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到過一個消息,讓人很心痛,一位初三的學生因為在課堂上沒學習而被老師請了家長,家長來了之後當眾在樓道裡抽了孩子幾個耳光,等家長走了之後,孩子在樓道裡默默地站了幾分鐘之後,縱身一跳,告別了這個世界。
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是覺得很痛心,畢竟對於家長來說,養育一個孩子是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
如果家長能夠給孩子留一些面子,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到孩子的真正需求,這件事是絕對不會發生的,今天我們就來試著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避免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好讓寶貝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開始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之前,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馬斯洛需求層次。
在一個三角形金字塔中,需求被分為了5個層次。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提出。書中將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
分別是: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只有當上一個階段的需求被滿足了之後,人們才會想到下一個需求並渴望得到滿足。
現在的小孩子們,最底層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他們所需求的就是更高層次的,那就是情感和尊重的需求了。
到底家長怎樣做,才能了解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家長們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嘗試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
1.在日常生活中;
2.在遊戲中;
3.在勞動中;
4.在學習中。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到底怎樣才能和孩子做個好朋友吧。
家長和孩子是最親密的,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的那3年,也是與娃最親密的快樂時光,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父母和孩子建立感情&了解孩子的最佳時機了,作為父母要多多關心孩子,和寶貝一起玩,一起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們要觀察、傾聽,才能更加了解孩子的內心所想。
✪✫✬✭✮家長應該怎麼做✪✫✬✭✮
放下手機、平板,靜靜地聽孩子說話,耐心地和他們交流,不要孩子說什麼都加以評論,家長要學會傾聽,鼓勵孩子開心的或者不開心的都可以和父母說。
每個孩子最喜歡的就是玩遊戲了,那麼各位家長,請和孩子在遊戲中一起盡情的玩耍,在玩耍之後就是家長們要開始總結孩子們到底在想什麼,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了。喜歡跑跳運動的孩子說明他們很活潑,喜歡看書的孩子可能是個喜歡安靜的人。
✪✫✬✭✮家長應該怎麼做✪✫✬✭✮
在遊戲的時候,如果孩子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去加入小夥伴們加入遊戲的集體。孩子如果喜歡大自然,那就帶他多去戶外觀察,在出發之前給他設定幾個出遊目標,通過季節的不同,植物和動物有什麼變化,來養成寶貝觀察的好習慣。
在孩子小的時候陪他一起玩,等他大一些了,就帶他去和小朋友玩,家長不要對孩子們的遊戲過多幹涉,只要靜靜的在旁邊等著就好了。
義大利教育家瑪利婭 ·蒙特梭利認為,動作訓練可以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有不少家長可能覺得孩子太小了,不捨得讓他們幹活,其實這樣拒絕他們勞動,反而會傷害了寶貝的情感,相信乘乘,不要攔著他們幹活,不然兩個人都不開心,只要教他們不要傷到自己,家長在一旁保護孩子就好了。
✪✫✬✭✮家長應該怎麼做✪✫✬✭✮
給孩子安排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任務,比如掃地,吃完飯擦桌子,給陽臺上的小花澆點水,並在寶貝完成任務的時候對他進行肯定,表揚他能夠幫助家長做家務,哪裡還需要改進,讓寶貝努力成長為一個更有責任心的孩子。
隨著二胎的放開,有一些家庭家裡有兩個娃,但是還有一大部分的家庭是家裡只有一個娃,對於獨生子女來說,不愛分享&喜歡哭鬧可能就是他們的標誌詞之一了,各位家長一定要不斷地學習新的教育方法,來幫助孩子改掉自私的壞毛病。
✪✫✬✭✮家長應該怎麼做✪✫✬✭✮
當然,也可以通過讓孩子學習&讀繪本,來了解到他們最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在家裡也可以舉辦一些小型競賽,教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小孩子可以自覺地吃喝玩樂,但不可能自覺地學習。因此孩子自覺性的建立,是一個漫長複雜的過程,教育正常的話,至少也要到十五六歲,才能初步建立起來。所以在此之前,各位家長都要陪伴,監督。
只有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他在未來自己學習的時候學的更好。
各位爸爸媽媽也別著急,多多學習,努力和孩子當朋友,一起做個優秀的父母。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