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許多優秀的幼兒教師扎堆一二線城市,寧夏彭陽,山東利津,江蘇蘇州、無錫、鎮江等地的好教師更願意紮根農村。在地方政府實行城鄉均衡一體化的發展戰略下,農村教師在硬體環境、編制待遇、外出進修、專業發展、職稱評聘等方面享受與城市教師同樣的待遇,原本離土離鄉的幼師願意回歸農村、紮根農村,出現了均衡化政策引導下的人才回流。事實上,這種嘗試也在積極地回答著農村教師資源極度匱乏的難題。 ——編者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是我國學前教育發展的三大任務之一。經過五年的跨越式發展,農村學前教育中存在的「總體性資源匱乏」和「總體性教育貧困」現象正逐步緩解。如果說農村學前教育的硬體資源可以在短期內得到緩解,軟體資源尤其是師資隊伍建設,卻是一項長期任務。令人驚喜的是,隨著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扶持農村學前教育政策的推動,農村學前教育不僅在硬體資源上有較大起色,譬如,獨立園舍的建設、設施設備的添加、內外環境的改造等。而且,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也卓有成效,農村幼師已經從原來的待遇差、素質低、留不住,逐漸轉變成待遇好、素質高、留得住。而這一切,取決於農村幼師經濟狀況、專業空間與紮根意識的變化。
擴編制、提待遇改善農村幼師的經濟狀況
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職業聲望主要取決於財富、權力和聲望三個因素。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吸引力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於其經濟狀況的改變,即從不穩定的、臨時的、低收入狀態,發展到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高於本地工資的狀態。而這一變化主要緣於區縣政府在農村幼師的編制、待遇、職稱等方面的一系列傾斜政策。
在寧夏彭陽,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鄉鎮政府和幼兒園的負擔,縣政府採取「縣聘鄉用」的編制政策,優先保障農村地區幼兒園教師的編制落實;在江蘇鎮江,區縣政府不僅要保障每個村辦點有一名編制教師,而且要對鄉鎮中心園和村辦點的非編教師實行人事代理制度,由政府保障其待遇不低於私營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在江蘇南京,對村辦園教師採取每班6000元的經費補助;在江蘇無錫、蘇州等地,由於當地高度的城鄉均衡,在編教師與非編教師、農村幼師與城市幼師的差距已經非常小;在句容市下蜀鎮亭子村辦點,兩個班的幼兒擁有4個在編的本科學歷的幼兒教師。
除了增加農村幼師編制、提升工資待遇外,全國不少地區還採取租、建等方式,改善農村幼師福利,滿足鄉村幼兒教師的周轉宿舍需求,並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鄉村幼師優先納入當地住房範圍,統籌給予解決。
這些地區的地方政府在發展學前教育時,不僅倡導區域均衡、城鄉一體化的政策定位,更強調在編制、待遇上向農村幼兒教師傾斜。從這個意義上來看,一些地區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滯後、農村幼師隊伍的素質薄弱是政策缺失的結果,是偏城弱鄉的長期政策導致的。當下農村幼師隊伍的穩定、素質的提升不僅需要城鄉間的公平均衡,更需要政策向農村傾斜。剛剛出臺的《江蘇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施辦法(2015-2020)》便具有這樣的傾斜與補償功能。
重培養、強視導提升農村幼師的專業素養
工資待遇與經濟狀況的改變只是農村幼師職業吸引力的一個基礎條件,專業地位的提升與專業發展空間的擴大才是決定農村幼師職業聲望的核心條件。從教育規劃綱要5周年調研數據來看,截至2014年年底,由教育部門所聘用的幼兒園教師增幅高達90.37%。其中,鎮區新增幼兒園專任教師佔新增專任教師總數的42.51%,鄉村佔18.17%。這意味著,專任在編幼兒教師增量大多數在農村,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麼多專業幼師願意到農村幼兒園去任教,也許是因為這三方面政策的落實。
