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蜀追求嚴厲、公正,曹魏卻將「八議」寫入法律當中

2020-12-25 插畫師的三國夢

歷代詩·三國(楊簡)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

在三國時期,漢朝已經不復存在(即便蜀漢仍然以漢自居),出現三個各自的政權。那麼在這三個政權當中,官制、貨幣、法制等等制度與漢制相比有不小的區別,各自之間的區別就更多了。比如說法制。《三國志》中行文簡略,記載不完整,沒有《刑法志》,所以我們無法一窺三個政權各自的法制。晉朝承襲曹魏的正統,所以《刑法志》中只是記載曹魏的法律多一些,沒有蜀漢和東吳的法律。不過從《三國志》當中的零星記載中還是能夠對蜀漢和東吳的法律有一個初步的、模糊的感觀。下面小編不聊東吳,主要來說說蜀漢的法制和曹魏的法制,更具體一些,是曹魏法制中的"八議"制度。

諸葛亮治蜀:嚴峻、公正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所懷疑,畢竟五次北伐沒有實現割取隴右的最終目的,還有史家陳壽的評價,但是很少有人懷疑諸葛亮的政治能力。而法律就是政治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諸葛亮治蜀,可以用嚴峻和公正兩個詞來概括。嚴峻這一點有很明確的事例來證明。當時劉備進入益州,令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五人制定《蜀科》,科要比律和令低一些,當時劉備名義上還是要承認漢律的,用《蜀科》來便宜從事。

郭衝《條亮五事》中有一個小故事,說諸葛亮與法正曾經因為法律的寬嚴有過一番爭論。諸葛亮主張嚴,法正主張寬。雖然裴松之認為是虛構的,但事實上並不能否定這件事的可能性。《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評語中也有用法嚴峻的字眼,但卻能夠令人不生怨。原因就在於"用心平"和"勸戒明"。明明白白告訴你法律的界限,對犯法之人能夠一碗水端平,加上有功必賞的另外一個方面,就能夠消弭嚴峻刑法帶來的官民的不滿。

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諸葛亮的親信馬謖因為不按照事先的調度在街亭失守,被諸葛亮處死。當時是有人為馬謖求情的,就是諸葛亮未來的接班人蔣琬。但是諸葛亮為了塑造一個嚴明公正的法律環境,還是沒有赦免馬謖。不僅是這樣,因為用人不當導致一伐失敗的諸葛亮本人也自貶三級。這固然是軍法也不是能夠適用於方方面面的完整的法律,但也能看出諸葛亮的司法嚴明的特點。至於諸葛亮包庇睚眥必報的法正,那純粹是因為他在當時並不是益州的管理者,而是劉備。在古代無論多麼嚴明、先進、公正的法律,也無法改變一個統治者的意志。

曹魏修訂《新律》

如果從法律的完整程度上來說,曹魏制定的《新律》應該是最高的(當然可能也是因為蜀漢和東吳沒有太詳細的記載)。我們先簡單地來看一看曹魏之前的法律。戰國時期法家人物李悝撰寫《法經》,其中有《盜》、《賊》、《網》、《捕》、《雜》、《具》六篇,後成為秦國法律的基礎。劉邦時期雖然有廢除秦朝苛法,"約法三章"的事情,但這只是權宜之計,無法視為一個完整有效的法律。蕭何在這六篇的基礎上加上《興》、《廄》、《戶》三篇,定為《九章律》。

接下來又有叔孫通十八篇傍章;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朝律》六篇;《令甲》等三百多篇;《法比都目》九百零六卷。另外還有一些大儒所作的章句。可以說這個時候的漢律十分繁瑣冗重,條目不清,而且還有徇私舞弊的空間,司法人員可以鑽空子,受到賄賂就用輕法;反之也可以用重法。這是曹魏制定《新律》的一個背景。

於是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曹魏修訂了自己的法律,就是《新律》。《新律》的主體是十八篇。這裡面具體是哪十八篇,是比較有爭議的,各家的說法也有所不同,小編了解不深,無法確定具體的名字。整體上來說採用了《九章律》,很多法律是從《九章律》中分出來的,比如《劫略律》、《詐律》、《毀亡律》、《告劾律》、《系訊律》、《斷獄律》、《請賕律》、《興擅律》等;另外也有所刪減,比如《九章律》中的《廄律》。與漢律相比,《新律》進行了大幅度的簡化,另外也讓《九章律》的分類更加清晰。

保護特權階級的"八議"

曹魏《新律》影響深遠,其中的一個影響就是將"八議"寫入法律當中。"自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後周及隋皆載於律。"那麼什麼是"八議"呢?"八議"又是對哪些特權階級服務的呢?我們可以從《周禮·秋官·小司寇》一篇中找到答案。

