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正在審理案件。
「原告,請說一下你的訴訟請求。」「原告,請說一下你的訴訟請求。」
12月11日,在東湖高新區法院民事審判庭,法官劉志強正在審理一樁勞務合同糾紛案:一位小包工頭向三家大包工頭討要薪資。由於原告有聽力障礙,劉志強不得不加大音量重述了幾次。
這是劉志強每年審理的數百件案件中的普通一例。今年,他已收案626件,手上還有300餘件。
劉志強正在辦公室翻閱卷宗。
東湖高新區法院成立於2005年,是全省最年輕的法院。轄區案件總量高速增長,近5年翻了5倍,2019年達15219件。
劉志強解釋,光谷人口、管轄面積、企業數量不斷增長,經濟活動多,再加上光谷年輕人多,學歷高,維權意識更強,所以各類糾紛也相應增多。
606平方公裡(518平方公裡的東湖高新區和88平方公裡的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的土地,只有28個員額法官。2019年,法官人均收案數超700件,結案數達460件,位居全省第一。
開庭前,劉志強正在穿法袍。
辦公室厚厚堆起的卷宗背後,是法官們的「896」。劉志強一周工作6天,每天早上8點,他已經坐在辦公室翻閱卷宗、撰寫判決書。接著是一上午和一下午的庭審,庭審時長與案件複雜程度相關,有的法官曾持續開庭8個多小時。
庭審結束後,劉志強常常外出對案件相關的證據進行調查、核實和收集,九、十點下班是常態。
不斷學習更新知識來應對層出不窮的新型案件,也是他要做的功課。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東湖高新區法院審結的284件公司類糾紛案件中,涉案公司經營行業以高新技術、網際網路為主。
因此,劉志強的辦公桌下常年備有三雙鞋:一雙工作用的皮鞋,一雙運動鞋,還有一雙熬夜加班時穿的拖鞋。仔細看會發現,書櫃裡的各色法律書籍中,混有牙刷、牙膏、漱口杯和一瓶洗髮水。
劉志強的書櫃裡,放有牙刷、牙膏、漱口杯。
案多人少,法院也在探索提升效率的科技化手段。原本郵寄EMS通知當事人開庭的方式被淘汰,所有訴訟材料都以電子檔的形式,通過簡訊或微信一鍵送達當事人手機。
更多高效手段被啟用。2019年,法院開始實施線上開庭,以方便無法到場的當事人。疫情期間,線上開庭比例加速增長,目前已佔收案總數的5%到10%。
劉志強線上開庭審理案件,當事人分別位於武漢和西藏。
從業7年,每天遊走在繁雜的事務和矛盾中,劉志強用價值感化解工作壓力。他曾接手一起執行案件,原告是位60多歲的老人,兒子被物流公司的貨車撞傷。由於物流公司搬家,貨車司機去了廣州打工,賠償一時間難以執行。老人住江夏金口,每次來法院都要凌晨起床,花4個多小時在路上。
劉志強輾轉漢口、黃陂等多地,最終找到物流公司的法人代表,成功執行40萬的賠償。拿到錢的那天,老人淚流不止。「那一刻,感覺我的辛苦是值得的。」劉志強替他高興,但更多的是反思:「我們辦案效率再提高一點,就能更早解決當事人的困難,對吧?」
劉志強今年32歲,有足夠的時間來踐行自己心中的正義。他說:「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件的受理和審判,能夠讓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合理合法地維權,最後讓整個社會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識不斷提高,這就是我作為法官的最大價值。」
中國光谷 投稿郵箱:1070452594@qq.com
出品 | 光谷融媒體中心
採寫 | 黃安琪 康鵬
攝影 | 康鵬
審校| 張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