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毓琇的祖母、母親和妻子

2021-02-07 半谷隨筆

按:此文原發表於《書屋》2008年第11期,今日方知轉載於《各界導報》2009年第7期。

 

一個家族的興衰,離不開國家和地區的大局變遷,只有國家和地區的興盛和發展,才能有宗族的興旺和發達。但家族主要成員能否因勢利導,抓住機遇,同時也是家族興衰的主要原因。今天,探究顧毓琇取得卓越成就的內在原因,祖母、母親和妻子這三位女性的作用和影響不容忽視。

 

祖母

顧毓琇的祖母出身於無錫地區最為有名的望族——錫山秦氏。錫山秦氏,北宋詞人秦觀後裔,「世為聞家」。南宋末年,秦觀十一世孫秦惟貞遷錫。明天順三年(1459),秦夔、秦孚同時中舉,以後秦夔、秦金連捷為進士,從此奠定了無錫秦家發跡的基礎。據統計,秦氏共計出了3個探花,34名進士,76位舉人,有「辰未聯科雙鼎甲」、「高玄接武十詞林」的佳話。錫山秦氏被稱為「江南名族之冠」,可謂累世大族,科甲不絕。

到了清末,錫山秦氏20世孫秦臻(字已生,號茝風),幼承家學,鑽研考證,晚年主講東林書院。著有《冷紅館詩文集》。有五子:寶瑚、寶玥、寶璣、寶瓚、寶珉;女二,次女出嫁給顧毓琇的祖父顧維禎(幹臣)。

對於祖母的這幾位兄弟,顧毓琇稱之為「舅公」。據他回憶:「我祖母本人就有幾個學識不凡的兄弟,她的三弟在古文方面頗具天賦,可惜早早離世;另一個兄弟長於書法與繪畫並享有盛名,考上了秀才(大體相當於文學士);還有一個兄弟也是古詩、古文和書法天才,曾考上過更高一級的舉人(相當於文學碩士)。當時的無錫共有7位公認的才子,我的三舅公、五舅公便居其二。」

顧毓琇的回憶中,「她的三弟」「我的三舅公」,所指是同一人:秦寶璣。秦寶璣,字姚臣,號潛叔,工詩古文,亦治天文、地理、經緯之學,著有《竢實齋文稿》《霜傑齋詩》。可惜在40歲之時英年早逝。顧毓琇的「五舅公」是指秦寶珉,字湘臣、湘丞,號敦世,在晚清時期曾任吏部考功司郎中、浙江候補知府等職,民國期間任清史館協修,並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工作20餘年。他善詩文,亦擅書法,尤工擘窠大字,無錫名勝「黿頭渚」三字即是其手筆。顧毓琇對這位「五舅公」屢有回憶。他回憶:「1915年初夏,父親陪著我來到京城西直門外的清華。……五舅公是位歷史學家,時正在清史館工作。」1919年,秦太夫人七十壽辰,「我的五舅公、名散文家湘臣特意撰寫了壽辭,預備由書法極佳的姑父楊經笙親書壽屏。」

顧毓琇回憶中提及到的無錫七名公認的「才子」,是指時人所稱的「梁溪七子」,除了秦氏兄弟外,還有鄧濂、華世芳、裘廷梁、楊楷、楊模五人。不過,目前對於「梁溪七子」的人選,另有一個說法。六人相同,所不同的正是秦寶璣,換成了秦堅。秦堅是秦寶璣、寶珉的同族兄弟,字叔固,號畏磷,16歲時即以詩賦受到推崇。與寶璣一樣,在35歲之時就早早離世。

秦氏的另外幾位兄弟,除寶玥早亡外,寶瑚、寶瓚(岐臣)也都有文名。據顧毓琇回憶:「我父親小時身體很弱,所以讀書讀得比較晚。七歲入學,發蒙的是他四母舅秦岐臣先生。」

秦氏嫁入顧家以後,共生了三個兒子:長子賡良(康伯)、次子賡辰、三子賡明(晦農)。顧賡良棄儒從賈,經營實業,積得巨貲,在歡喜巷再建「闢疆園」;賡辰早亡;賡明即是顧毓琇的父親,小時出嗣早亡無後的三叔。秦氏還生育兩個女兒,長女年輕夭亡,次女嫁與同邑楊經笙。楊經笙在1916年時曾任吉林中國銀行經理一職。

