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安於磐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形容非常穩固 出處:《荀子富國》:「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於磐石,壽於旗翼。」
-
以指撓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以指撓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以指撓沸 拼音:yǐ zhǐ náo fèi 解釋:撓:攪。用手指攪開水。比喻不自量力,一定失敗。
-
詳略得當-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詳略得當】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指應當詳細和應當簡略的地方都處理得很妥當 出處:《荀子非相》:「略則舉大,詳則舉小。」
-
駑馬十駕-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駑馬十駕】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出處:《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結構:主謂式 近義:駑馬十舍 ------------------- 如丘而止-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蓬賴麻直-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蓬賴麻直】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簡拼:PLMZ 注音:ㄆㄥˊ ㄌㄞˋ ㄇㄚˊ ㄓˊ 注音:程度一般 ------------------- 安如盤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
窮閻漏屋-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窮閻漏屋】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窮閻漏屋 拼音:qióng yán lòu wū 解釋:窮閻:偏僻的裡巷;漏屋:通「陋」,狹小的房屋。
-
井井有條-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井井有條】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井井有條拼音:jǐng jǐng yǒu tiáo解釋:井井:整齊、有條理的樣子。形容整齊;有條有理。出處:《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辨析:井井有條和「有條不紊」;都表示「有條理」的意思;都可用在安排工作、處理事物和整理東西等方面。但「有條不紊」的應用範圍比井井有條大。
-
博聞強志-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博聞強志】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指見聞廣博,記憶力強出處:《荀子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
-
口耳之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口耳之學】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口耳之學拼音:kǒu ěr zhī xué解釋:指只知道耳朵進口裡出的一些皮毛之見,而沒有真正的學識。出處:《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
-
覆舟載舟-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覆舟載舟】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比喻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亡出處:《荀子王制》:「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
伏而咶天-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伏而咶天】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伏而咶天拼音:fú ér shì tiān解釋: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出處:《荀子 仲尼》:「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闢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
救經引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救經引足】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比喻做的事與願望相違背出處:《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聖人之名,闢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
如不勝衣-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如不勝衣】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出處:《荀子非相》:「葉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將不勝其衣然。」
-
民生國計-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民生國計】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出處:《荀子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之極也。」
-
約定俗成-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約定俗成】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約定俗成拼音:yuē dìng sú chéng解釋:指某些事物名稱或行為規範是由人們共同認定或共同習慣形成的。出處:《荀子正名》:「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
高爵豐祿-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高爵豐祿】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爵位高,俸祿多出處:《荀子議兵》:「是高爵豐祿之所加也,榮孰大焉。將以為害邪?則高爵豐祿以持養之,生民之屬,孰不願也。」
-
磐石之安-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磐石之安】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出處:《荀子富國》:「為名者否,為利者否,為忿者否,則國安於磐石,壽於旗翼。」
-
不教而誅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不教而誅】荀子四字成語荀卿庠讀書會整理 出處:《荀子富國》:「故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
-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荀卿庠讀書會每日讀論語】顏淵12.9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原文】12.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
-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
【荀卿庠讀書會每天讀論語】子路13.5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原文】13.5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