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2021-02-13 枯齋漫讀

 

幾天前的晚自修,給學生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語,特別講到這句話的出處,且投影示之。這句話出自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條: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魏晉人之清談,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謂楊、墨之言,至於使天下無父無君,而入於禽獸者也。

 

昔者嵇紹之父康被殺於晉文王,至武帝革命之時,而山濤薦之入仕,紹時屏居私門,欲辭不就。濤謂之曰:「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於人乎。」一時傳誦,以為名言,而不知其敗義傷教,至於率天下而無父者也。夫紹之於晉,非其君也,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當其未死,三十餘年之間,為無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蕩陰之死,何足以贖其罪乎!且其人仕之初,豈知必有乘輿敗績之事,而可樹其忠名以蓋於晚上,自正始以來,而大義之不明遍於天下。如山濤者,既為邪說之魁,遂使嵇紹之賢且犯天下之不韙而不顧,夫邪正之說不容兩立,使謂紹為忠,則必謂王裒為不忠而後可也,何怪其相率臣於劉聰、石勒,觀其故主青衣行酒,而不以動其心者乎?

 

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我說,顧炎武,顧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他這段話有幾點特別值得注意:

 

首先,他認為「亡國」與「亡天下」有別。怎麼區別呢?他老先生說得明白:「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就是說,一個政權,改朝換代,這政權是唐朝李氏的,還是宋朝趙氏的,還是明朝朱氏的,甚或是蒙古人、滿清人的,並不重要,那只是政權把持者的變化。我們說李煜是「亡國之君」,那是說李煜丟了祖宗打下的南唐政權。「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朱顏改」說的其實就是他家政權,從此成了趙宋家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愁,也只是他成了階下囚、成了違命侯的愁,是國主不復是國主的愁,而不是百姓流離失所的愁。這就是亡國,但不是亡天下。

 

什麼是亡天下?就是打著仁義的旗號,滿口的真理,滿口的道德,滿口的正能量,結果是率獸食人,黎民黔首隻能食狗彘之食,也就是社會貧富嚴重不均,貧富差距猶如天壤,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民不聊生,輾轉死於溝壑,這就要亡天下。說得簡單些,就是一個政權,如果不能使自己治下的百姓溫飽無憂,不能使他有皈依感、安全感、幸福感,那就是亡天下。

 

其次,知道了亡國與亡天下的區別,那麼,保國與保天下,哪個更重要?按顧亭林先生觀點,當然是保天下更重要。「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也就是先解決好民生問題,先得民心,然後得政權。孟子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這個意思。

 

這段話值得注意的第三個地方,是顧炎武說:「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即是說,維護政權,鞏固政權,是君主大臣、是肉食者統治者的事;而使百姓安居樂業,白髮垂髫怡然自樂,那是每一個小老百姓都有責任的。這後半句,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每一個國民、公民,都有責任推動國家進步,推動社會進步,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方面的進步。

 

顧炎武的這個意思,後來被梁啓超表述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為梁啓超在近現代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也因近代中國在世界版圖中落後沉淪的命運,這「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成了最能激勵國人、最能表達民族情懷的警語之一。

 

這裡,我還要告訴同學們的是,有一位飽學之士,張中行老先生,他主張「民活主義」,主張「天下興亡,匹夫無責」。就是說,對於卑微的老百姓而言,不管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不管統治者為誰,能生存下去,能活著,有時就是他最大的願望;至於天下是誰的天下,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他走了,你來了,小老百姓是沒有責任的,要追究責任,也是上層肉食者的事情。這譬如,日本侵略中國,佔領了東北、華北,佔領了上海南京,國民政府與國民軍隊一路撤退,可老百姓往哪撤?他還得生活在那片土地上。雖在異族統治下苟活,不再反抗,他也有他生存、生活的權利。亡國奴,不是他自己要當的,是政府無能,才使自己的國民成為亡國奴。張中行先生明顯是傳承了顧炎武的觀點,只是他把顧炎武的「國」,改成了當代人們習用的「天下」。張中行先生,是我極為推崇的學者、作家。我對此深以為然。

 

顧炎武為了談保國保天下,舉了嵇紹的例子。嵇紹是嵇康之子,嵇紹仕晉,並為晉惠帝司馬衷而死,史稱忠臣,名列《晉書》「忠義」傳中。但顧炎武不同意這個看法,這是我們要關注的第四個小問題。

 

