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這個時候,小學三年級數學基本上已經完成教學授課,接下來便進入期末總複習階段。對於數學老師們來講,都想期末能夠讓自己所教的班級有好成績,這就和農民種田一樣,辛苦了一年,最盼著有一個豐收年。而對於家長來講,當然也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充分利用好這段複習時間,爭取在期末考出好成績。
我愛人從事小學數學教學有二十餘年,每天晚飯散步,她都會經常和我探討教學方面的話題。昨天晚上又與我談起期末數學複習的話題,她說:「這學期課程已經結束,複習了一周後,我和平行班的老師進行了一次小測,結果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兩位老師所教的四個班,平均成績竟然有十幾分的差距。」
我便問愛人:「不用問,肯定你教的兩個班成績好唄,那你和教平行班的那位老師是否有過溝通交流,看看差距出現在哪裡呢?」
愛人說:「我是年級教研組長,肯定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問題出在我們課堂教學、課堂練習、作業管理、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對家長的監督等方面。」
我又問:「同樣都是老教師,難道在這些方面還有什麼做法上的不同嗎?」
愛人說:「當然有,首先這裡體現出的就是工作態度,一位數學教師是否勤奮,從教學與管理整體就能看出來,我們這位平行班數學老師平時很少深入鑽研教程,按她的話講,好學生一教就會,差學生怎麼教也學不會,只好讓家長去想辦法嘍。」
我感覺不解:「對於這種把教學走過程的教師,肯定平時極少抓那些細節,自然會讓學生很難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以及得到學習好習慣的培養,那她就不知道這些因素可以決定著她期末考出的整體成績嗎?亦或者說她不在乎自己的教學成績嗎?」
愛人說:「當然在乎了,問題可能就出在觀念上吧,這就和農民種田一樣,有的人靠天吃飯,不會精耕細作,有的人則恰好相反,不斷更新觀念,採取新技術和新方法,捨得投入時間和成本。當教師也一樣,如果不能把中等以下成績學生提高,更不下功夫去研究這些孩子以及他們的成長家庭,恐怕只抓教學和複習本身並不會真正見成效。」
聽愛人這麼說,還真有道理,她就屬於那種既能求真務實,又能深入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銜接好的老師。每天下班到家後,總能聽到她與家長通電話的場景,也能看到與家長進行文字信息交流的場景。由於她對所教學生非常了解,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會給家長提出具體的建議,並給出明確的要求,而家長對於如此負責的老師當然是積極配合。
為了進一步了解愛人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我就讓她說說和另一位數學老師做法具體有什麼不同。
1、抓學生學習習慣養成,重視解題思維訓練。
愛人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教現在這兩個班,抓學生們解題思維訓練已經成為常態化,班上的孩子們都能熟練掌握解題步驟,尤其在讀題環節,嚴格要求學生讀題時的專注和動腦思考,幾年下來,孩子們都養成了好習慣。
而另一位數學教師,由於她只負責教三四年級,接手現在的三年級時,就發現孩子們個體學習能力差異化太大。而這位老師對培養孩子們解題思維訓練明顯不重視,只是一味地教學、做課堂練習、布置課外作業。看似每天也在按部就班,但是孩子們的學習習慣並未得到真正的培養。
2、抓學生學習態度,避免孩子們出現學習惰性。
按愛人的話講,小學三年級孩子學習惰性表現的非常明顯,如果老師不嚴格要求,不跟蹤抓課堂練習和課外作業的檢查與批改,有些孩子就會出現糊弄作業的現象。為了避免孩子們出現學習惰性,她對家長提出明確的要求,必須要做好陪伴與監督,家長不能當甩手掌柜。當孩子們出現作業或練習小卷中有錯誤時,二次訂正必須要跟蹤檢查到每一個同學。當孩子們發現老師只要作業有布置,有批改,有檢查,有評比後,自然就會端正了學習態度。
而另一位數學老師則明顯忽視了學生學習態度,平時很少和家長交流,有什麼問題只在班級群裡提出來,而家長們又不願意在群裡和老師深入交流。這樣一來,就出現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即老師不熟悉家長,家長也不熟悉老師,其結果就是家長想向老師了解孩子在班上的學習情況,可惜卻沒有通暢的渠道。而老師也不熟悉每一個孩子在家裡的情況,自然不知道孩子在課堂上出現的問題的原因在哪裡,有這些弊端自然就無法抓學生學習態度養成和解決學生的學習惰性問題。
3、抓學生解題速度和正確率,讓學生養成很好的題感。
愛人通過多年的教學觀察發現,小學三年級孩子們在考試中很少去檢查,平時寫作業或做小測試卷也同樣如此。這本身並不是孩子們學習惰性表現,而是孩子們對檢查這個環節還做不到,一來是因為答題所用時間相對較多,孩子們沒有時間檢查;二來是因為到了三年級時,孩子們對檢查這一環節的理解還很膚淺,總相信自己第一感覺。既然現實如此,就必須要抓孩子們的解題速度和正確率,結合解題步驟流程化訓練,讓學生養成很好的題感。
而另一位老師基本上沒有抓學生數學解題速度和正確率的意識,因為她的觀念裡並沒有好習慣養成的概念,只是為了練而練。同樣一張小測試卷,愛人所教的班級孩子們至少要比另一位老師所教的班早完成十幾分鐘。如果是在期末考試,愛人所教的班孩子們可以四十分鐘就能答完試卷,而另一位老師所教的班則四十分鐘能答完的只佔很小比例。對比之下,就能看出教師抓學生解題習慣重視程度不同,學生成績差異化就會很大。
4、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孩子學會數學知識生活化應用。
我經常看愛人自己網購一些零零碎碎的小物件,最初不理解問她買這些東西有啥用,她笑著說:「這是做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具。」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這也恰是我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倡導的數學知識生活化應用的理念,讓孩子們經常參與數學實踐活動,把抽象的課本知識通過做單人遊戲和多人遊戲的形式,一下子就變得非常直觀了。這樣一來,孩子們對數學新知識的理解就會明顯輕鬆,而孩子們把數學實踐活動內容帶回家,又可以和父母去玩兒,家長也能理解老師的教學意圖,自然願意陪伴孩子玩中學,這樣一來就減少了孩子們學習數學的枯燥感,也避免了家長輔導孩子數學的有畏難情緒。
而另一位數學老師非但沒有這種理念,相反還經常嘲笑愛人是傻子,花自己的錢貼補教學。但是愛人卻一笑了之,因為她清楚只要能讓孩子們有出色的好成績,她做出點犧牲又算什麼呢?何況有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結束語: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實屬不易,對家長來說更是幸運,因為好老師往往懂得怎樣用最科學的方法來施教,同時還能與家長做好密切的配合。只有家校形成合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態度前提下,再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並將好習慣從家帶到學校,從學校再帶回家。通過這篇文章,相信有對一些學校教師會有所觸動,當我們整天談敬業愛崗時,你是否會用自己獨特的教學理念和做法去展示真正的自己呢?對於家長們來說,是否真的清楚如何教育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質習慣,從而讓孩子擁有出色的成績呢?很多時候,老師和家長應該是相親愛的一家人,而孩子就生活在這個大家庭裡,唯此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地生活、學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