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大學之大 做大寫之人
——在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2016年8月29日
校長 汪勁松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家長們:
大家下午好!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美麗的西北工業大學!
首先,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2016級的新同學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精心培育你們的老師和家長們致以衷心的感謝,謝謝你們!
從今天起,同學們將正式開始新的大學生活。那麼大學是什麼?大學能給予大家什麼?我想到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當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我個人非常同意這句話,因為要成為一個真正的專家,僅僅依靠大學的訓練是不夠的。所以,大學之大,首先在於她是一個塑造「大寫之人」的神聖殿堂,在這個地方,可以養成心懷天下的志向、革故鼎新的睿智和尊賢容眾的胸懷。
那麼,西北工業大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大學呢?在西工大,你將讀懂奉獻與忠誠、理想與堅持。「古路壩燈火」的故事會告訴大家,什麼是抗日硝煙和鐵血忠魂淬鍊成的「科技報國」志向;在校園裡面,同學們可以看到,那些60年前由華東航空學院師生從南京帶來並親手栽植的梧桐樹苗,如今已經枝繁葉茂、綠陰如蓋,這些樹苗到這些大樹會告訴你們,什麼是「熱愛祖國、顧全大局、艱苦創業、獻身航空」的西遷精神;在《西工大故事》裡,哈軍工航空工程系全體師生,帶著成批的實驗器材、教學設備,歷時八個月,從白山黑水之間遷到大西北,這些故事會告訴大家,什麼是「忠誠於黨、科技強軍、注重人才培養」的哈軍工精神。78年來,西工大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為民族、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人才和領軍人物,他們以面向世界學術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防建設為己任,代代傳承,初衷不改,忠誠不變,激勵著一代代西工大人不斷超越自我,邁向新的人生高度。他們當中有的人大家很熟悉,有的人默默無聞。比如說,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師昌緒先生,原清華大學校長高景德先生,我國核材料專業創建者李恆德先生,我國航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陳士櫓先生,中國第一臺機載軍用計算機樣機和第一臺機載火控機的研製者康繼昌先生,等等。這些老一輩西工大人以品德之高、學問之深,成為了一代又一代西工大後輩奉為楷模的大寫之人。今天,我願意成為各位新同學的第一任「嚮導」,帶著你們領悟大學之大,體會大寫之人。
我想,做大寫的人,首先希望同學們心懷天下、追夢不息。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意思就是要心懷天下,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為天下民眾的福祉而努力。大家還記得前幾天(8月21日晚間),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導了我們西北工業大學「水下航行器團隊」的最新成果,他們研發的「50公斤級自主水下航行器」可以自主下潛到100米以下的水域,連續航行14個小時,軍民兩用的前景非常廣闊。它的研製成功不僅標誌著我國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打破國外技術封鎖,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也使得我國在同類產品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年近80歲的徐德民院士就是這個「水下航行器團隊」的第一代追夢人。在他的心中,我國擁有主權與管轄權的300多萬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的「藍色國土」,就是他奮鬥終身的疆場。從青年時期開始,他就帶領團隊開創了我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領域的多個「第一」,1998年以後,年過六旬的徐德民老師又開拓新的研究領域,雖然經歷科研經費不足要自己貸款、實驗現場排險危及生命等多種艱難險阻,卻始終把「為國家海防事業堅守一線」作為奮鬥目標,從未懈怠。拼搏奮鬥半個多世紀,徐德民院士帶領團隊完成了我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從無到有、再到國際先進的飛躍。他的學生,被稱為「五虎上將」的宋保維、嚴衛生、李俊、胡欲立、潘光等五位教授是這支團隊的第二代追夢人。在徐院士的帶領下,他們從懵懂青澀的學生迅速成長為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國內外知名學者,科研的志向從未更改,仍是把「為國家海防事業堅守一線」作為一生的奮鬥目標。
今天,在「水下航行器團隊」當中,作為第三代追夢人的80後青年教師正在成為主力,90後的學生們正在成長。我想未來,在座的你們當中,一定會有人接過「海洋報國」的接力棒,成為這支團隊的中堅力量!
