處理廠的餐廚廢棄物中,如果含有粽葉等材質較硬的有機質垃圾,他們會先將其破碎,再降解。
銜接好前端末端處理環節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環保聯盟理事長張益告訴記者,粽葉的屬性是廚房或食品剩餘物,其特性是有機質廢棄物,從屬性和特性分析,粽葉屬於廚餘垃圾、溼垃圾。但目前溼垃圾主要採用厭氧發酵、好氧制肥、昆蟲消化等處理方式,以此工藝處理粽葉等材質較硬、不易分解的有機質可能會增加運行難度和維修成本。從有利於處理的角度把粽葉歸屬於其他垃圾、幹垃圾,進行焚燒處理,從技術上講有一定道理。
溼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後是全國較為普遍的問題。「末端處理設施、技術工藝是對前端收集的有效支撐,如果沒有溼垃圾末端處理設施,前端將其分出來也沒有多大意義。」夏明坦言,今年全省將新建城市易腐垃圾處理設施25座,新增餐廚廢棄物處理能力1200噸/日。同時還將新建12座生活垃圾焚燒廠、19座可回收物分揀中心。
後端垃圾處理設施會影響、倒逼居民前端的分類。龍瑞告訴記者,垃圾分類系統有待健全,等後端處理都配置齊全,讓居民知道垃圾為何這樣分類、認可分類意義和價值,知曉分類後被運到哪裡、後端怎麼處理垃圾,會更能增強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和指向性。
在夏明看來,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各地未必都要使用相同模式,可結合自身特色、垃圾處理終端建設進展情況,採取適合的垃圾分類方法。
讓垃圾分類投放更深入人心
如粽葉一樣,在投放過程中,有一些垃圾確實容易混淆,因為有些物品本身材質組成複雜。「比如辦公用過的紙張屬於可回收物,食堂、衛生間等使用過的紙巾都不能算可回收物,要放在其他垃圾中。」龍瑞說。
「很多居民認為電池是有害垃圾,實際上只有充電電池、蓄電池是有害垃圾,其他普通乾電池無汞,屬於其他垃圾,後端會進行填埋處理。」夏明舉例說,我省2017年發布農村生活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技術指南。去年舉行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公益宣傳作品設計大賽,今年還將開展生活垃圾投放設施設計大賽,讓垃圾投放知識更深入人心。
「做好垃圾分類對保護環境大有益處,我和家人都主動分類,但源頭垃圾分類,知道怎麼分是關鍵第一步。」南京市民孟佳鵬說,自己平時會參加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活動,以掌握正確的分類知識,同時他也希望對於粽葉等容易混淆分類的垃圾,如果有更為詳細的垃圾分類名錄給以指導,並解釋如此分類的原因,在具體操作中會更便捷。記者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