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李白《行路難》,教師安排學生整理能夠表現雄心壯志的古代詩詞。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曹操《觀滄海》
B.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C.杜牧《泊秦淮》
D.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2.教學《中國石拱橋》,教師圍繞「非凡智慧與傑出創造"這一主題,指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下列作品適合的是( )。
A.汪曾祺《昆明的雨》
B.宗璞《紫藤蘿瀑布》
C.葉聖陶《蘇州園林》
D.梁啓超《最苦與最樂》
3.教學文言文複習課,教師舉例說明-些字詞的使動用法。下列例句適合的是( )。
A.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酈道元《三峽》)
B.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吳均《與朱元思書》)
C.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記》
D.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北朝民歌《木蘭詩》)
4.教學蘇軾《記承天寺夜遊》,教師嘗試引導學生把握本課學習重點。下列重點不恰當的是( )。
A.領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B.學習本文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C.感受課文大意,積累文言詞彙
D.品味作者蘊含在文字中的樂
5.學生對「借代」不熟悉,教師用古詩詞例句來講解。下列例句恰當的是( )。
A.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B.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於(李商隱《無題》)
C.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D.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6.閱讀綜合性學習「有朋自遠方來」的活動目標,按照要求答題。
活動目標:
1.利用圖書館或網際網路搜集交友之道的名言,並識記其中10則。
2.了解活動方案的要素,初步學會設計活動方案。
3.學會大方禮貌、清楚明白地發出「邀請「。
4.寫一篇自我介紹,並大方、清清晰地向同學講述。
5.聆聽他人的發言,能聽懂他人發言的意思。
對該活動目標設計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 ),
A.設置學習情境,聯繫生活實踐,力圖拓寬學生的學習
B.體現出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C.活動設計的可操作性較強,能夠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效率
D.在設定的五項目目標中,對於掌握知識的要求顯得尤為突出
【前期教資真題參考答案】
1.[答案]D。解析:《過零丁洋》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兵敗被俘,次年途經零丁洋時創作的首七言律詩。作品將國家存亡與個人經歷緊密結合,表達了詩人優國憂民的情懷與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A項,《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登臨碣石山、眺望遠海時創作的一首古體詩。作品重點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表達了詩人志在天下的進取精神。B項,《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時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品語言質樸自然,言淺意深,表達了詩人對遠在長安的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C項,《行路難》是盛唐詩人李白遭遇政治挫折後創作的組詩。作品情感跌宕,氣勢高昂,表達了詩人因理想抱負無法實現而極度苦悶、憤懣與不平的心情。D項,《山坡羊.潼關懷古》是元曲作家張養浩創作的一-首散曲。作品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興衰寫到黎民百姓的苦難,表達了作者對國家興亡的思索及對當時人民境況的同情。A、B、C三項作品均未體現優國憂民情懷。
2. [答案] A。解析:A項,《駱駝祥子》通過對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力車夫祥子這一「小人物」形象及其苦難經歷的描寫,表現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畸形,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底層的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B項,《傅雷家書》是由傅雷夫婦寫給兒子的書信編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這些書信所傳達出的情感純真而質樸,表達了父母對孩子的摯愛與期望。C項,《紅星照耀中國》是一部文筆優美並且紀實性很強的報導性作品,塑造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頗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D項,《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通過對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成長曆程的記敘,表達了只有將個人追求與祖國、人民利益聯繫在一-起的革命,才能鍛鍊出鋼鐵戰士,創造出奇蹟的主旨。A項作品體現了「小人物的悲慘命運"這- 主題,符合題幹要求。