對於祖母,顧毓琇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回憶:「祖母對我尤為關心,我也特別愛她,祖孫之間培養出一份特別深厚的感情。」由於受到家學的薰陶,這位秦太夫人擅長吟詩作詞。顧毓琇回憶:「不記得什麼時候起,每當夏夜乘涼時候,她每每背著唐詩教我。至今祖母吟『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悠揚的聲調,還好像就在耳邊。」在她生病前夕,還為孫子背誦了詩詞。多年以後,「在靜寂的黃昏,悽涼的月夜,我默默地追憶,只能記起開首的兩句:『欲言不言上高閣,我有心愁一萬斛』,和感傷我二伯父童年夭折的兩句:『月落烏啼霜滿飛,夢魂不許相周旋!』」在祖母去世以後,顧毓琇無意中發現祖母生前所作的幾首遺詩,鄭重地抄錄於他的回憶錄中。

在此,有必要補敘一位對顧氏家族提供過幫助的人物。他就是楊味雲,顧賡明的姑父,也就是顧毓琇的姑爺爺。

楊味雲,出身無錫望族,1868年生,1901年進入仕途,在清政府農工商部任職,1905年以參贊身份隨五大臣出洋。民國成立後,長期在北洋政府財政部、鹽務局擔任要職。1923年起退出政壇,專心經營華新紗廠,組成雄居北方的華新紡織資本集團。有《雲在山房類稿》、《雲薖漫錄》等遺作傳世。民國初建,顧賡明到天津當了官硝局總稽查的差使,後來又去山東謀職,都是由於楊味雲的關係。顧毓琇回憶:「味雲姑丈宦遊燕魯多年,所以他到北方謀事,多靠姑丈的提拔。」

 

母親

顧毓琇的母親王誦芬(名鏡蘇),也出自無錫名門,相傳為王羲之66代後裔。王誦芬之父王忠蔭,也就是顧毓琇的外祖父,字藎承、藎臣,曾在直隸(河北)多個地方擔任知縣、知州之職。「初官京曹,旋改外,歷宰燕翼諸縣,清正廉潔,稱一代循吏。」對於外祖父,顧毓琇有這樣的回憶,當改朝換代以後,「我的外祖父母返回無錫,開始度過他們平靜的隱退生活。外祖父本人是位傑出的書法家,以蘇(東坡)體風格見長。」

王忠蔭在兄弟七人中排行最末。其父王恩綬(即顧毓琇的外曾祖),字佩綸,一字樂山,少時得林則徐賞識。道光末中舉,後充宗學教習,升候選知縣,被派到湖北任職。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王恩綬到達武昌。時武昌已被太平軍包圍,城門緊閉,無法入城。清軍胡林翼正督師駐紮在沌口(今湖北漢陽東南),就留他在營中。但王恩綬不懼危險,堅持用繩子縋吊入城。第二天,果然城破。王恩綬在與太平軍的巷戰中殉職,長子王燮和兩個僕人同時遇難。後來清廷賜封雲騎尉世職,予諡「武愍」,在惠山建王武愍公祠。顧毓琦、毓琇兄弟對此也有記述:「洪楊事起,武昌被圍。武愍公以知縣分發湖北,初無守土之責,獨毅然奉文詣旨,至則縋以入,城破巷戰死,一子二僕俱殉。忠孝義烈,萃於一門,為古今死事者之所僅見。」

顧毓琇記述:「母親有三個哥哥、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查王氏家譜,王誦芬的四位兄弟分別名叫鏡仁(出嗣)、鏡衡、鏡明、鏡銓。王鏡明,字心如,少年時代「好讀書,涉獵淵博,急公好義,鄉裡稱賢」。成年後先後在山東、直隸等地任知縣、知府。民國建立後,王心如開始經商,間或為官,曾擔任過無錫釐卡局長。晚年賦閒家中,1953年病逝北京。王鏡銓,字君宜,早年從軍,在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第二期東文班畢業,又東渡日本進陸軍振武學校進修。回國後長期在北洋軍隊任職,曾任陸軍部審查處科員、江南第二路軍司令部諮議,後解甲歸田,在上海機器製造局任會計處處長。對三舅、四舅,顧毓琇曾有這樣的回憶:「我的三舅可算是山東省一名頗有才幹的地方官員,曾在北京呆過幾年,稍後在家鄉太湖邊享受著舒適安逸的退休生活。他的夫人與外祖母一樣,是無錫侯家的名門閨秀。母親最小的弟弟在出過很多名將的保定軍校學習,畢業後任過多個職務,可沒一次真正穿上他那套顯眼的軍服。」「1915年初夏,父親陪著我來到京城西直門外的清華。三舅和四舅均在北京定居。」

