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日本動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了一部被後世稱為「最高神作」的漫畫《火之鳥》,作品講述的是一隻永恆不死的火鳥貫穿古今,俯視人間百態的故事,然而這部漫畫的創作如他筆下的火之鳥一樣,跌宕起伏,曲折不堪,手冢每連載一篇,他所創立的漫畫雜誌銷量就暴跌一次,以至於被業界稱之為「受到詛咒的漫畫」。
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67年手塚治虫才開始在《COM》雜誌上重新連載,這部漫畫沒有任何商業氣息,是手塚治虫傾盡心血所作,中間斷斷續續歷經了二十一年才回到漫畫時間線的起點,劇情來到了最後一篇,然而彼時的手塚治虫已經與世長辭,留下一個永未終結的史詩級神作……
提到創作《火之鳥》的靈感,手塚治虫曾說自己是受斯特拉文斯基芭蕾舞劇的影響,火鳥女演員肆意熱烈的舞姿激發了他對生死與藝術的思考,在構思這部漫畫的過程中,手塚治虫還說過自己會把對日本歷史的思考全都畫進去,他開創性的打破了時間線的束縛,分別講述了不同時空的故事,只以火之鳥貫穿整部劇情。
剛開始看的時候,我以為手冢是按照意識流的手法,用天馬行空的想法肆意發揮,但等我反覆看完幾遍後才發現:所有的劇情都可以用非常清晰的邏輯線連接起來!
漫畫的開篇是「黎明篇」,以日本神話人物為原型,講述的是高天原族統領邇邇藝(天照大神之子)率領自己的馬上民族四處徵伐,最終滅亡薩滿國家邪馬臺國的故事。
中間穿插了熊襲一族的勇士宇良智為了救妻子比奈久而去射殺火之鳥最終被燒死→熊襲國被邪馬臺國滅族→宇良智的弟弟伊邪那岐與邪馬臺國大將軍袁田彥尋找火之鳥→與馬國的天之弓彥用弓箭射殺火之鳥並將它獻給邪馬臺的薩滿巫女–女王卑彌呼→卑彌呼在得到火之鳥的前夕死亡,天之弓彥將火之鳥埋在大樹底下→天之弓彥被高天原族統領邇邇藝以詭計暗殺→伊邪那岐找到火之鳥,並在熊熊大火中死去,而火之鳥再度浴火重生→比奈久與愚圖生下無數個孩子,其中一個叫建武的男孩打算翻到山的那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建武在山頂遇到了傳說中的火之鳥……
明線是民族覆滅,朝代更替,暗線則是通過一代代的人們對火之鳥不老不死能力的追求來反應對生與死的思考,以火之鳥的局外人角度,描繪了人們對活著的執著以及因欲望而產生各種的糾紛,此外,手塚治虫還在高天原族出現的時候諷刺日本對歷史的虛構:自崇神天皇以來的十代天皇,包括最高地位的神武天皇都只是政權統治需求所虛構的工具,真正的大和民族是建立在侵略與戰爭的基礎上創建了自己的國家。
而在第二篇,故事的卻來到了未來篇的「永恆都市」,講述的是地球表面環境日益枯竭,人類利用高度發達的科技移居到地下,一邊是高度發達的人類文明與熱鬧的繁華都市,另一邊是廢墟林立、生態毀滅的地上世界,手塚治虫用極為鮮明的對比來展現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衝突。生存欲望支撐著人們繼續對宇宙的探索,建立起階級森嚴的職位制度,然而有很多人卻沉浸在虛擬人工智慧Mopie的世界無法自拔……
後期的「亂世篇」講的是天狗猿田我王在山中修建曠世之墓;桓武天皇的後裔平氏與清和天皇的後裔源氏的戰役,中間穿插了弁太、阿丙與阿吹之間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太陽篇」則是擁有通靈術的百濟人犬上歸化日本→靈族與天智天皇關於佛教的戰爭→火之鳥指引靈族去找八百比丘尼治療→光之國與影之國的戰爭→不滅神教的建立;「鳳凰篇」講的是猿田我王因身世而嫉惡如仇,殺身證道但最終皈依佛教成為「天狗」……
在不同的篇章裡,有的關於神話,有的關於朝代更替,有的關於未來和戰爭,有的關乎宗教,有的則是回歸主題講探討人性與生死。每一個人物,每一個國家,每一段故事都可以在史書中找到明確記載的原型。
最初「黎明篇」裡爬出大山想要看大千世界的建武,在「大和篇」再度出現的時候已經是耄耋老人,將前後的劇情完美的串聯起來,而考察一下歷史就可以得知,建武的原型正是景行天皇之子倭建武,而「黎明篇」遠邪馬臺大將軍的袁田彥與鈿女的後代則是穿插了後來的「太陽篇」、「鳳凰篇」、「異形篇」和「未來篇」。
這種打破空間但又以人物和邏輯串聯起來的手法,影響了後世無數優秀的漫畫家、動畫導演、監督及劇作家,荻野真的《夜叉鴉》和《孔雀王》、高田裕三的《三隻眼》、荻原一至《暗黑的破壞神》,著名動畫導演監督及劇作家大友克洋、押井守、今敏、湯淺政明、虛淵玄……
可以說,《火之鳥》是影響到日本動漫進階歷史,乃至推動整個世界動漫界向前發展的巔峰級作品,手塚治虫之所以被稱為動漫之神,不僅僅是他一手推動了動漫的商業化和文化宣傳,也來自於他自我雄厚的漫畫功底和天馬行空的構思能力。
火鳥是人們對永恒生命和追求欲望的象徵,而藉由火鳥的涅槃重生,則是闡述了對生命的敬畏以及對人性之中真善美的歌頌。
人的生命有限,但向上的精神卻是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