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信息
3月6日0時至24時,北京新增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例來自義大利的境外輸入病例;1例是我市本地確診病例。新增報告疑似病例13例、密切接觸者99人。
今天距離高考
還有整整三個月時間
生於「非典」,考於「新冠」
」延期開學「遇見」新高考「
這屆高三太」南「了!
想到這前所未有的挑戰
難怪一位高三班主任都數次落淚
此前,有媒體在新浪微博做了個「你希望今年高考推遲嗎」的小調查,30.9萬人參與投票。四個選項分為:不希望、看疫情、等官宣、評論見。
結果,」不希望「得票9.6萬,佔比31.07%;如果將「看疫情+等官宣」的選項算作「被動派」,合計票數20萬,佔比64.72%。
受疫情影響,多項考試已確定推遲。但關於高考是否推遲,至今尚無定論。正如評論區網友的留言,對考生而言,這道題沒有「希望」這個選項。
」被動應對挑戰「的選項,註定不會是這代青年應對挑戰的最佳選項。如何主動應對疫情給考生帶來的挑戰,」非典「時期的高考故事,或許能帶來一些啟發。
非·典·那·年
高考是怎麼考的?
在2003年以前,每年的高考時間都是7月份進行。為了緩解高溫天氣和自然災害,對高考帶來的不利影響。2001年,教育部就決定將2003年的高考提前到6月份進行。原本的計劃安排,非常周密,然而一場意外卻發生了。
2002年11月的時候非典在廣東首發,隨後向周圍蔓延。為了阻斷疫情的傳播,當時也採取了很多舉措。比如很多地方都延遲了開學時間,即使高三也是一樣。當時的網絡遠沒有現在發達,所以延期開學,對高考生的複習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學生都只能在家裡複習,然而這樣的複習效果並不好。因此,就有不少考生家長建議將當年的高考延期。
"非典"期間,學生在學校複習。
5月22日,北京市停課近一個月的高三學生複課。為此,市教委安排人員對每個學生返校時提交的10至14天體溫登記表進行檢查,給返校的學生測量體溫,進行健康登記。原來50多人的大班拆成20多人的小班上課;課間休息也由原來的10分鐘延長到20分鐘……
」非典「期間,防疫人員在學校指導設計防控預案。
對6月7日、8日兩天的高考更是進行臨戰準備。北京全市高考考點將由原計劃的90個增至210多個,考場也由原來的3200個增加到4800個。每個考點設置3個以上的備用考場,用於考試中發現有發熱咳嗽症狀,並經檢查被排除為非典或疑似人員的考生使用。每個考場設20個考生座位,單人單排,按4列5行排列,相互間距離大於80釐米。考生和監考老師的距離增加為3米。每個考點安排多名醫務人員、警衛及其他工作人員……對目前全市40多個仍被隔離的考生,各區縣相應設置1至2個隔離考點,同時配備具有防疫設施的專車接送。
非·典·那·年
四篇高考滿分作文令人淚目
」疫情會對考生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其實,變化會帶來什麼,並不取決於變化,而取決於怎麼面對變化。對今年的考生來說,理解這句話尤為重要。因為,所有人都面臨變化時,變化就成了一個常量。而每個個個體怎麼對待變化,才是直接影響結果的變量。「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北京中小學延遲開學,通知一經發布,北京五中教育集團理事長、正高級教師張斌平當即決定,為高三備考生舉行一次線上」成長啟動會「。
回顧」非典「時期,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北京五中高考成績特別優異,被打亂的學習節奏、特殊的備考方式最後都成了被打跑的攔路虎。
」非典「期間,老師在校門口測量體溫。
那年,高考作文的題目是《轉折》。結果,五中學生寫出了四篇高考滿分作文。人生如何面對轉折,張校長至今都清楚地記著那些來自青年學子的答案。
看看其中一篇,文科高三(10)班張依萌同學在文中寫道:
時光飛逝,當巴人的棧道被淹沒在長江水下,楚王漢帝化作北場的無數荒丘,我們也面臨著新的未知的轉折。我們坐在考場上奮筆疾書,三峽壩上流淌著建設者的汗水,白醫戰士正用生命譜寫頌歌……民族、個人,我們在轉折面前已做好了準備,中華巨龍的騰飛要求我們把握每一次轉折,從失敗走向勝利,從歷史走向明天,從黃土地走向世界,打破生命之河的堤壩。奔騰!!
理科高三(1)班周媛同學則在文章中寫道:
一隻從天而降的蘋果,成了牛頓的轉折;一盆溢出的洗澡水,成了阿基米德的轉折;一棵滿是鋸齒的小草,成了魯班的轉折;一張感了光的膠片,成了貝克勒爾的轉折。這些小小的轉折比起那些人生中的重大變故算得了什麼呢?但歷史多次向我們證明———小的轉折也能帶來大的機遇,只有你能意識砸在腦袋上的蘋果不是命運對你不公而是對你格外垂青!
……
這就是轉折,有大有小的轉折。小的轉折不易為人發現,大的轉折又不易為人承受。也許只有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轉折後,人才會真正長大,才會懂得生活,變得偉大!