王誦芬的妹妹,譜名鏡蕪,成年後嫁入無錫望族薛氏。據顧毓琇敘述:「母親的小妹在華北女子學校接受了現代教育,嫁給了一位無錫望族出身的西醫。有趣的是,這位西醫的父親卻是慈禧太后的御醫,而老御醫的弟弟則是著名外交家薛福成,此君曾出使過世界各地,擔負過種種外交使命,最終給他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大批各國紀實作為財富。」這位御醫名叫薛福辰,熟習經書,並擅長岐黃之術。據沈克明《無錫近代名醫傳稿》載:「光緒辛巳(1881)至天津,會慈禧太后疾,李鴻章、曾國荃交章薦福辰,請脈處方……。時因福辰兼通醫理,精研方書,在診治慈禧之疾中,處方立論,引經據典,洞燭病理,大為先在會診之曲陽知縣汪守正及常州孟河名醫馬文植培之等驚服,故名公巨卿求之者,應接不暇。」

王鏡明(心如)生有三子四女,長子就是著名的王崑崙。王崑崙,譜名汝璵,字魯瞻,後改崑崙,以字行世。王崑崙1902年出生於直隸省的寶坻縣,其時其父正在寶坻縣任職。王崑崙資質聰慧,在15歲之時就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五四運動期間,他是學生領袖之一。據顧毓琇回憶:「5月4日那天,我正在北京城內拜訪三舅王心如。表兄崑崙與我同齡,時為北大學生並參加了遊行示威,不幸被捕。」1922年,王崑崙參加國民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秘書長。不久,參加民主運動,並於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國民政府立法委員、國民黨候補中央執行委員。1945年5月在國民黨第六次代表大會上痛斥國民黨的統治,被毛澤東稱為「有膽有識之士」。新中國成立後,王崑崙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

王崑崙之姐王蘭,也就是顧毓琇的表姐,也有值得一書的歷史。王蘭,譜名汝蘭,是北京大學辦學史上首批女學生之一。1919年9月,王崑崙向北大校長蔡元培要求準許他的姐姐、北京女子師範學生王蘭入北大讀書。蔡元培欣然應允。1920年2月,王蘭和其他兩位女生首批入北大文科,但因未獲教育部許可,加上考期已過,她們只能旁聽。直到1920年暑假招生,才正式招考錄取九名本科女生。北大招收女生,開我國大學男女學生同校之先河,為我國教育史上的創舉。

王誦芬嫁入顧家,是在1899年,時年17歲,比丈夫小一歲。成婚之後,夫妻兩人琴瑟和鳴,相親相愛,共生育了七子一女(其中一子早殤)。1916年,當丈夫顧賡明去世之時,王誦芬只有33歲,最大的孩子15歲,最小的尚在腹中。顧毓琦、毓琇兄弟回憶:「吾家非素豐,先君生前即時以子女之教育費為慮,先君之喪,生計益窘,或勸吾母遣諸孤輟學,改入商肆,逐市廛之利,吾母毅然曰:『此乃父之志也,吾必有成之。』及諸兄弟學費浩繁,則多方籌劃,不令或缺,每致心力交瘁,時或典質衣飾,以彌不足,而終不令毓琦兄弟知也。」正是因為王誦芬在逆境中艱辛持家,努力培育自己的子女讀書,才會開創一門五博士光耀門庭的局面。而且,母親的深明大義,深深影響了顧毓琇和他的兄弟。「八一三變起,毓琦籌資建立之同德醫學院江灣新校舍全部被毀,吾母以救護工作不可一日或緩,立囑毓琦在租界內繼續維持擴大救護。」「是時諸同志鹹勸毓瑔從政或辦黨務,而吾母以為實學不充,無裨黨國,力促毓瑔赴美入工廠作實地之研究,以為異日服務之基礎。一二八以後,吾母即囑毓珍注意防毒面具之製造,經數年努力自製活性炭幸已成功。七七以來,又囑毓瑔、毓珍對液體燃料,特加注意研究、毓珍對酒精製造略有發明,且得政府專利,實賴吾母庭訓督策之功也。」

 