我們學習《世說新語》,知道山濤推薦嵇康為官,嵇康不幹,不但不幹,還寫了一封《與山巨源絕交書》,以示自己絕無仕宦之意。後來嵇康為司馬昭所殺,廣陵散從此絕矣,當時,嵇紹「十歲而孤」。嵇康臨死,把嵇紹託付給山濤,還說,有你濤大爺,你就不是孤兒了——山濤年長嵇康十八歲。

 

嵇紹長大後,因為嵇康得罪,端居在家侍母至孝,是山濤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說嵇紹有賢能,「父子罪不相及」,應加錄用。司馬炎就發詔徵之,起家為秘書丞。「八王之亂」時,嵇紹以晉惠帝司馬衷蒙塵,承詔馳詣行在所,正值王師敗績於蕩陰,百官及侍衛莫不散潰,都逃跑了,只有嵇紹以身捍衛,兵交御輦,飛箭雨集,嵇紹遇難,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嵇紹因此成為忠臣。但顧炎武不認可這個。

 

他的觀點是,嵇康嵇紹是曹魏政權下百姓,那司馬氏政權,並非你天然的君王,你嵇紹仕晉,就是「忘其父而事其非君,當其未死,三十餘年之間,為無父之人亦已久矣,而蕩陰之死,何足以贖其罪乎!」這是說,嵇紹雖然最後以一死博了個「忠臣」美稱,但其實三十年裡,忘記了父親是怎麼死的了,實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不孝之子。

 

「使謂紹為忠,則必謂王裒為不忠而後可也。」顧炎武這句話裡的王裒,是王儀之子。王儀高風亮節,亦為司馬昭所殺,那王裒絕不仕晉,無論你司馬政權怎麼徵召,我就是不出仕。王裒也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孝子之一。嵇康之死,與王儀之死相同,皆是無罪而被司馬昭誅殺,但他們的兒子,政治選擇不同,一合作,一不合作。那麼,是要忠,還是要孝,就要看你秉持什麼樣的家國觀念了。

 

毫無疑問,顧炎武認為,他們都不該仕晉,因為司馬氏雖有了「國」,但其實是失了民心,亡了「天下」的。

 

思想家王夫之也認為嵇紹不可以仕晉。因為司馬昭殺了嵇康,司馬炎篡位稱帝,嵇紹仕晉,就是「不孝之罪通於天矣……紹蓋前人之美,而以父母之身,糜爛而殉怨不共天之亂賊,愚哉其不仁也!湯陰之血,何不灑於魏社為屋之日,何不灑於叔夜赴市之琴,而灑於司馬氏之衣也?」

 

再往前看,來到宋代,我們看司馬光是什麼觀點:「嵇康、王儀,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仕晉室可也。嵇紹苟無蕩陰之忠,殆不免於君子之譏乎!」

 

朱熹老夫子呢?他說:「嵇康魏臣,而晉殺之,紹不當仕晉明矣。蕩陰之忠固可取,亦不相贖。事讎之過,自不相掩。」

 

《晉書》是唐朝房玄齡等撰,把嵇紹列入「忠義」一章(《晉書》列傳第五十九),《晉書》認為,像嵇紹他們是「君子殺身以成仁,不求生以害仁」,是「能守鐵石之深衷,厲松筠之雅操,見貞心於歲暮,標勁節於嚴風,赴鼎鑊其如歸,履危亡而不顧,書名竹帛,畫象丹青,前史以為美談,後來仰其徽烈者也」,是「蹈節輕生……足以激清風於萬古,厲薄俗於當年」,是亂世之忠臣。這是讚揚嵇紹之忠烈,最具典型性的言論。

 

總結一下這個第四點,顧炎武是說,如果一個政權不能保天下,作為民眾,你為什麼要為之保國保政權呢?用王夫之的話說,嵇紹要是做忠臣,該為曹魏政權覆滅死,該為父親無辜就戮死,而不是為司馬衷而死。

 

顧炎武不但指責嵇紹仕晉,而且把舉薦嵇紹仕晉的山濤山巨源,看作敗義傷教的罪魁禍首。

 

