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2017-06-08 13:59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被爆出的「小花仙」事件,圖片資料來源《新京報》
據《新京報》報導,近日一位微博博主爆料稱,在一款名為「小花仙」的兒童社交網路遊戲中,從2012年起就有人用遊戲裡的充值點券引誘幼女發裸照和裸體視頻。6月1日,該遊戲關閉了可以發廣告聊天和留言的板塊。目前,該遊戲仍照常運行。多名小花仙資深玩家向記者反映,網上的爆料屬實,她們常在遊戲中看到這類引誘女童的廣告。其中一名玩家告訴記者,她於2013年在遊戲中曾遇到過一名被騙女童,當事女童年僅11歲左右。
源於俄羅斯的藍鯨死亡遊戲波及許多國家。就在不久前,一場源於俄羅斯的網絡死亡遊戲,已經令許多家長恐慌孩子的上網安全問題。據報導,為期50天、以「做任務」形式誘導參與者完成各類自殘行為甚至自殺的死亡遊戲「藍鯨」傳入國內社交平臺,到5月末,已有極少數少年深陷遊戲中不能自拔。
遊戲充值點券引誘女童發裸照、藍鯨死亡遊戲、戀童癖、網絡欺凌……網絡世界仿佛有著無處不在的危險。「我女兒上初中以後,就在朋友圈屏蔽我了,根本不知道她每天在想什麼。」女兒小雅在上海一所知名重點中學讀書,成績很好,但是,小雅的媽媽仍然非常擔心孩子。「我們家規定,上網必須在客廳,這樣我和他爸爸就可以更好地監控。他也不敢在我們眼皮底下亂看不該看的東西。」另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管控孩子上網的秘笈,她覺得好用極了。Popsugar.com整理了網上一些深受家長追捧的安全誤區,比如把網絡看成洪水猛獸,貼身監視孩子上網等等,這些流言流傳很廣,聽起很有道理,但是除了讓家長陷入恐慌外,似乎作用並不大,我們一一來辨別。
誤區1 上網會教壞孩子。真相:一個孩子變壞的原因很多,網絡成了最容易找到的替罪羊。
一個孩子出現不恰當、不友善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家庭、學校等等。當然,如果TA在網上召集其他孩子去欺負別人,這對於大人們來說就是一個明確的信號,必須要幹預了。
誤區2 教孩子不要跟網上的陌生人說話。真相:教孩子分辯什麼是友善的行為,什麼是不尊重和不妥當的行為,遇到不好的事情時他們就會知道迴避。
許多8歲的孩子已經在網上與人互動了,他們需要知道哪些對話是適當的,哪些對話是不適當的,這個分界線在哪裡。比如告訴孩子,如果有人跟你交流類似於這樣的話題:「你是男孩還是女孩?」「你住在哪裡?」「你穿什麼樣的衣服和內衣?」「你想私底下聊天嗎?」你就趕緊後撤,拉黑。另外,告訴孩子們不要進入那些跟性有關的聊天室或者QQ群,這很重要。
誤區3 網絡讓孩子變得更孤獨。真相:社交媒體讓孩子跟其他人互動更多。
大部分孩子喜歡在網上享受娛樂、社交。根據一份來自美國的網絡研究項目數據顯示:57%的青少年在網上結交了新朋友;84%的男孩在玩網路遊戲時感覺跟朋友的互動變得更多;68%的青少年認為網友可以支持他們度過難熬的時光。
誤區4 家長監控孩子上網是最好的辦法。真相:如果只盯著這一塊,家長們其實擁有的是虛假的安全感。
你以為過濾器可以幫助孩子過濾不好的內容?事實上,有些內容會逃過過濾器的監視。一些意志堅決的孩子甚至動用各種方法來獲取你不願他們看見的內容。好的辦法是,和孩子討論,規定網絡使用中哪些行為是不適當的,建立清晰的行為規則,明確各種行為的後果,訓練孩子管理好自己的網絡使用情況。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