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入臺北的誠品書店,可看到專區放著以蔡英文為封面的美國《時代雜誌》,這是書店刻意為之,展現臺灣「防疫有成」,臺灣地區領導人登上美國雜誌,民眾與有榮焉。但事實上,對臺灣人來說,這只是虛無的面子(還是蔡英文個人的),裡子則是虧多多。
美國是個意識形態掛帥的國家,高度資本主義與政治結合,通過意識形態、內外宣共利共榮,亨利·魯斯(Henry R. Luce)創立的時代雜誌即為一例。蔡英文登上時代雜誌封面,臺灣防疫有成只是個藉口,更重要的是,蔡英文上任後的作為,吻合美國目前「反中」的戰略價值。簡單說,符合美國利益,但不一定符合臺灣利益。
因此,登上時代雜誌,蔡英文看似風光無限,但是,必須付出代價。
第一個代價,是臺灣民眾健康。蔡英文宣布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美國豬肉進口,民進黨當局啟動瘋狂大內宣,過去怒斥馬英九「牛豬分離是狗屁」的前學運領袖、現在貴為執政黨副秘書長的林飛帆等人,徹底實踐「換了位子換腦袋」,忘掉過去一切,勇敢護航到底。
不過畢竟民眾健康不是小事,已經有包括臺防務部門、教育部門等臺當局部門忙不迭宣布不吃瘦肉精美豬,打臉自家人。臺北市長柯文哲一句「美豬最後都是窮人吃」,等於是國王的新衣,就看臺灣人最後吞不吞得下這個代價。
第二個代價,就是得花更多錢買軍火。美國國安顧問布萊恩,公開明白「建議」民進黨當局增加防務經費,大量購買武器,把臺灣變成「獅子不會吃的豪豬」。充實防務當然有正當性,但是這種比喻不倫不類,美國高官下臺後轉為軍火買辦,前例已多不勝數,更讓人擔心臺灣每年要多花幾百億新臺幣的冤枉錢。
這兩個代價已經夠沉重,其餘諸如川普女婿向臺灣銀行借貸等傳聞,不過小菜一碟。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更有意義了:我們要付出這麼大的代價,到底得到了什麼?
答案是,除了蔡英文上雜誌封面的風光外,其他,暫時沒有。瘦肉精美豬都要進口了,但是美國貿易代表萊海澤爾還是反對和臺灣開展貿易談判,美國只有派了衛生部長與國務院次卿訪臺,看似搞得風風光光,實則內裡欠奉。臺灣地區外事部門主管吳釗燮甚至在接受美國電臺(NPR)專訪,坦言「目前不尋求與美國建立全面外交關係」,等於在表面風光的臺美關係上澆了一盆冷水。
有執政經驗的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一語道破,吳釗燮是被美國「示意」,才有此發言。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直言,臺海緊張,美軍「只偵察,不介入」,美國有「掏空臺灣」的實力,臺灣人必須要認清楚。這兩位一藍一綠,都直指臺美關係的真相。
提到馬英九,剛好可以為蔡英文的表面風光,做最後也最恰當的腳註。前幾天,蔡英文的「雙十」談話,馬英九辦公室直言民進黨可以繼續昧於事實,但無法掩飾執政無能。親綠的董事長樂團貝斯手林大鈞留言批「馬英九是臺灣有史以來最無能的臺灣地區領導人沒有之一」。
說來奇怪,「無能」的定義是什麼?馬英九有ECFA、臺馬、臺新貿易協議,蔡英文沒有;馬英九有籤臺日漁業協議,蔡英文沒有;馬英九「邦交」少1國,蔡英文少7國;馬英九多了110國免籤,蔡英文幾乎是零;馬英九任內兩岸關係平穩,還在新加坡參加了「習馬會」,蔡英文做不到。
結果這樣的對比,居然還有林大鈞之流的臺灣人,認為做得到比做不到的「無能」,這就像時代雜誌封面一樣,現在的流行是不看實際成績,只看表面風光。臺灣人真的有墮落到這種程度嗎?
不過,回顧400年歷史,臺灣人向來務實不務虛,我相信以冷靜自持見長的蔡英文,比任何人都清楚,一時的表面風光,沒辦法撐太久。她在「雙十」談話拋出對大陸的善意,與對兩岸對話的渴望,稍微違逆了一下美國「抗中」的大戰略。儘管不願承認,蔡英文終究還是回歸到馬英九的路線,很諷刺,也很真實。
作者:周勇夫 臺灣政治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