給大家展示並詮釋顧炎武這段話,不是要大家一定要認可顧炎武的觀點,而是說,我們對待一種價值觀,一定要對它有所了解,不能人云亦云,稀裡糊塗。正如我們前幾天所說「家國情懷」一語,我們要思考,到底什麼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與愛國情懷有沒有區別?在「家國情懷」這個短語裡,是先有「家」的情懷,還是先有「國」的情懷?在家與國利益衝突時,是家大,還是國大?國為家服務,還是家為國服務?我想,司馬光、朱熹、王夫之、顧炎武,他們的上述言論,標明「孝」比「忠」重要,換言之,「家」比「國」重要。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同樣可以思考,蘇武和李陵的「家國情懷」。我們學習《蘇武傳》,蘇武兄弟死事,母親亡故,妻子改嫁,蘇武無任何悲傷表現;而漢武帝死,蘇武「南向號哭,歐血,旦夕臨數月」,這就是蘇武的家國意識。而李陵居匈奴,不再歸漢,原因之一是,李陵一家被族滅,「母弟妻子皆伏誅」,「收族陵家,為世大戮,陵尚復何顧乎?……歌曰:『徑萬裡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這是李陵的家國觀。

 

非常之時,是做蘇武,還是李陵,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甚至也都有不得不爾的苦衷,後世之人焉可一味高唱讚歌,或者痛罵為高?

 

盡信書,不如無書,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便是顧炎武此段,我覺得亦有可商討處,比如,他說「魏晉之清談,何以亡天下?」這就是認為魏晉清談,導致天下亡。可是我們學習《世說新語》,知道「言語」第七十的故事是: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費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

 

謝安答王羲之語,恐怕不是顧炎武強行以魏晉清談比附楊墨之言,致使無父無君入於禽獸所能巧辯。

 

晚自修回來,即有同學垂詢諷刺文學是「正能量」還是「負能量」的問題,某答曰:《儒林外史》《圍城》皆諷刺文學,君以為「正能量」「負能量」也?為什麼啥事都要問是不是正能量呢?如果非要問是不是正能量,那就看它是不是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是不是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加快了文明的進程。該同學復言,本晚自修,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往不同的想法或是史料云云。

 

廣泛地閱讀,深入地思考,始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所望於門下諸生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謝謝各方。】

相關焦點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書法,古代和現代表達出的含義
    古代的這句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意思比較簡單,一個國家的興盛或者滅亡每一個平民老百姓都是有責任的。古代都是講究為國家效力為榮,和現代有所不同。
  • 八年級上冊政治10.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案
    教師總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發展是每個人的事,我們中學生也應關注國家發展,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十課第2課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二、新課講授活動一:感受勞動成果(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 1.這些圖片展示了我國哪些成就?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是顧炎武說的!
    你可能脫口而出:顧炎武!因為我們學過的教科書上就是這麼教的。首先我告訴你,你的答案錯了。接著我也為教科書辯白幾句,中學教科書具體怎麼寫的我忘了,但是很可能原話類似於「顧炎武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而不是「顧炎武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
  • 不能再誤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了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誰說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長期以來都認為出自顧炎武的《日知錄》。
  •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讓敢於擔當成為一種習慣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便每一個普通人也需要承擔對文明共同體的責任。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方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很多人津津樂道陽明臨終時候說的「吾心光明,亦復何言」,並歆羨其灑脫和超越的人生境界。
  • 讀《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後有感。
    讀《天下興亡,我的責任》後有感愛國,做為少年的我該做些什麼呢?我一直認為愛國就是為國家幹大事,總覺得離我是很遙遠的事。但今天我的想法改變了,是因為高校長的演講,在他眼裡,愛國是從小事做起,認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人人都能主動負責,把這些事都攬到自己身上,而不是推出去,天下哪有不團結不繁盛的國家?
  •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2020-09-12 16:57    我查了一下百度,匹夫是什麼意思,匹夫是指平民百姓中的男子
  • 顧炎武名言名句,不只是那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 臺灣忠信學校校長高震東震動國人的演講《天下興亡,我的責任》
    學生沒有寒署假作業,沒有一個考不上大學的。這就是臺灣享譽30年以道德教育為本的忠信高級工商學校。在臺灣各大報紙招聘廣告上,經常出現「只招忠信畢業生」字樣。以下是校長高震東在中國國內的講演: 天下興亡 我的責任高震東 同學們,你們說「天下興亡」的下一句是什麼?(臺下聲音:「匹夫有責」)──不,是「我的責任」。如果今年高考每個人都額外加10分,那不等於沒加嗎?
  • 天下興亡多少事,人間離別多少愁?
    有些事不管你多麼想要記住,最後還是會變模糊天下興亡多少事,人間離別多少愁,都一一淹沒在時間的長河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