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法治人物表彰現場,一位老太太送來錦旗——「法律良心,高義大善」。在現場媒體的閃光燈下,原以為這是官民魚水一家親的場面,但是當檢察官正要接過錦旗時,老太太卻亮出了另一面錦旗「貪贓枉法,狗吃良心」。接著老太太大鬧會場,最後割腕自殺。
這是最近熱播電視劇《巡迴檢察組》的開篇場景。該電視劇由《人民的名義》原班人馬拍攝,講述經驗老道的巡迴檢察組組長馮森,在省委政法委書記張友成的指揮下前往橙州重啟調查「九三零殺人案」,聯手駐監檢察室主任羅欣然抽絲剝繭剖析案情證據,多方合力挖出幕後潛藏勢力,成功維護法律的神聖和威嚴的故事。
隨著劇集播出過半,關於《巡迴檢察組》的討論越來越熱烈。有觀眾認為廣告植入過多,打亂劇情節奏;有觀眾認為雖然是《人民的名義》原班人馬拍攝,但是不如《人民的名義》好看;但是也有觀眾認為這個電視劇展現了公檢法系統的日常工作和無奈,「很敢拍」。
↑《巡迴檢察組》劇照
12月28日,紅星新聞記者專訪到《巡迴檢察組》的總製片人李學政。他說對於植入廣告多的吐槽,他們接受批評,並已經著手清除後面劇集的硬性廣告。此外,李學政坦言,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有參照近年來被平反的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張玉環等冤假錯案。
《巡迴檢察組》劇情參照多起冤案
紅星新聞:對現在《巡迴檢查組》的播出效果還滿意嗎?
李學政:目前,這個劇的播出情況整體比較滿意,也達到了我們的預期。實時收視率多次破4,有時達到4.7、4.8,網絡播出的情況也是遙遙領先。這些數據,以及觀眾的討論度、政法部門的認可,都已經達到我們的預期。
紅星新聞:此前《巡迴檢查組》名稱是《人民的正義》,為什麼改名了?
李學政:我們沒有打算做(《人民的名義》的)續集、姊妹篇。我們之所以改名是因為不想讓觀眾把兩個劇捆綁在一起看。
紅星新聞:從《人民的名義》到《巡迴檢查組》,當初是怎麼想到要製作這樣一個系列片?和近年反腐倡廉、掃黑除惡大背景有關係嗎?
↑《巡迴檢察組》劇照
李學政:兩部劇都是現實主義題材,《人民的名義》是講反腐倡廉,《巡迴檢察組》是關於依法治國,刑事執行檢察。刑事執行檢察就是檢察院的一個職能,主要對刑事案件是否合規合法進行監督,糾正和防止冤錯案。《巡迴檢察組》的故事也是圍繞這個職能展開的,主要講述對「九三零殺人案」的複查。
此外,近年來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張玉環案等紛紛被平反,這部劇在創作過程中有參照這些冤案。劇中申冤的母親叫胡雪娥,她兒子在「九三零殺人案」中被判死緩,我們確實有參照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進行展開,但不是原封不動地照搬,一是需要進行藝術創作,二是不能對受害者進行二次傷害。
廣告植入太多向觀眾道歉,已開始清理硬性廣告
紅星新聞:第一集中政法委書記召集大家開會,檢察院、法院、公安各部門互相推諉、撇清責任,很多網友都說「真敢拍」。
李學政:政法委統領政法工作,有時候會召集各個部門對重大疑難案件展開討論和研究,這不是什麼敢拍不敢拍的問題,這說明我們政法隊伍很自信。
我覺得只要主創團隊懷著一顆感恩時代的心,願意為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貢獻力量,那麼無論你做時代劇也好,政法劇也好,所謂的敏感題材也都不會出大的問題,因為你的心在這裡,各個部門都會支持你,老百姓也會喜歡。
↑《巡迴檢查組》劇照
紅星新聞:《人民的名義》和《巡迴檢查組》的故事都反映公檢法系統中工作的艱辛,拍完這兩部電視劇,你有什麼特別的感受?
李學政:我覺得公檢法系統的工作很特殊,因為它牽扯到人的基本權利、自由甚至是生命。政法工作做不好,可能會產生冤假錯案,所以他們工作很難,需要認真,需要規範,需要約束。他們的付出和艱辛很多時候是老百姓看不到的,所以我們拍這類法制劇,也是為了反映政法系統的工作,用藝術的形式來展現他們的付出,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
紅星新聞:《巡迴檢查組》因為植入廣告太多被觀眾吐槽,目前採取什麼措施解決這個問題?
李學政:這次植入廣告被吐槽,說明大家對《巡迴檢察組》的期待和重視。觀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他們的批評我們接受,之前我也公開表示道歉。目前我們已經開始了部分硬性廣告的清理工作,後面劇集裡這樣的廣告不會再出現。
紅星新聞:此前接受採訪你說要將「檢察官」做成一個系列,之後的項目開始啟動了嗎?
李學政:《人民的名義》是關於反腐倡廉,《巡迴檢察組》是關於刑事執行檢察,下一部我們打算聚焦行政檢察,這裡面的故事我們已經有初步了解,很豐富,也很好寫。我們「檢察官」系列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公檢法部門的工作和生活用藝術的形式充分表達。
紅星新聞記者 潘俊文
編輯 張尋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