剛才,ARJ21-700首任總設計吳興世校友向我們講述了西工大和中國大飛機事業之間的淵源。明天,ARJ21-700飛機總師團隊還將向大家詳細講述,這款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支線飛機,如何由夢想變為現實的歷程。這個新支線飛機的核心成員當中,有一半以上是西工大校友。同學們,你們要向這些西工大追夢人一樣,不斷地追問自己的本心: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什麼是自己最喜歡的、什麼是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只有堅持初心,不斷前進,聽從內心的召喚,才有可能實現最初的夢想。
做大寫的人,更希望同學們修身養德、懷質抱真。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最高目標是「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和立言,其中立德指做人,被放在了首位。我給大家講一個事情,今年四月,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永遠離開了我們西工大校園,他就是我們敬愛的老師、中國航天科技教育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陳士櫓院士。在我看來,他少年立志、堅持夢想值得我們學習,他潛心科研、無私育人值得我們學習,他胸襟坦蕩、高山景行的為人之範,更值得我們學習。陳先生雖然生活非常簡樸,卻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捐資支持家鄉發展建設,還在今年的3月15日,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叮囑兒女將多年的積蓄饋贈學校,反哺自己奉獻一生的教學和科研事業。我想,陳先生的脊梁是筆直的,他堅守夢想,不為任何艱難險阻而改變;堅持真理,不為權威所屈服。他的人格是閃亮的,不圖名,無私地支持後輩和弟子脫穎而出;不圖利,千金散盡只為學校事業發展。我想僅此兩筆,陳先生的一生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同學們,優秀的品德是夢想升華的力量源泉,是生命圓滿的標誌,在追求夢想的徵程中,以德養性、以德修身,你們就一定能夠創造充滿希望的未來!
做大寫的人,還希望同學們勤於學習、敏於創新。創新對於個人知識獲取和能力提升,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推陳出新是我的無上訣竅」。把這個「訣竅」應用在大家的生活和學習中同樣有效。對同學們來講,推陳出新就意味著不守舊,意味著在黃金年齡階段要充滿好奇心,勇於嘗試,意味著大家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意味著珍惜一切的機會提升能力,獲取知識,吸取豐富的營養,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今年6月25日,西工大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條消息刷爆了:我校師生自主研製的世界上首顆12U立方星——「翱翔之星」,搭載「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我自己作為目擊者,見證了西工大第一顆微小衛星完美升空的全過程。這個被稱為「翱翔之星」的微小衛星,在世界上首次開展了在軌自然偏振光導航技術驗證,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它的研製者是我們學校航天學院的周軍教授帶領下的12名年輕老師和20多名更加年輕的學生。大家可能還不知道12U立方星的概念,我給大家「科普」一下:立方星以字母「U」劃分,1U就是1000立方釐米的標準單元、重約1公斤。目前,國際主流的微小衛星一般是2U、3U為主,但由於體積小,可開展的科研與應用非常有限。因此,從一開始,西工大的團隊就瞄準了這個領域的最前沿,把具有更多科研功能和應用前景的12U立方星作為奮鬥目標。現在,這支年輕的科研團隊,通過自主研發,形成了系列化的立方星及其組件產品,還制定了立方星總體設計、系統集成和總裝測試的研製規範。可以說,小小的立方星,不僅體現了西工大人面向學術前沿、為人類科學發展而拼搏創新的特徵,也告訴我們:知識是夢想實現的根基,創新是夢想成真的階梯,堅持勤於學習、敏於創新,你們就一定能插上夢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親愛的同學們,從今天以後,美麗的西工大校園將是你們新的家園,你們的到來為西工大帶來了新的氣象,也為西工大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希望,大家珍惜在西工大美好而短暫的大學生活,認真體悟「大學之道」,在最美的青春年華裡面培養真性情、做真學問,為今後成為「大寫之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