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各地教育界的同仁光臨第二屆未來學校整體建設北京峰會。這是一場開放的主題討論,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教育技術場景中,幾乎每一個思考與案例的疊加都讓人充滿好奇。
我想唯一需要拋磚引玉做一點延展的,是最近關於「未來教育究竟通往哪裡」的一個體會。我的理解是,未來的本質,應該是以未來的方式,找回人所失落的從容——換句話說,未來教育的樣子,理應是一個不斷回歸人的價值、幸福、和諧與美的「生命成長螺旋」。
面對未來,很多教育人都有一種情緒,那就是由複雜性與不確定性帶來的焦慮甚至恐懼。而全社會從上到下都在尋找通往「未來避風港」的道路,這個過程也顯得越來越急切。
大家都知道,蒲公英教育智庫自成立以來就定位於「未來教育」的創新研究。這些年面對「未來」這個詞,可謂殫精竭慮——越是研究,越是有緊迫感,覺得很多事情都重要,天天疲於應付。直到有一天,與一位同行多年的老同事一起吃飯,他告訴我,站在旁邊,他看見這兩年的我急躁了很多,失去了過去投身教育的那份從容。而我的從容與堅定,才是大家敢於一起來面對挑戰的原因。
我被這個善意的提醒拉回了初心:教育,一定是幫助師生以更加幸福的狀態迎接未來的事業。而今天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本來就是昨天我們所期待的未來,也是明天賴以著色的基礎。我想,教育人必須找回自己失落的那份從容。
我開始鍛鍊,每天給自己一小段安靜的時間,去放下一些對工作失誤的懊悔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不僅恢復了身體的健康,居然自我更新也特別快,智庫的研究進步也特別快。我才明白,過去看上去天天背負著壓力前行,自己本質上是在直接面對焦慮,而不是直接面對問題,更不是從容寧靜下的智慧判斷與立即行動。
有人說:「壓力常常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觀感,而不是世界本身。」所以我開始換一種眼光來打量未來,才發現,真正的未來其實不是我們所焦慮的樣子。那麼,它在以一種什麼方式迎接我們的到來呢?所有理性的研究都在指向一個「比想像友好的世界」。我們的時間將越來越多,我們的「工具箱」越來越完整,我們實現最基礎甚至複雜一點的生存越來越簡單,在技術的進步和觀念的突破下,人類社會的組織與服務越來越精準,越來越人本,越來越科學,越來越開闊,越來越多元,越來越篤定,越來越託起人的獨特,人的可能。
在這個前提下,我們發現,人生最珍貴的東西,或者每個人最渴望的成功,靠不斷變化重心的追趕是追不上的;我們發現,人生在世無論如何異化自己,折騰自己,時代的流轉都超乎你的預期,而奇妙的是當你站在原地,守住本身的價值,發揮本來的優勢,保持自己的彈性,時代反而會來親近你,並帶著你輕裝上陣,一步也不會落後。
那麼,此時此刻,我們何不從容一點?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讓人工智慧、大數據、5G應用、萬物互聯成為我們的夥伴,讓一切被充分運用,被理性駕馭,同時也讓它們變得仿佛不存在……
「未來的本質,是以未來的方式,找回人所失落的從容。」
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所有未來學校的建設,所有對教育技術成果的研發與運用,都必須站在這樣的維度,秉持這個唯一的尺度,才能讓未來的教育,變得你我都願意洋溢著生命的熱情去奔赴。
當然,這是一個多層次疊加的「系統工程」,迄今為止,還沒有人完整地掌握 「開啟阿里巴巴山洞的密碼」。這也正是本次峰會無數專業思考與實踐案例的價值,也正是這麼多人相聚在這裡,相信未來,擁抱未來,創造未來的動力。
第二屆未來學校整體建設北京峰會協辦單位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王海霞校長致歡迎辭。
王海霞 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校長
我代表北京十一學校龍樾實驗中學的全校師生,歡迎大家的光臨!