妻子

前文已敘,王恩綬在武昌戰死後,清廷賜封雲騎尉世職。承襲這一職位的是其三子王庭楨(子泉、幹臣),並授湖北施南府(府治在恩施)知府,調補武昌知府。在任期間,王庭楨編修有《江夏縣誌》、《施南府志續編》等。王庭楨生有二子:鏡蓉(芙伯)、鏡寰(次清),王鏡寰一生布衣蔬食,淡泊名利,以詩文自娛,著有《梅墅集》。王鏡蓉之女王敏,嫁與顧毓琇之兄毓琦,而王鏡寰之女婉靖又是顧毓琇之妻。這樣一來,王誦芬與王敏、婉靖之間既然是婆媳關係,又是堂姑侄關係;顧毓琦與毓琇之間,既是兄弟關係,又是堂連襟關係。親上加親,家族之間的關係更加穩固。

顧、王兩個望族之間的聯姻,除了經濟、社會「門對戶當」之外,文化方面的共同愛好也是重要的促進因素。據顧毓琇回憶:「秦氏的岐臣兄弟,同王氏的鑑如、芙伯、次清昆季,有詩文唱和的親密,更足以促成這重要姻緣的締定。芙伯、次清都是子泉公子,後來都是我父親的親家。」

王婉靖1924年畢業於上海教會女校啟明學堂,除學習一般功課外,還專修繪畫。1929年4月1日,王婉靖與顧毓琇在無錫結婚。當時顧毓琇剛由美國回國,任浙江大學教授、電機科主任。此後,王婉靖跟隨丈夫輾轉於杭州、南京、北平等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日戰爭開始。當時顧毓琇正在內地參加籌備長沙臨時大學(後為西南聯大),準備擔任工學院院長。而王婉靖帶婆婆和兒女,避難於上海。1938年顧毓琇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先到了重慶。王婉靖帶著兒女經香港到重慶,一家人才得以團聚。此後,顧毓琇又擔任了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一家人輾轉於北碚、青木關等地。

抗日戰爭時期的大後方,物資緊缺,物價飛漲。王婉靖精打細算,勤儉持家。她種菜、種花、種玉米、養雞、養鴨、養羊,還在老鄉幫助下養豬。她心靈手巧,縫補繡花,織毛衣,做布鞋……鄉村小道下雨天泥濘難行,沒有雨鞋,她在布鞋底打上釘子,鞋面塗上桐油,名為「釘鞋」,防水防滑,給孩子們穿著上學。她對孩子都不嬌生慣養,大兒、二兒先後考入中央大學附屬中學。

1949年,顧毓琇、王婉靖夫妻帶著四個不懂事的孩子去往臺灣,而三個稍長的孩子則留在了大陸。從此,兩代人分離長達24年之久,形成「一個家庭,兩個世界」。

顧毓琇在臺灣辭職後,與王婉靖帶著孩子到了香港,以後橫渡太平洋到了美國。顧毓琇回母校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客座教授,後到賓夕法尼亞大學任終身教授。王婉靖自學國畫,還在紐約舉辦了個人畫展。顧毓繡對此記述說:「有朋友以為我們在海外漂泊多年,定有思鄉之苦,而堪以緩解者,或以繪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最為有效並最為有益。」到了1994年,又在費城舉辦了國畫展。許多報刊在報導中稱王婉靖是「典型的溫良恭儉讓的東方女性」,是「最漂亮的老祖母」,那時她已93歲。

從王婉靖於1929年和顧毓琇結婚,到2002年顧毓琇百歲時逝世,夫妻相依相伴了73年,同甘共苦,伉儷情深。顧毓琇對孩子們說:「沒有你們的母親,我不可能做成這許多事情!」2006年2月23日,王婉靖在度過了105歲的生日後,無疾而終。她的兒孫將二位老人的骨灰接回了祖國。

 

說明:文中所引顧毓琇的回憶,均見於《百齡自述》(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或《一個家庭、兩個世界》(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

