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語稱為「莫恩納莎」的羊皮鼓舞,是羌族最原始的舞蹈,主要在祭神、驅鬼、求福、還願以及送死者靈魂歸天等祭祀活動中由釋比表演,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因為在舞蹈中擊打羊皮鼓時釋比才能朗頌經文,經文反映的又是羌族的歷史和生產生活習俗,對於一個丟失了文字的民族來說,羊皮鼓舞就成了羌族對自己歷史文化的記憶。
資料圖:《羊皮鼓舞》
羌族羊皮鼓舞的起源和表演形式
羌族羊皮鼓舞起源於傳說中的《木姐珠與鬥安珠》故事,那是天神的女兒下凡和羌族男子相愛成婚的傳說,也是因為自己的女兒在人間生活,天神才讓釋比的祖師阿爸木拉下界驅災祛邪,才有了用跳羊皮鼓舞的方式做法事的開端。
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還願、四月的祭山會、十月初一的羌歷年和請神、送神、祛病去災等宗教活動中跳,分獨舞、雙人舞、集體舞三種,跳時由1到2名或多名巫師表演,他們戴金絲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盤鈴,念動經文、一手持單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揮動鼓槌。在敲擊中起舞,開始時鼓聲沉悶,盤鈴輕響,在單一、遲緩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誠、神秘的氣氛。在「神靈附體」後,節奏開始加快,動作力度開始加強,蹲跳、轉打,情緒一片振奮。
值得注意的是,表演中擊鼓的舞姿看似簡單,卻技巧性很強,像著名的羊皮鼓舞《布拉茲》,既要有粗曠、穩健的特點,又要像猴一樣輕盈敏捷,如「擰腰轉身擊鼓」、 「持鼓繞頭」、「屈腿左右旋轉」、「旋擺髖部」及一些蹲跳擊鼓動作,難度很高而且精彩,高潮時,表演者和觀看者都能進入如醉如痴的境界。
羌族羊皮鼓舞的主要道具
單面羊皮鼓
跳羊皮鼓舞的道具雖然有盤鈴、神杖等多種,但最主要的還是單面羊皮鼓,那是一種用羊皮繃制而成的單面鼓,直徑約八十公分,未繃羊皮的一面在鼓圈內有一橫木做的扶手,擊打是用手緊握,跳躍翻轉都得心應手,擊打鼓面的是一根木製的鼓槌,長尺餘,形狀奇特。
羌族羊皮鼓舞舞者的重要裝束
金絲猴帽子
金絲猴帽子
跳羌族羊皮鼓舞的人(領舞人),在裝束上有一種特殊的習俗,就是要頭戴金絲猴皮帽子,那是一種讓人想到遠古的裝束,帽子用猴皮做成,如山峰狀,像串在一起的令牌。
對表演羊皮鼓舞的人來說,猴皮帽子是十分神聖的東西,在平時也要放在神壇上和猴頭骨一起供奉,而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金絲猴是羌族釋比的恩人。相傳,在羊偷吃經書的時候,是一隻在樹上玩樂的金絲猴看見了整個過程,並告訴了釋比的祖師,還出了用羊皮製鼓來喚醒記憶的主意,為了表達感謝之意,釋比就把它的皮做成帽子戴在頭上,頭骨放在神壇上來祭祀了。
於是,金絲猴帽子就成了羊皮鼓舞極具文化和神秘色彩的重要裝束,在舞蹈中,僅一頂帽子就會把一種厚重的氣息散發了出來。
現在,羌族羊皮鼓舞已開始從祭祀性之舞發展成了一種群體性舞蹈,被列入了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羌山神鼓」已震撼了人們的心靈,它和陝北的安塞鑼鼓一樣,正把它們的聲音和舞姿傳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