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活的都帶走!」五角場花鳥市場關閉,上海的花鳥市場都留不住了嗎?
7月1日早晨,在長海三村生活了20年的居民老餘和往常一樣騎著自行車繞到五角場花鳥市場買花和字畫,卻驚訝地發現市場大門緊鎖,有管理人員在門前把守。三輪車拉著商戶們的家當一輛接一輛地往外走,和老餘一樣想來光顧的居民則被擋在了鐵門之外。
6月30日,商戶租賃合同終止;7月1日,市場全面關閉,兩側入口封鎖,「只出不進」。為配合「無違居村」創建,國和路493號五角場花鳥市場被列入拆違對象,市場內150多家商戶即日起全部撤離。截至目前,市場內還有大約10餘家商戶沒有清出。
商戶就地解散,居民門外不舍觀望
「不讓進了,不讓進了,裡面不做生意了。」市場所有方上海翔鷹工貿公司的三名工作人員站在鐵門內,對著門外前來買東西的居民說。得知市場當天關閉後,一些居民沒有馬上離開,依依不捨地站在門外朝裡看:「要搬到哪裡去啊?」「以後去哪兒買花呀?」……
7月1日早晨下了一場大雨,經過風雨洗刷後,花鳥市場往昔的喧囂與熱鬧不再,目之所及是一片破敗——
路兩旁的商鋪大多已清空,玻璃門上用白色油漆寫著大大的「拆」字,有些商鋪門前還擺放著前一天周末清倉出售的玉器古玩。路面上殘留著花和葉子的殘渣,汙水橫流。店家在各家門前忙碌地「搬家」,手推車和麵包車上裝著鳥籠子、魚缸、花盆、巨型的玻璃架……滿滿一車子,運載著經營了20年的全部家當。
阿唐夫妻從2003年開始在花鳥市場經營一家叫「阿唐寵物」的店,至今已有16年。門外擺放著層層疊疊的籠子,鳥兒吱吱喳喳地上躥下跳,兔子和小貓坐在籠子裡,悻悻地看著來來往往的搬遷人群,對即將發生的一切一無所知。
因為門外不會再有顧客經過,阿唐夫妻倆坐在裡屋等待搬遷車輛。「不打算做下去了。」阿唐搖搖頭說,「外面正規的門店租金太貴,這裡租金才2000元一個月,外面找不到的,我們這行利潤很少……」店關了,這些寵物何去何從?「只要活的都帶走,其他都不要了。」阿唐準備把這些小動物都帶回家,把它們養到老。
和阿唐不同,許多希望繼續經營下去的商鋪已經找好了「下家」。「本店將搬遷到黃興路與國順路路口的九隆坊。」一家玉器古玩店老闆早早地在店門前貼出了告示,讓老客戶到新店繼續光顧。市場關閉後,商鋪將自己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有的搬到江浦路、包頭路的花鳥市場,有的則分散到寶山等地,但也有許多店主表示目前還不知道要搬到哪裡。
走出花鳥市場時,還有許多居民推著自行車站在門外觀望。到7月5日,當記者再次來到五角場花鳥市場大門時,市場入口已被2米高的木板封鎖,再也無法從門外看到市場內的情況。
拆與不拆,政府下了很大決心
1997年初,楊浦的本溪路花鳥市場拆除,考慮到滿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又為了開闢楊浦「再就業工程」的渠道,區、鎮(原五角場鎮)兩級政府部門建議在國和路493號地界建辦五角場花鳥市場。當時這裡地處偏僻,花鳥市場在方便百姓和發展經濟的雙重目標下開辦了。
1997年4月8日,楊浦區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建辦五角場花鳥市場,由上海翔鷹工貿公司具體負責工程建設,總投資260萬元。1997年5月18日,五角場花鳥市場建成並試營業,此後便成為了當地居民購買花鳥、字畫、玉器的地方。
花鳥市場的南門開在黑山路上,西門開在政治路上,呈一個「L」字型。花鳥市場佔地面積4750平方米,房屋144間,其中營業用房134間,其餘10間為辦公及其他輔助用房。據市場所在的長海路街道管理辦負責人介紹,市場主體所在地屬於公共區域,而當初建造市場只是為了臨時滿足居民需求,因此對這些房屋只發出了「臨時建設規劃許可證」。