首先,實施農村幼師定向培養和特崗計劃。在不少省份,為了解決農村幼師嚴重不足的問題,省級層面統籌開展了鄉村幼兒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即各地依據編制和崗位的空缺情況確定鄉村教師定向培養需求計劃,委託一些專科或本科院校定向培養,並確保定向師範生畢業後在鄉村幼兒園連續任教五年以上。除了定向培養計劃外,我國在中西部地區還一直實行著農村幼兒教師「特崗計劃」,即通過招收特崗生來緩解農村幼師緊缺問題,所需經費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比例分擔。在定向培養、特崗計劃仍不足以解決師資缺口的地區,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的通知中也倡議,各地可探索通過按崗位購買服務的辦法招聘錄用教師,實行合同管理,建立相應的工資保障制度,其工資收入不低於當地職工平均水平,並按時足額繳納各種社會保險。
其次,強化在職幼師全員培訓和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對於在職的農村幼師,各地還通過不同層次的結對子、手拉手、外出學習等來提升其專業素養。對於那些資歷不合格、觀念老化的農村幼師,也實行政策扶持下的換崗、清退政策,確保農村幼師學歷合格、專業合格。
再其次,強化對農村幼兒園的視導工作。譬如,鎮江市要求鎮中心幼兒園至少要配備1名學前教育輔導員,用於支持區域內教研指導、質量監管和巡迴支教等工作;上海市浦東新區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委託行業協會,組建視導隊伍,不定期對鄉鎮幼兒園進行現場視導和飛行檢查;北京海澱區制定了「幼兒園教育質量巡視員」制度,通過「大聯合」和「小聯合」的方式對區域範圍內薄弱幼兒園進行跟蹤視導;廈門市湖裡區也設置了幼兒督導專員,對轄區範圍內的薄弱園、農村園進行現場指導,提出改進方向。
這些嚴把教師入口關、強調在職教師培養培訓、開展專門視導的政策既為農村幼兒園輸入了大量的新生力量,也為在職幼師打開了眼界,拓展了職業接觸面。一些有經驗視導人員的日常跟蹤與視導也為農村幼師的專業素養提升提供了「在地化」的榜樣與機會。
均衡化、一體化催生農村幼師的紮根意識
經濟地位的提升、專業發展空間的拓展,只是為專業幼師面向農村進行職業選擇提供了條件,真正促使專業幼師紮根農村、獻身幼教的原動力還在於城鄉均衡化、一體化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使得農村與城市的差別日益縮小乃至消失,這一政策對於那些本土的專業幼師而言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因為,選擇城市意味著生活成本的增加,選擇家鄉則意味著親屬關係的穩定和生態環境的順暢。實踐表明,專業幼師的由城返鄉取決於城鄉均衡化、一體化政策的執行到位。
譬如,江蘇蘇州、無錫地區的鄉鎮幼兒園不僅在硬體環境上媲美城市幼兒園,而且,在編制待遇、外出進修、專業發展、職稱評聘上享受與城市同樣的待遇。即便在經濟發展不如蘇州、無錫的寧夏彭陽、山東利津,由於地方政府實行區域內均衡發展戰略,鄉鎮幼兒園對專業幼師的職業吸引力仍然較大。實際上,人們在職業選擇與區域定位時更多考慮的不是經濟收入,而是公平感受。公平、均衡、一體化是專業幼師由城返鄉的價值原動力。更何況,比之於城市幼兒園,鄉鎮幼兒園還可以擁有相對悠閒的生活節奏、相對寬鬆的競爭壓力、相對節約的日常支出。
再如,我國一些地區長期實行城鄉幼師交流輪崗制度,即對區域範圍內城區幼兒園距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上的教師,在評聘高級技術職務、申報特級教師和縣級以上骨幹教師時,強調兩年以上鄉村幼兒園任教經歷。而對農村幼師而言,城市幼師的「請進來」與本土幼師的「走出去」是價值對等的,他們也因為城市幼師的輪崗制度而獲得了較多的走出去的機會。在這樣的制度設計下,在城與在鄉已經只是地域上的差別,而沒有情感上的彆扭,更沒有收入、尊嚴、聲望上的懸殊。城鄉之間在工作環境、工資待遇、職稱評定、學習機會方面的一體化使得原本離土離鄉的幼師願意回歸農村、紮根農村,形成均衡化政策引導下的人才回流。這意味著,農村學前教育的水平,尤其是師資隊伍的質量提升,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但並非絕對一致,城鄉均衡一體化發展戰略才是影響農村幼兒教師職業吸引力的核心制約。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6年01月0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