相關焦點

  • 中國版的達文西——多才多藝的顧毓琇先生(圖)
    他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的後代,祖母是北宋文學家秦觀的後人,父親思想開明,精通算術、地理和物理,母親則是大名鼎鼎的「書聖」王羲之的後裔。這樣的基因,這樣的家庭,大概就是為了餓死家教老師。算術嘛,有父親教,唐詩嘛,有祖母教,禮儀嘛,還有知書達理的母親教!6歲時,他就以第一名的好成績,考進了我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俟實學堂」。
  • 祖父顧毓琇
    我祖父的祖母是北宋詞宗秦觀(即秦少遊)的第42代女孫,她會作詩,在祖父年少時就時常讀詩給他聽。
  • 交大人物:顧毓琇先生三代四人的交大情懷
    介紹顧毓琇不容易,不是材料少的問題,是材料太多如何儘量壓縮的問題。顧毓琇,字一樵(1902-2002),江蘇無錫人。集科學家、教育家、詩人、戲劇家、音樂家和佛學家於一身,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文理大師。他赴美留學,僅用時三年半時間,就獲得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學士、碩士、博士三個學位,創造了麻省理工學院當時的記錄。
  • 5口之家遭滅門 母親祖母赤身裸體
    仙扶西黎文地市警察總監馬卡裡拉(Fitz Macariola)表示,周一早上9點45分,一名保安人員在回家後發現,他的母親、妻子和三個孩子都死了。他們顯然是被刺死的。祖母和母親都是赤身裸體。孩子年齡分別為11歲、7歲和1歲。警方正在調查此事。馬卡裡拉指出,沒有強制進入公寓的跡象。這戶家庭從事賣水生意。這位父親說,周一他是上完夜班後才回家。他說,敲門時都沒有人來開門,就察覺到出問題了。
  • 清華大師顧毓琇:文、理皆天才,被譽為最完美的人,可惜被淡忘!
    如果說清華園百年來培養過什麼天才的話,顧毓琇無疑是第一名。無人能出其右。這是一個被絕大多數人忽略和忘記的天才。我至今不清楚他為何在大陸默默無聞。他並不是一個早逝的天才,離我們久遠了,所以被大家淡忘了。他活了100歲,直到2002年才在美國去世。他離開我們時間並未久遠。
  • 顧毓琇在抗日戰爭(上)
    南京大學生遊行,衝擊外交部,部長王正廷辭職,當時中央大學教授出版《時代公論》雜誌,顧毓琇滿懷激情發表《我國需要的生產方法》,呼籲:在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必須實行「科學救國」。他強調,「使工程學術同國家問題相關聯」,「利用工程的知識和方法來幫助國家解決國防和民生問題」,因為,「我們要抵制外侮,我們要槍炮、要彈藥、要飛機、要運輸的便利,要糧食的供給——這些都是有賴於工程師的」。
  • 江澤民的老師──顧毓琇
    他是享有國際聲譽的機電工程專家、自動控制學家和教育家。同時又是文學家、戲劇家、詩人和音樂家,還獲科學博士和法學博士學位。他家學淵源,乃世代書香。一九一五年,極富遠見卓識的顧晦農把十三歲的兒子顧毓琇送到大名鼎鼎的清華學校。顧毓琇在水木清華,青燈黃卷、面壁了八個春秋後,踏上了赴美留學的徵程。他被分配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電機工程。一九二六年獲電機碩士學位。一九二八年獲科學博士學位。
  • 【核心】顧毓琇:神一樣的科學家!
    顧毓琇與清華同窗聞一多(左一)和潘光旦(右一)顧毓琇還是清華大學工學院的創始人之一,並擔任過清華工學院院長,與同時期的另外三位院長馮友蘭、葉企孫和陳岱孫也交往頻繁,同為名垂青史的清華「四大院長」,他曾營救過被捕的馮友蘭和葉企孫。
  • 紀念顧毓琇先生巡展首站在清華大學電機系開幕
    紀念顧毓琇先生巡展首站在清華大學電機系開幕清華新聞網9月18日電 9月14日上午,「清風、明月、勁松——紀念顧毓琇先生展覽」系列巡展首站開幕式在電機系西主樓一樓大廳舉行。範寶龍致辭範寶龍在致辭中表示,顧毓琇先生是清華大學電機系首任系主任,為早期電機工程學系的成立、師資引進、人才培養等作出突出貢獻。
  • 想念祖母