小司寇是周朝一個司法官員,《小司寇》一篇也是將小司寇斷獄時的一些事項。在"八議"之前,就已經出現一些類似的思想。"凡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大夫和大夫的妻子不用親自與獄吏對坐,而是由他們的子弟來代勞,原因是擔心獄吏的威嚴會冒犯到尊者;"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王室宗親有罪不公開處刑,而是用一種"隱誅"的手段,這似乎是與教化有關(說實話這一條的註解小編不太理解)。這都體現出一種基調,周朝的法律並非是一視同仁。

再說回"八議",《小司寇》中稱為"八闢",指的是八種特殊身份的人:親(宗室)、故(故舊)、賢(賢德之人,比如廉吏)、能(有才能的人)、功(勳舊)、貴(地位較高的人,比如縣令以上的官員)、勤(勤於國事的人)、賓("二王后三恪",三代或者前朝之後,一般會受到特殊優待,曹丕善待漢獻帝就是"二王后三恪"的表現)。這樣八種特權階級。這八類人犯法,不一定要受到法律的嚴格管制,而是先請示統治者,可以適當的減罪。這就是"八議"。

以下一些事例就可以說明曹魏確實存在"八議"制度。《魏略》中記載,許允與袁侃因為失職下獄,"詔旨嚴切,當有死者。"袁侃是袁渙的兒子,符合"八議"的範圍,於是袁侃主動承擔比較重的責任,許允承擔較輕的,兩個人都沒有被處死;曹操的兒子中山王曹袞,在入朝時觸犯法律,曹叡本來打算以"議親"的法律處理,但是有司堅持治罪,最後削減其奉邑;幽州刺史杜恕在任期間,鮮卑人擅自進入幽州被斬殺一人,杜恕沒有上報,下獄當死,因為其父杜畿(杜畿因為製造樓船淹死)的緣故減死。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八議"制度明確記錄在曹魏法律中,相對於諸葛亮治理蜀漢而言,在公正性是有所欠缺的。

