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要像我們班那個誰一樣,每天只知道死讀書,活脫一個書呆子。」
你是否也在學生時代,看不上班裡的第一名。那個只會埋頭學習,不會玩遊戲,也不懂時尚的書呆子。
可能在大部分人心裡,這樣的人一點也不合群,人緣差,不懂得人情世故。但做一個為了夢想拼盡一切,努力考學的人,他不過是比別人更懂得自律罷了。
最近看新聞,廣州16歲高一的學生彭博剛剛獲得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並被保送到北京大學計算機系「圖靈班」。
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又優秀,又聰明。然而這樣的成績都沒讓彭博放鬆下來。暑假的他已經在展望接下來的比賽。他的目標是進入國家隊,代表中國參加國際信息學競賽。
彭博的計劃是這樣的開學進入高二之後,他打算先把補回落下的文化課,晚自習時到機房去練習。高三時,他計劃把主要精力放在競賽,再到北大體驗,「要學完高二、高三課程,高中畢業才能正式去北大。以後再讀研讀博,從事與計算機相關的行業或走科研道路。
看他對自己未來的安排計劃,可以說非常的飽滿。一路「埋頭學習」,然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似乎也沒什麼不好。
有人說他是「書呆子」,如果熱愛學習,清楚的規劃自己的未來,並一步步付諸行動就叫書呆子,那整日遊手好閒豈是變得理所應當了。
還有這位8個月通過CMA的學姐,她的生活與華麗的夜晚和放縱的假期無關,她只享受自律之後的自我突破。
一個對學習成績有要求的學生,他對自己的發展肯定也有著嚴格的自律精神,不僅是精神上的自勵,更是行為上的自製和性格上的自律。
她是一名會計學專業大三的學生,用了8個月時間通過CMA的兩門考試。她說:「P1考了410分,不算很高。於是就把P2的目標定為430分,最終結果還算滿意,考了450分。」
說到複習方法她是這樣說的:
總體來說我的複習主要圍繞以下內容
把官方教材看了兩遍,考綱看兩遍背一遍,講義看兩遍,錄音聽完一遍,RQ真題和成功通過CMA習題分別做一遍看一遍,整理一遍公式和重點框架、內容。
除去基礎課、串講課、模考講解課以外的課下有效複習時間總共201個小時
有效時間是指真正能學進去的時間,例如我去圖書館從8點學到12點共4個小時,除去幹雜事的時間和休息時間,有效學習時間也最多只有3個小時。
看吧,每一個學霸背後都免不了埋頭苦讀。想收穫你想要的成績,就得付出相應的努力。
那些還在以「不想當書呆子」為藉口的大學生們趕緊醒醒吧,即使你做不成學霸,也應該學學他們的自律精神。
成長有時候就是一路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死讀書又如何,總比連死讀書都不願意,懶散度日的人強千百倍。「死讀書」不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