然而,花鳥市場就這樣年復一年地經營下來,房屋逐漸損耗嚴重,滋生出較多安全隱患,尤其對住在市場附近的長海三村和體院小區居民來說,花鳥市場也帶來了環境汙染和噪音影響。期間,市場方曾多次維修,分別於2012年和2017年進行了房屋改造和電錶線路更換,但仍無法徹底消除隱患。
建築規劃許可證辦不出來,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和安全隱患又不可忽視,就這樣,當年的便民市場,如今成為了成片違法建築。
「拆除的決定下得非常艱難,一方面是經營戶清退矛盾較大,一方面是當地居民長期以來對市場有需求。」街道管理辦負責人坦言,在拆與不拆之間,政府部門下了很大決心。但隨著城市日益發展,近年來上海創建「無違村居」對經營性違章建築提出「清零」要求,因此「再難也要下決心關」。
據介紹,花鳥市場清退後,將實現還路於民。將原來東西走向的政治路和南北走向的黑山路連接起來,打通被市場阻斷的兩條路。道路闢通以後,將結合周邊上海體育學院、楊浦區圖書館等特色建築,實現環境水平整體提升,建成一條跟長海路相配套的特色景觀道路。
上海的花鳥市場都留不住了嗎?專家建議「花鳥分開」
2017年12月,曹家渡、安順路兩大上海市中心標誌性的花鳥市場相繼停業,2個月後,被稱為「翻版」曹家渡的真博花鳥市場也被列入「五違四必」整治區域而停業。今年2月,徐匯的欽青花鳥市場A片區正式關閉,原因是當時辦理的規劃臨時執照已經到期;3月,寶山楊行花木城因違法用地治理而關閉……
近年來,很多承載著老上海人記憶的花鳥市場一個個退出歷史舞臺,背後的原因大多與違章建築、環境整治和臨時執照到期等聯繫在一起。人們不禁提出疑問:花鳥市場在大上海真的留不下去了嗎?
「花鳥市場不是一個利潤很高的行業,上海過去有很多花鳥市場都是臨時性地建在一些待開發地區,屬於臨時搭建或馬路市場,租金價格相對比較實惠,但也很難長期維持下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劉悅來指出。但花鳥市場對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和提升城市綠色園藝文化方面卻發揮著重要作用。
過去在網際網路不發達的時候,花鳥生意都是當面交易,顧客現場挑選花草,與賣花人交流養護心得,面對面的交易模式充滿著濃濃的溫度。而在網際網路電商出現以後,網上訂花、一周一次上門配送的「鮮花套餐」等雖然十分便利,但花鳥市場仍是大部分老年居民的日常去處,年輕的家庭和情侶也喜歡周末到花鳥市場逛逛。「花鳥市場承載著社會審美和社區交流的功能,如果被無人化電商取代,這部分功能就會喪失。」
從事社區花園實踐的社會組織「四葉草堂」經常要採購花木物料,大部分仍選擇現場購買。「網上買的物料質量不好,必須到現場挑選,但現在隨著花鳥市場逐漸變少,經常要跑到離市中心三十公裡以外的批發市場購買。」四葉草堂負責人說。雖然電商能購買花草,但對鳥獸蟲魚等活物,網購還是難以解決運輸等問題。
花鳥市場是菜市場的一個「變種」,產生的花葉、鳥糞等垃圾會對周邊環境帶來一定汙染。劉悅來指出,花鳥市場具有「離地效應」。「大部分人都對市場有需求,但誰都不願意市場在自己身邊,因此靠近市場的居民會對市場有較大意見,這是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
如今上海的花鳥市場逐步往市區邊緣轉移,市中心存餘下來的則大多相對分散且租金較高,一些開設在商場超市的新零售花鳥攤位也開始出現。專家認為,伴隨著城市管理越來越精細化,市中心租金越來越高,花鳥市場的退出是一個必然現象。
「花鳥市場推動了生態文明在城市人當中的普及,園林綠化部門應適當予以專業支持和物料支持。」劉悅來建議,可以將花和鳥適當分開。花市場的外部效較小,可在社區開設規範管理、整潔有序的花市場,方便居民購買;而鳥蟲則可放在離居民區有一定距離的公園裡經營,緩衝管理上的問題,把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