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央視第一次社會招聘時,22歲的楊瀾以非專業身份參加《正大綜藝》主持人選拔。
製片人告訴楊瀾,他們想找個看起來純情、善解人意的女孩做主持人。
楊瀾立刻火藥味十足地發問,「為什麼電視上女主持人總是一個從屬的地位,為什麼她就一定是清純、可愛、善解人意的,而不能更多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呢」?
楊瀾事後說,當時這樣怒氣衝衝的反問已經讓自己對入選不抱希望了;但沒想到,出採的反問讓她從一眾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中脫穎而出,成為《正大綜藝》的當家女主持。
《正大綜藝》這四個字,讓楊瀾在20多歲的年紀裡就成為家喻戶曉的主持人,也為她贏得了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的獎盃。
就在主持事業一路蒸蒸日上時,楊瀾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不解的決定:離開央視,出國留學。
1994年,央視主持人的工作無疑是人們眼中光鮮的鐵飯碗;沒人知道,在事業穩步上升期是否是正確的選擇,可是年輕的楊瀾在申奧失敗後,毅然做出了改變的決定。
1993年,楊瀾首次作為申奧大使的身為國申辦夏季奧運會,她的慷慨陳詞讓全世界都認識了這個東方面孔,可申奧還是失敗了。
楊瀾開始反思:「當時的我強烈感覺到自己不過是一隻井底之蛙,對外部的世界了解實在太少。人活這一輩子,我不想只做一個喉舌,還是希望對這個世界能有些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02
放棄央視的工作,很快被證明是個明智的決定。
1996年,楊瀾以全優的成績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國際事務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的幾個月,楊瀾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資深製片人合作導演的紀錄片向全美播出,楊瀾也憑藉這部紀錄片創下亞洲主持人進軍美國主流媒體的先河。
後面的故事似乎水到渠成。
1998年,楊瀾加盟鳳凰衛視中文臺,推出《楊瀾工作室》訪談節目;2001年,這檔節目更名為《楊瀾訪談錄》。
《楊瀾訪談錄》涉獵範圍極廣,從社會熱點、到經濟時政,從文化現象,到歷史問題,這是一檔深度解剖觀點的節目,更是關於事件中心關於人的感受與智慧。
迄今為止,《楊瀾訪談錄》已採訪了全球800多位各界精英人物,儘管已經是訪問的老手,楊瀾依然會在每次訪談前做大量的功課。
2004年,82歲的物理學家與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研究生翁帆登記結婚,這段年齡差距跨越半個世紀的忘年戀迅速引起了網友的熱評。
2015年,在楊振寧與翁帆結婚十年之際,楊瀾對這對倍受爭議的學者夫婦進行了訪問。
彼時社會的反應都覺得是翁帆犧牲青春照顧楊振寧,楊瀾也將這個問題拋給了楊振寧夫婦。
楊瀾:我看到媒體在採訪您父親的時候,他用了這樣的話,他說我的女兒願意去照顧楊教授,然後他用了犧牲這樣一個詞,他會尊重你的決定。你覺得愛情或者婚姻,是一方對一方的犧牲嗎?翁帆:我不覺得,我覺得從父母的角度,他們會有很複雜的感情,這點我很理解。當然他們也很理解我,還是給我們祝福。楊振寧:其實我跟翁帆,我們一直都沒有覺得她(翁帆)是做了犧牲,不過從客觀的立場,是有犧牲的成分在,我不要用犧牲這一個名詞,因為犧牲還有很多的意義,從一開始我就知道,我們差了那麼多的年齡,將來我不在了的時候,她還會活好幾十年,而針對這個問題,我要做的,就是今天多做一些事情,使得未來的問題少一些。不過我過去不會,現在和為來也不會用犧牲這兩個字。
翁帆對楊振寧是否是犧牲,本就是爭議很大甚至對當事人來說有些犀利的問題,楊瀾通過探討觀點的方式,將問題拋給楊振寧夫婦,也收到了這對學者夫婦的正面回答。
03
提問的學問遠不止機械地拋出問題那麼簡單。在楊瀾的訪談工作中,恰當的提問可以幫助嘉賓很快打開思路,獲得更豐富的訪問素材;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優質的提問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與人溝通,也能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
生活和工作中,因為不會提問吃的虧太多了。
比如母親因為孩子考試沒考好,就質問孩子「你怎麼那麼笨」,再比如職場中想要競爭對手一樣贏得上司的青睞,卻耿直地問領導,「你喜歡她哪方面的能力」等等。
提問在家庭、職場和社交場合中,都是最核心的溝通技能。提問看起來只是提出問題,但實際上卻是提問者多維度思考和組織語言的結果。可以說,會提問的人基本不會過得很差。
擁有30年提問經驗的楊瀾,將自己上萬次的提問經驗總結在《提問》一書中。
楊瀾按照不同的使用場合將提問分為場景化提問、共情式提問、假設式提問、轉場式提問等8種提問的方式,還將這些提問方式融合到上千個楊瀾訪問名人的案例當中。可以說,看完這本書,再將書中的方法實操到生活中,我們就掌握了高效的溝通提問方式。
在這個人與人之間聯繫越來越緊密的時代,掌握高效溝通的提問技能,無論是在職場還是談戀愛都大有裨益。凝聚楊瀾30年提問經驗的心血力作《提問》,只要68元,2包買煙的錢就能包郵帶回家。
如果你也希望掌握楊瀾一樣的高效溝通提問技巧,點擊下面連結就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