在中國教育界,這些年經常看到美麗的蒲公英漫天飛舞,遠遠望去,那一團團絨絨的小花,顯得輕盈、淡雅和精緻。不說別的,單是一年一度的「創新年會」,就讓很多人都非常期待。它就像百度描述的那樣:花開後,隨風飄到新的地方孕育新的生命。
我想,這就是蒲公英教育智庫賦予自己的寓意、責任和擔當吧。所以,我給我今天的歡迎詞起了一個題目,叫:飄逸的蒲公英。
在接下來的兩天裡,蒲公英將為我們帶來全國各地、各路的教育精英們對中國教育最有熱度的一系列話題的討論。這一定是又一片蒲公英花開的時候,我們非常期待這些會飛的種子。
蔡元培先生說:教育非為過去,非為現在,而只為將來。5G時代的到來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在顛覆生活的同時,必將改變教育,教育也必將乘風飛起。處於這個大變革洪流中的教育人,我們知道僅僅是教育人已經遠遠不夠,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就像展望海天相接處那艘教育航船的桅杆尖一樣,捕捉那艘巨輪的風向標,我感覺,這時的教育就像一個既有美貌又有內涵的麗人,它的精神越來越豐滿、樣子越來越鮮活、內心越來越沉靜、頭腦越來越智慧,越來越回歸人性和教育的本真。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都與蒲公英叢書有關。
前一陣子,一位初三同學到我辦公室說事。他看我正忙著,就順手拿起桌上的蒲公英叢書翻看起來。過了一會兒,他跟我說:校長,這本蒲公英叢書上的文章我看了幾頁,挺好的。哦,我一陣驚喜,追問:你也感興趣?他說:原來教育也有那麼多很時髦的東西呀。我最感興趣的是「跨時空學習」和「無邊界學習」什麼的。雖然我不太懂,但是我能感覺到未來的讀書、學習,一定是挺有意思的。說完他就走了。我卻陷入深思……這是一個中學生從他的角度給我的某種啟示。
有一次我回老家,見到一位我特別尊敬的老教師。話題自然是教育,我們從傳統教育聊到了未來教育,說到教育界正在探索的教育新生態、未來教育挑戰等等。這位老前輩聽著聽著眼睛突然溼潤了,他說:我搞了一輩子教育,有諸多的無奈和遺憾,中國教育看來真的是有希望了。
就在那一刻,我從這位前輩的淚光裡,讀懂了他對教育深深的「糾結」和「期待」。離開老教師的一瞬間,我的眼裡也溼溼的。我感覺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我有一位作家朋友,我們無話不談。有一次,他看了我送給他的蒲公英叢書上一篇文章,是一位畫家寫的,內容好像是「美術與教育的對話」之類。他說:其實,我們文學完全可以與你們教育對話。
我說是嗎?他說,從教育走到今天所面臨的這些新課題來看,說到底,教育面對的是人,與文學面對的也是人是非常一致的呀。從更寬廣的社會層面看,新時代文學創作的瓶頸,依然是怎麼樣寫人——寫今天的人。教育不也是嗎?教育面對的這些人更直接、更具象,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需要刻不容緩的給他們以更好的教育和培育。教育發展到今天,它的層面更「文化」了。
我眼睛一亮,說:什麼是教育層面的更加「文化」?願聽其詳。他開玩笑說,希望有機會聽聽你們的年會,那一定是一場盛宴和洗禮呀。
朋友們,三個故事講完了。實事求是說,這三個故事是我經過認真遴選的,對,是遴選,不是隨機。我想從三個層面,即學生、老師和社會的方面,拷問今天的教育;督促包括我在內的教育人,夙夜在公,殫精竭慮,為今天的孩子們——也就是明天的祖國建設者,搭建好不留遺憾的梯子。但願他們長大後在回憶起今天時能夠說:我在的那個學校,挺棒的!
這裡,我們也期待您離開會場的時候,能夠說:有一粒種子,挺好的,我帶走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