參考文獻:《周禮註疏》、《三國志》、《晉書》、《唐六典》

相關焦點

  • 東漢陳球與法律史上的八議制度
    從法制史的角度來看,八議雖然也有一定的歷史緣起,但是真正成為一種制度則始於漢代。而東漢竇後配享(合葬)桓帝案則將廷尉陳球與八議制度連在了一起……    陳球,生於公元118年,卒於公元179年,字伯真,下邳淮浦(今江蘇漣水西)人。
  • 諸葛亮和諸葛珪、玄、瑾、均、誕、恪、瞻、尚是什麼關係?
    三國是中國古代有名的戰亂年代,漢室天下群雄並起,赤壁之戰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天下,而最終一統於司馬氏。可見豪門大族一直是統治者的最大威脅。而作為司馬懿的老對手諸葛亮,同樣是名門大戶,諸葛家族雖然不比不上袁紹的四世三公,卻也算一方士族。  諸葛亮作為中國古代忠貞智慧的名臣,在民間有很高的人望。
  • 「八議」的真相
    □ 董亭君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自「法律儒家化」命題提出以來,「八議」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法律對特權階層網開一面的制度工具。理論上,「八議」確實對貴族和官僚(包括親故賢能功貴勤賓八類人)適用寬赦之制,但理想與現實總是懸隔千裡,「行動中的法」要比「書本上的法」複雜得多。
  • 鍾會滅蜀後叛亂,是因為野心膨脹,還是忠於曹魏?
    鍾會的叛亂,是公元263年司馬昭派三路大軍滅蜀之後,鍾會自認為能力足以戰勝司馬昭,進可以爭奪天下歷來都認為鍾會叛亂,就是因為滅蜀後野心膨脹,想要除掉司馬昭,自己掌握權力。而近代史學大家呂思勉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鍾會叛亂是忠於曹魏表現。在《三國史話》中呂思勉先生指出:「鍾會是個文人,很有學問的,不是什麼不知義理的武人,他要盡忠於魏朝,是極合情理的。所以鍾會可說和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一樣,都是魏朝的忠臣,並不是自己有什麼野心。」
  • 三國時期群雄四起,吳、蜀兩國,如何建立自己防禦戰略體系?
    吳、蜀有著自然條件可以依靠,但是如果一味依靠自然造就的屏障,不建立成熟的防禦體系,就不可能在魏晉攻擊之下存活如此長久。吳國建立的防禦體系是重點防禦和海軍使用。吳國是在歷史首個依靠長江長期分裂出來的政權。
  • 諸葛亮如果不急於北伐曹魏,而是養精蓄銳,結果會是怎樣?
    綜合上述兩點,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諸葛亮在蜀中積蓄實力而不急於北伐,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蜀魏兩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而諸葛亮北伐的難度自然也就越來越大!但是……這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魏國持續保持平穩發展的狀態!
  • 五丈原諸葛亮廟拜謁遊覽印象
    只因渭河天險相隔阻擋,從小我多次來到村莊南塬邊,只能站在塬邊高嶺處面對波濤洶湧澎湃的渭河南岸五丈原望洋興嘆,祈待有朝一日能身臨其境到五丈原諸葛亮廟去探個究竟,拜謁千古奇才、萬世師表的神話人物諸葛亮。2018年秋季中秋節前,一個周末星期天上午時分,晴空萬裡,秋風徐徐,我應一位老家在岐山縣蔡家坡附近的朋友邀請,我們一起從西安城西客運站乘坐路過蔡家坡的西寶高速公路班車,前去距西安城西客運站約150多公裡的寶雞市岐山縣蔡家坡五丈原,拜謁遊覽了千古英才諸葛亮廟。
  • 諸葛三兄弟分屬魏蜀吳三個陣營,是有人在背後安排嗎?答案很明顯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諸葛三兄弟分屬魏蜀吳三個陣營,是有人在背後安排嗎?答案很明顯圖:三國志中的魏蜀吳三大勢力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世家大族們或依附於曹操,或依附於孫權,或依附於劉備,這些無可厚非,因為他們本質上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族,不得已而為之。
  • 諸葛家一門三傑,分仕三國,所謂的「龍、虎、狗」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一門三傑的琅琊諸葛家,諸葛亮、諸葛瑾和諸葛誕分別是蜀、吳、魏三國的重臣,被世人稱之為「龍、虎、狗」,《世說新語》中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諸葛亮和諸葛瑾是親兄弟,而諸葛誕則是他們的族弟。
  • 聊一聊蜀漢與曹魏之間的「麴山之役」
    夏侯霸當時是右將軍、徵蜀護軍,屬於夏侯玄的屬下,而且也算是曹魏的宗親,在立場上無疑是偏向曹爽一派,也算是司馬懿打壓的範圍。司馬懿對夏侯玄的處理讓夏侯霸感到恐懼,另一方面他與新來的上司郭淮不合。於是夏侯霸這個徵蜀護軍就跑到蜀漢去了。夏侯霸是曹魏基石夏侯淵的兒子,官至右將軍,他的到來是蜀漢可以利用的一面旗號,對蜀漢來說也比較振奮人心。而且當時曹魏可以說在政局上發生了比較大的動蕩,是一次用兵的好機會。
  • 魏蜀吳三國為何曹魏有絕對實力?
    就拿魏蜀吳三國來講,在當時的中國,主要的經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曹魏勢力範圍之內,而且曹操在之後也打通了對西域的商業通路,如果加上西域的話,可以說曹操佔據了將近70%的經濟總體是不誇張的。
  • 「法律與公正」的古今觀念比較 - 法治雲南-法制網
    公正、正義與中庸  公正既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又是一種社會交往的方式;公正既是倫理的,又是政治的,還是法律的。古代人對「公正」與「正義」的痴迷,東西方相同。古代人的智力尚未發展到精密區分的程度,在抽象的一般意義上,「公正」與「正義」通用。
  • 關張馬黃趙、諸葛法正魏延地位排行榜(極細完整版)
    漢末由於群雄往往自領州牧,使得百石的州治中從事也得與二千石的太守互轉。總之,單純用秩級來衡量職位高低(尤其是劉備集團及後來的蜀漢),是辦不到的。不過,原本擁有秩級的「公」(即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卿」(即中二千石諸卿),「五校」(即五校尉)仍然可以作為一種衡量尺度。特別要說明的是,雖然曹魏搞出了「九品官人法」,但是這個「品」是中正品,對人不對官。官職仍用秩級。
  • 甘肅天水籍曹魏四大名臣:武山縣四門鎮二人,甘谷縣二人
    如今的甘肅省天水市,在漢末三國時期是曹魏與蜀漢兩大集團的主戰場之一。在當時的曹魏集團中,有四位名臣來自於該地,其中二人來自於天水市武山縣四門鎮,二人來自於天水市甘谷縣。第一位:龐德。龐德,字令明,今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四門鎮人。
  • 百年動亂—曹魏的第二代宗親將領
    而曹真也是在這場戰鬥中,『以偏將軍將兵擊劉備別將於下辯,破之,拜中堅將軍。』,以偏將軍的身份率軍在下辮擊破劉備的將領,進而拜為中堅將軍。 所以張飛在吳蘭被擊破後面對的是曹洪、曹休、曹真等人。
  • 學生欺凌正式寫入法律,「劉怡然事件」將不再無法可循
    主犯和父母之所以有如此表現,完全是按國內的法律和習慣行事,也說明我國對學生欺凌的懲罰機制不夠完善、措施不夠嚴厲,不利於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被廣受詬病。一直以來,我國對什麼是學生欺凌沒有準確、統一的說法,也導致人們認識上的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