轉折是天設的渡口,從這裡駛出的船將前往不同方向。我們不可迴避地走到渡口,但槳正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張校長說,正是那一年的特殊事件,讓孩子們對《轉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希望今年的高三學子能拿好自己手中的槳、用好自己手中的槳。」從抗擊非典疫情到抗擊新冠疫情,變化的是思路方法、技術方式,不變的是我們的青春熱情;不變的是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以及為了自己、為了家庭、為了社會所爭取的榮譽。「
非·典·那·年
北京高考狀元學會接納焦慮
作為2003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的閻天,現在已經是北京大學法學院的一名教師了。
他回想起當年「非典」疫情下迎戰高考的日子,用了2個字來形容自己的心情——焦慮!但彼時和此時的他還說:」學會接納焦慮,人生中與焦慮共存才是常態。「
同樣是高考改革,同樣是疫情蔓延,同樣是開學推遲,平靜如常的外部條件,一時間都在發生不可預知的變化。這對於一個18歲的少年來講,絕對是一個巨大考驗!這種考驗帶來的「焦慮感」是再正常不過的。但閻天想告訴備考學子的是:
「同學們需要做的是接納,而不是去戰勝它!焦慮是我們人生中必然存在的一種情緒和狀態,必須學會與它相處與和解。畢竟,人生中有很多挑戰要比疫情大得多,與焦慮共存才是常態。」
閻天回憶說:「在整個2003年的高考備考當中,每個人的心靈都非常震撼,我的那一屆同學當中,很多人受到最美逆行者醫務工作者的影響,醫學成為當年報志願的一個熱門。在那個特殊時期,老師們也都堅守著崗位,我記得特別清楚,當年還沒有複課的時候,學校通知我們回去拿卷子,老師們隔著大鐵門,帶著厚厚的口罩,把卷子一份一份地遞給同學們,在這種鼓舞之下,很多同學後來也選擇了教育行業,包括我本人後來也很有幸地成為了一名老師,我覺得確實是在共同的記憶當中,在共同的體驗當中,每個人都得到了教育,得到了升華。」
新·冠·這·年
學霸與學渣之間差的是自律
哪一粒種子不經歷破土的磨礪,哪一株棟梁成長不櫛風沐雨。
面對2020年高考的同一條衝刺線,有人在懶散,有人在焦慮,有人則與時間賽跑。
一位河南的寒門學子,因家中沒有無線網絡,跟鄰居借了網,每天5點半起床早讀,8點爬上屋頂蹭網讀書。所以說,條件怎麼樣不是關鍵,關鍵是你有沒有一顆上進求學的心。
武漢客廳方航醫院的高三女生黃玉婷,當大多數病友都已經睡下了,她還在堅持學習。她安靜地坐在小書桌旁,邊看平板電腦,邊在筆記本上書寫著英文單詞,一旁的桌面上擺滿了備戰高考的書籍資料。
她用每天堅持複習的行動,告訴別人,什麼都阻止不了我學習!畢竟努力了三年,不能因為任何原因放棄自己的人生!
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的高三女孩,自從住進隔離酒店之後,每天早上都會列出當日的計劃清單,堅持每周寫周計劃,還會做月計劃來規劃長期學習任務。房間裡的燈有時不夠亮,她就搬著凳子、拿著作業本,到更亮一點的廁所裡寫作業。
在學校的高考網上誓師大會中,她和同學們分享:「每天課程結束之後的幾個小時,實在是太重要了,人的差異在於如何利用業餘時間。你必須不斷學習充電,為自己增加人生籌碼。」
生於非典,考於肺炎,被迫停課,疫情當前,更能考驗一個人的毅力和品質。有人說,潮水褪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那些懂得努力和自律的孩子,一定會在未來的人生中脫穎而出。
新·冠·這·年
願你成為穿透風雪的一束光
「作為2020屆高三的學生,他們確實經歷不凡,但我們堅信不凡註定非凡。」衡水中學高三年級主任馬志偉感慨道。希望這個特殊時期帶給每個人的特殊經歷和特殊記憶,最終會成為每個人的一次自覺成熟與成長。
2020年,這場特殊的「戰疫」讓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每個個體的小小願望,都與宏大的時代語境息息相關。疫情或許打亂了我們的生活節奏,但也給了我們一個重新審視未來的機會。
隨著高考越來越近,很多高校的招生辦紛紛致信高三學子。其中,在清華大學寫給高三學子的信中提到了1936年4月,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在《致全體校友書》中寫道:「夫國難維已至此,然吾人決不可自壞其心理上之長城;大局雖不可知,然而吾人自己之職責,決不可放棄。」
面對如潮的焦慮和陡增的不確定性,高考只是短暫的一瞬,而生命的意義卻需要你用一生去追尋答案。
經歷了這樣一場戰「疫」,在選擇未來的方向時,身處高三的你們,定會更有敢擔使命、敢負重任的豪情與理想。正如魯迅先生所言:「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
未來數月,道路不會太平坦,每一位高三學子,都與「白衣天使」一樣奔跑、衝刺。你們的目標都很明確,但他們是為別人帶來希望,而你是要為自己創造未來。
文字:冉陽 常悅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姐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