3. [答案] B。解析:葉聖陶的《蘇州園林》是-篇描寫蘇州園林的說明文。文章以遊覽者的視角,描寫並概括了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的共同特點;按照由總到分、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體的邏輯順序,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從多個方面對園林的特色進行了詳細說明;用語準確、嚴密而生動,極為形象地展現出了蘇州園林之美。以上內容均為本課教學重點,A、C、D三項說法均恰當。文章並未體現出作者情感的變化,同時,B項「梳理文本情感變化的線索」不屬於說明文類文章教學的重點。
4.[答案]A。解析:A項分析恰當。題幹教師要求學生根據個人喜好,選取段落、角度對文本內容展開個性化閱讀,有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深人思考分析,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個性化理解,從而使學生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B項分析過於絕對,不恰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並不僅僅依靠「讓學生自由選擇閱讀的內容」這種方法。C項分析過於絕對,不恰當。在學生選取感興趣的段落語句後,教師還應及時加以引導或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深人理解課文內容。D項分析不恰當。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的設置應符合學生實際,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情況決定是否要求學生「說理由」。
5.[答案] A。解析:A項分析恰當。題幹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播放影視劇中的相關朗誦片段,有助於引導學生在欣賞《出師表》朗誦的過程中,拓寬語文學習的範圍,直觀感受並初步理解諸葛亮的獨特情感,強化對文章主題的感性認識。B項分析不恰當。根據原著改編的影視作品是對原著本身的藝術性創作,因此觀看影視劇中的相關朗誦片段,只能使學生初步感知作者情感,但無法真實再現課文情境。C項分析不恰當。教師在利用視聽類教學資源時,直接播放影視片段,未做相關有效引導,易導致學生對文本內容、情境形成刻板
6.[答案] A。解析:A項,「何陋之有」為賓語前置句,賓語「何陋」前置,正確語序為「有何陋之」。整句譯為「這有什麼簡陋的呢」。B項,「見漁人, 乃大驚」為省略句,省略主語「這裡(桃花源)的人」。整句譯為「這裡的人看見了漁人,於是非常驚訝」。C項,「相與步於中庭」為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於中庭」後置,正確語序為「相與於中庭步」。整句譯為「一同在庭院中散步」。D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為判斷句,.....他.」表判斷。整句譯為「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
7.[答案]D。解析:因果複句即存在因果關係的複句。A項,轉折複句。「然而」詞錶轉折。B項,多重複句。第一層為並列複句,「也」表並列:第二層為遞進複句,「而且」一詞表遞進。C項,多重複句。第一層為假設複句,「者」 表假設:第二層為選擇複句,「-便確..表選擇。D項,多重複句。第一層為因果複句,「因為」一詞表原因;第二層為遞進複句, .....表遞進。D項符合題意。
8.C.解析,所謂非連續性文本」,願相對於以句於和股落成的「連續性文」而聲的明用材料.多以統計圖表、圖面等形式呈現。它的特點是直觀簡明,概據性強,易於比較,在現代社會被廣運用聯連續性文本是線性的、完整的,需要受眾被動接受的非連續性文本是非線性的、零散的,需要受眾調動主觀聯想的。意識流文學不重視描摹客觀世界,而是著力於表現人的內心,尤其注重表現人的意識流程。意識施文學強調的「意識的流動」並非指意識的些孤 立的段落。c項,「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充滿跳躍性,與意識流文學作品相似」中「跳躍性「一詞對「意識流文學」的解讀流於片面,說法錯誤。A、 B、D三項說法均正確。
9. [答案]B。解析:《沁園春.雪》是毛澤東的詞作。全詞藉助「雪」景,以「望」字領起,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融寫景、議論和抒情於一體,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我愛這土地》是艾青的詩作。詩中以「鳥」作泛指,用寫實和象徵的手法,分別賦於「大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徵和暗示意味,抒發了詩人真摯、熾熱的愛國之情。《鄉愁》是余光中的詩作。詩人用融合了中國傳統審美特徵的現代詩語,,精練地提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等單純又強烈的意象,使詩歌在恰當的意象組合中完美地運用語詞的音韻,唱出了詩人心中對故鄉、對祖國的深深眷戀之情。題幹中三篇作品共同的教學目標應該是「把握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中的特定意象」,B項符合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