    有那麼一段時間,一個人的時候,我總覺得,在這世上,只剩下父母和妹妹,三個和我最親的人一起相依為命。每當想到這樣的情形,心裡就有一種痛徹心扉的悲涼。多年後,想起那時的情景,想起姑媽的那些話,我仍然會熱淚長流。我三歲那年,大概是初夏時節,父親和祖父下地勞作,母親準備把早飯給他們送到田間地頭。
  • 新思潮中的祖父與祖母——巴金大哥與大嫂的往事
    長期致力於家族史的發掘和整理,足跡遍布中國、美國、日本等地。本文所寫的祖父即為巴金大哥李堯枚,祖母即為巴金大嫂張和卿。□李斧 文/圖  我的祖母是雲南昆明人,閨名張蘭生(婚後改為李張和卿),小名玉,有一兄一姊,生於光緒年間,歷經宣統、民國和新中國。
  • 《知否》原著:華蘭在夫家受盡委屈,幸得祖母指導,方才收穫幸福
    如果在這時候自己發作,和丈夫賭氣,和婆家置氣,雖能解了一時之氣,但之後自己也會像祖母當初一樣,撈不到任何好處。畢竟,即使婆家會為了穩住自己,給自己一個公道。可丈夫,會對自己生出不滿,夫妻間會有嫌隙。婆家也會對自己印象不好,自己以後的日子就難了。
  • 傑克遜前妻不確定是否拿回撫養權 孩子祖母照看
    麥可-傑克遜的前妻黛比-羅薇是已故流行天王兩個孩子Prince Michael(12歲)、Paris(11歲)的親生母親。但她的前任律師接受 Usmagazine網站採訪時透露,他不知道黛比-羅薇會否接下對兩個孩子的撫養權。「不管她怎麼選擇,我都會百分百支持她。」這名叫Iris Finsilver的律師說。
  • 祖母綠和祖母到底有什麼關係
    所以說,祖母綠只是聽起來年紀大了些,跟祖母並沒有任何關係。  趙心綺每年限量創作的CINDY CHAO The Art Jewel Black Label Masterpiece大師系列  雖然和祖母並無關係,但是祖母綠是一款相當古老的寶石品種之一,從古埃及時期就作為首飾被佩戴
  • 哥哥是父親,母親是祖母,泰國女星的生活是奇怪的,並且被揭示
    讓人更意想不到的是Pat曾在節目和自曝中提到過自己的生活經歷:被稱為哥哥的人實際上是Pat的生父,撫養他的母親實際上是他的祖母。聽到這個消息後,人們都很混亂,太棒了,那是無語。這樣的情節可能不是由連劇組製作的,這種混亂的關係也在Pat的解釋下被釋放了。
  • 悲報頻傳 樸智星母親祖母同天去世 曼聯官方發韓文訃告送安慰
    韓國傳奇球星樸智星的母親和祖母在同一天離世,韓國媒體和球迷紛紛送去安慰。曼聯名宿樸智星現任韓國足協青訓戰略本部長,他也是即將到來的平昌冬奧會的宣傳大使。12日,韓國足協稱:「樸智星的母親張明子(音)女士於去年年末訪問英國時遭遇車禍,搶救多日後由於傷勢過重最終去世。葬禮相關事項尚未確定。」
  • 禱告時光 | 要為你的母親和妻子禱告
    神的話:我兒....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或作「指教」)。(箴言 1:8 ) 。領受:我們生活行事,全有賴敬虔的父母,尤其是敬虔之母親的影響!昔日許多偉人能夠成為偉人,全賴他們自幼在母親膝下受到諄諄訓誨。
  • 從祖母到兒媳,每個人都是傳奇
    有時,人們也會感到奇怪,在原始社會,我們的國家甚至還是母系氏族的社會,因為人類的傳宗接代需要依賴於母親。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這項基本的原則卻漸漸被人忘記,父系氏族社會開始興起,女性的地位也由此越來越低,男性逐漸佔據主導。而當這種觀念成為一種慣性思維之後,女性的地位也就此一成不變。
  • 母親超模、父親智商160,祖父祖母都是名人,他剛出生就身家千億
    眾所周知,何鴻燊是何家富四代,擁有猶太、荷蘭、英國和中國血統。何鴻燊一生中有四個妻子、無數個女朋友和17個孩子。大房黎婉華有2男2女?二房的藍瓊纓有1男4女,三房陳婉珍有1男2女,四房梁安琪有3男2女。孫輩中,前10個都是孫女。何猷君和奚夢瑤生的兒子,已經成為賭王的長孫,算下來何鴻燊的後代有38個人了。
  • 為懷孕的妻子把母親送到養老院,妻子扔我母親的衣服掉出一件東西...
    我父親在我五歲多的時候去世了,我母親獨自撫養我長大。在20世紀70年代,我是第一個在同齡人中穿毛衣的人。是我母親把她心愛的嫁妝毛衣拆掉,在煤油燈下織成了一件漂亮而溫暖的毛衣。我母親利用她的業餘時間把一條舊褲子改成書包。繡有星星、向日葵等,改成了一個漂亮而實用的書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