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3歲左右,逐漸顯露了愛畫畫的天性。於是有些家長開始為孩子的「繪畫啟蒙」焦慮:是讓孩子自己塗鴉,還是報個繪畫班兒跟著專業老師學?
最近和一些媽媽聊「繪畫啟蒙」這個話題比較多,總體來說分為三派:
A派:孩子在5歲前,讓他盡情的發揮想像,隨意畫就好了。不必拘泥於形式,不用非得畫成什麼樣子。以玩兒為主,想畫就畫。
B派:媽媽覺得自己教不了,就想看看其他媽媽給孩子選的哪個線上課,然後自己也給孩子報一個同款的線上繪畫課,由專業的老師教給孩子畫畫的技巧。
C派:上過線上的繪畫課,或者是沒有上過線上繪畫課,看到孩子喜歡畫畫,打算選個線下的繪畫班。
像身邊有些媽媽,就是「理智型」的。孩子在兩歲多的時候,突然有一天「開竅」了,畫個沒完沒了,而且想畫什麼隨著就畫出來,雖然有點兒抽象簡單,但是一看就知道是什麼。但這些家長本身不會畫畫,就想讓孩子上個繪畫班。但是家長也沒有著急,想著孩子認知能力再提高一些,更能坐的住一些再去上。
但有些家長就是「激進派」的。一看到孩子顯露出一點繪畫天賦,立即找名師、送繪畫班,天天接送,周周練習,逼迫著孩子去畫、去學習……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畫畫是必經的一個階段,1.5歲左右的時候,孩子開始表現出塗鴉的欲望,話說不利索,但是可以通過畫來表達孩子的內心。
孩子畫畫應該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是一種天性,一個興趣,而不應該在外力的強壓下變成一種「任務」,那只能讓畫畫這件事變得急功近利,讓孩子失去興趣。
有的家長說孩子不喜歡畫畫,或者是本來喜歡畫畫,隨後變得不愛畫了,你找過原因嗎?
(1)家長的過分督促
有的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畫的好,就希望自己家的也不落後,時不時的要求孩子去畫畫,總是被督促,而不是發自內心的去做這件事兒,時間長了,孩子肯定反感。
(2)繪畫班的「誤導」
有的繪畫班只注重成果,而不考慮孩子的發展規律。錯誤的繪畫方法,讓孩子喜歡畫畫的天性「消失」。
可能你覺得有點兒危言聳聽,但其實呀,報班還真的謹慎一點。如果報了一個不靠譜的繪畫班,很可能讓孩子喜歡畫畫的天性「消失」。如果遵循孩子畫畫的規律,好的繪畫班應該是讓孩子自由繪畫,但是繪畫班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也為了和其他同類興趣班競爭,能做到這一點的寥寥無幾。
在這些不靠譜的繪畫班上存在著一些常見的誤區:
1、過分強調對和錯
孩子畫畫本來就是天馬行空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哪有什麼對和錯之分,孩子是以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不帶有任何功利性,只是表達自己的內心和想法。
作為成人則是很刻板的覺得樹葉應該是綠色,天空應該是藍色……但是孩子可能將樹葉塗成黑色,把天空畫成紅色。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可以問問他為什麼要畫成這樣子是為了表達什麼?而不應該指責孩子畫錯了。
有的孩子煙味沒有和老師的想法達成一致,被老師認為畫的不對,這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有的孩子可能害怕被老師批評,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想法。
好的繪畫班,老師應該多鼓勵孩子依照自己的想法去畫,沒有誰的是最準確的,要相信自己。
2、過度的示範
在成人眼裡,哪怕孩子們畫的千篇一律,你會覺得符合我們認識的畫就是好的,但這就不能稱為創作了,只能說是機械的畫出「套路」畫。
這和孩子本身畫畫的認知是相悖的,並不利於孩子繪畫技能的提高和發展。
3、沒有對感知能力的培養
我們常說胸有成竹這個詞,那是對竹子有了很深刻的了解,才能做到如此。
讓孩子們畫畫也是一樣,應該給孩子們留出足夠的時間去感知、認識某件事物,越深刻的認識越能畫的「精準」。
但是這個過程,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繪畫班裡重視的是繪畫技巧,可能對感知能力的培養就忽略了。
在孩子的畫中只看到一些畫畫技巧,卻沒有看到屬於孩子的天真質樸,就有些捨本逐末。
市面上的繪畫班太多,如果你有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想法,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親身體驗再做決定,在繪畫啟蒙階段沒有繪畫技巧不要緊,讓孩子早早對繪畫失去興趣,那就得不償失了。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要求標準不同,不過還是要說一句,繪畫啟蒙階段,重中之重是培養孩子的感受能力、創造力、表現力。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心理上的安全與自由是有利於創造性發揮的一般條件。承擔起孩子美術啟蒙這項光榮使命,最有能力去做到,也最應負起責任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所以,即便把孩子送到繪畫班,父母也不能忽視了自己的作用。同時也提醒那些猶豫要不要送孩子去繪畫班的父母,你們才是孩子興趣發展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