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主要電影獎項對恐怖類型電影的忽視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在奧斯卡、金球獎等頒獎禮上,恐怖片都極少受到青睞,這讓人非常難以理解。
2018年喬丹·皮爾導演的《逃出絕命鎮》看似打破了這個局面,影片獲得了奧斯卡獎的4項提名,其中還包括了丹尼爾·卡路亞的最佳男主角提名,但影片中所涉及的「種族」元素無疑左右了這次提名。
回望漫長的恐怖片影史,獲得主要獎項青睞的恐怖片實在是屈指可數,除了《羅斯瑪麗的嬰兒》、《沉默的羔羊》、《蘭閨驚變》之外,我們幾乎難以找到其他恐怖類型電影出現在頒獎禮上。更何況上述的幾部影片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恐怖片。
有人認為以嚇人為目的恐怖片終難在獎項上有所斬獲,但下面這5部在深度和意義上都非比尋常的恐怖片又該怎麼解釋呢?
變蠅人(1986)
無論何時,當我們談到恐怖與科幻結合的電影時,《變蠅人》都會被納入話題之中。這部講述科學失誤的影片在當年實在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主人公在測試「時空傳送機器」時,不小心將自己的基因與蒼蠅結合,最終他變成了一個充滿人類情感的「科學怪物」。影片蘊含著對身份危機、人格變異、兩性衝突等哲學命題的深層思考,對後世的類型電影一直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然而最終也只得到了一個「最佳化妝獎」。
魔女嘉莉(1976)
擁有巫女血統的嘉莉在學校和日常中一直是一個默默無聞的「醜小鴨」,試圖在校園舞會上一改往常形象的她,卻遭受了其他人的歧視和凌辱,嘉莉終於忍無可忍,激發了自己體內的「魔女」潛能……
影片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一直被視為「女性恐懼」的代表作,其中細緻的心理描繪讓人不寒而慄,堪稱校園恐怖片的鼻祖,但是影片同樣未能獲得任何主流獎項。
著魔(1981)
女神伊莎貝爾·阿佳妮在《著魔》中貢獻了非常精彩的演出,這讓她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最佳女主角獎盃,但在奧斯卡和金球獎上,她甚至連提名都沒有。
《著魔》被稱為是「祖拉夫斯基最人性化的電影」,影片營造出來的極度陰鬱、恐慌的氣氛,至今仍被視為教科書式的心理恐怖片。
閃靈(1980)
1980年上映的《閃靈》,直到今天仍然被視為好萊塢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恐怖電影之一,無數電影都曾借鑑、引用片中的橋段,它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缺少的流行符號。不用我介紹劇情,喜歡看恐怖片的影迷絕對都看過這部傳世之作。
但是你猜怎麼著?這部電影在當年的主流頒獎禮上竟然沒有任何的提名,只在奇幻電影獎項「土星獎」上憑藉斯加特曼·克羅索斯(下圖右)的演出獲得了一個最佳男配角獎……
《閃靈》在奧斯卡獎顆粒無收到現在都是一個不解之謎,這樣的經典都拿不了獎,你讓其他拍恐怖片的導演、編劇、演員們情何以堪?
恐怖片作為當今不可或缺的電影類型,理應受到同等的關注和鼓勵。「奧斯卡們」,停止對恐怖片的忽視吧!
本期互動:你最喜歡哪部恐怖片?歡迎在評論中提出交流
最新影視資訊,最有態度影評,盡在「反調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