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11位「90後」學子手繪的一張《華東師範大學文化地圖》,引發了網絡熱議與新聞媒體關注。在我看來,那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價值,已遠遠超出一份「學校文化地圖」的範疇。其中一些亮點不僅給學校文化建設帶來很好的示範,亦可為城市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的落實與細化帶來啟示。
是地圖,更是嚮導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要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鑑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從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宏觀角度提出的原則性、指導性奮鬥目標。作為地方政府、基層單位、專業團體和民眾個體,則應該從實際出發,著手於實事和小事,將這樣宏偉的目標分解和細化。
其中,既應當包括辦好文化場館、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做好相關的宣傳、引導工作這樣的「實事」,也應當包括精心繪製校園文化地圖這樣的「小事」。
以繪製校園文化地圖為例,校園文化地圖不同於一般的地圖,主要發揮介紹學校發展歷史和文化底蘊(包括校內各類文化教育建築、景觀、遺蹟)的功能,引領師生和民眾承繼傳統、領悟內涵、參觀實地、感受演變。從中受益的不僅是精心策劃、辛勤製作的學子們,更多的是由此被更好地引入學校各文化場所的社會各界人士。
當然,完整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需要各個城鎮、鄉村政府、民間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來籌劃、建設、使用、維護、完善,大學校園能夠囊括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終究有限。繪製校園文化地圖,只是其中的一個可行的手段。
但如果各行各業都能盡其所能、主動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構建與改進中,讓我們的民眾能夠方便了解、抵達各類文化資源設施,相信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機構都能更好地走向民眾、融為公眾生活的一部分。
我還記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普通上海地圖上,除了一般的交通標識外,還有很多醒目的文化標識,用形象的戲劇臉譜、電影放映機、琵琶、書本等圖標,標註劇院、電影院、評彈書場、圖書館等文化場所的所在。但現在,除了較為專業的圖書、文旅題材圖書,一般的城市地圖大都以區域、交通和道路為主,沒有對上述文化場所予以標識。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反之,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公眾去各類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讓這些社會文化環境的具體承載者真正走向大眾。
城市標識系統的精神價值
文化環境是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的高度融合。城市標識(包括交通指示、區域、道路廣告、公益宣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等標識)則是集中體現社會文化環境建設目標體系的標誌之一。
現代城市標識問題的提出,首先突出的是它的精神價值——
適應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需要。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突破60%。近年來,有關城市化的討論,集中在城市規劃、城市用地、人口老齡化、社區發展、歷史文化保護、外來人口、產業結構、環境、貧富差距等問題上。這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在城市標識上。
凸現城市文化的特徵。現代化進程中,文化建設是極重要的一個方面。文化現代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特徵,而文化現代化中,有關人的家園、城市文化定位、文化特色(外貌形象、精神風採)等,都可以在城市標識中體現出來。
城市景觀與市民素質的結合。城市標識既有實用價值,也有宣傳意義與審美意義,好的城市標識可以是出色亮麗的風景線和藝術小品,也可以成為提高市民道德和藝術修養的重要手段。
為發揮城市的綜合功能出力。城市的精神風貌、整體規劃、道路與交通的整治、商業服務、公益宣傳、大型活動、住宅發展、社區建設、市民素質等,都可不同程度地顯示在城市的標識上。現代城市標識的研究與創設,可以為發揮城市的綜合功能出力。
我在日本滋賀縣考察時,當地政府提供的兩份資料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份是當地的歷史文物文化地圖,一份是當地的總體介紹。在這兩份材料的封面與內文,各種當地的民俗名物皆以各種有特色的標識化符號予以整體設計,風格統一且特色明顯,還很方便閱讀。這種文化意識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事實上,一份精緻美好的地圖背後,需要歷史地理、語言文字、工藝美術、文化服務多學科的合作,但這背後的學識與匠心,相信任何一位使用者都能立馬感受到。
(作者為華東師範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教授)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