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高考還沒結束多久,另一大高考生的坎兒就來了——填!志!願!
到底選什麼專業好呢?到底哪些是潛在的香餑餑,哪些又是隱藏的天坑呢?每年,這個影響短則四年、長達一生的選擇都要讓高考生再多掉幾根頭髮。
上周上流君研究了一下「農學院到底有多好吃」,結果評論區農學專業學生現身說法——
雖然我們農學院好吃,但我們農學生也很慘啊。
「你讀什麼專業啊?」
「農學。」
「啊...啊...農學好啊,人家袁隆平也是做這個的。」
話說回來,別怪七大姑八大姨不懂,就算是隔壁專業的同學,可能也不知道農學生,到底都學點啥幹點啥——種地?養豬?畢業後去農村當農民?
農學生:不好意思,您說的這些,我們可能都得幹。
其實農學範圍很廣,農林牧漁都算農學,包含很多冷門但不明覺厲的專業。比如茶學、獸醫、沙漠治理、森林旅遊、野生動物保護與利用等等。
農學的日常,大概就是「要想出報告,常年蹲麥田」。
農學博士在田地裡調研,還被附近村民誤認成沒有好好學習,找不到工作,只能回鄉下種田混口飯吃的學渣。被家長當作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你看吧,不好好讀書,以後就和他一樣。」
確實,長時間在地裡幹活,顧不上形象,穿著破舊髒兮兮的,老鄉見了也只會問一句:「你哪個村的?」
別的大學生離家前,媽媽總會在行李箱裡塞滿各種土特產,而農學生的親媽,本著實用主義精神塞一頂草帽。擔心戴不穩?媽親手給你縫了一根鬆緊帶。
△來源:知乎網友@夏天的怪物
草帽是每個農學生的必備單品,春夏秋冬look都靠它。農學十級學者告訴你,面試時戴草帽是加分項。
△來源:知乎
同樣是穿著白大褂,醫學生就是白衣天使,化學生就是做實驗的科學家,而農學生就只能在地裡薅草,而且是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薅。
誰說女團腿才能穿過膝長筒靴?那都是農學生玩剩下的,田埂是他們的秀場,土到極致就是潮。
女生學農以後,審美都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改變。露胳膊小腿容易被蚊蟲咬,穿長袖長褲比較好。淺色不耐髒,黑色太吸熱,亮色的衣服又容易引來飛蟲,因此,農學女生逛街,看到灰色薄款長袖就不由得很興奮,心想「哎呀這衣服好,特別適合下田。」
怕蟲子的男孩女孩,這邊就建議不要報農學了。畢竟許多農學相關專業都需要和蟲子直接打交道——比如,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需要捉蟲子,但是田裡不一定有蟲,有時候在烈日下等待數小時都不見一隻蟲入網,自己卻餵飽了蚊子。所以一發現有蟲,農學生就會兩眼發光,拿著捕蟲網嗷嗷叫著撲過去。
△來源:微博
農學生的純真浪漫不是送玫瑰寫情書,而是對女朋友說:「這個蟲子給你,我再捉好了。」(淨瞎說,農學生哪有女朋友?
密恐人群也不要來了——研究玉米的學生不僅需要一粒一粒數玉米棒上的玉米粒數量,還要數根。
玉米根系發達,從土裡挖出來先仔細洗泥,再數根的數量,理論上玉米根系是一層一層的,所以還要試圖說出有幾層根。
△隨意感受一下,看上去就是自由瞎長。
遛狗逗貓不稀奇,你見過在大學校園裡放牛的嗎?別問,問就是農學生。
國內開設農學的高校大都有實驗田,授課是理論與實操相結合,老師會帶領學生們親自培育蔬菜水果、養殖魚蝦、餵豬放牛。
「職業病」可能也少不了,比如農學下屬的菸草專業。為了從香氣質、香氣量、刺激性、口腔殘留、餘味、灰燼等方面了解菸草,老師的教具是各種品牌的香菸,一群學生坐在教室裡吞雲吐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還開設了葡萄酒學院,聽上去是不是特別高大上?仿佛從這個學院走出來的人都是美酒品鑑大師,別人寫作業是編代碼、剪片子、做實驗,葡酒學生是搖晃的紅酒杯,嘴唇像染著鮮血。
但其實他們學的東西又多又雜,從葡萄植株的扦插嫁接、性狀改良、病害防治,到釀造、調酒、品鑑、經銷,從土地到餐桌一條龍。
人家實習是CBD的辦公樓,農學實習嘛——
動物科學專業的同學的熱門實習場所,是遠離市區的養殖場。
實習內容是給雞鴨牛豬餵飼料,在灰塵和濃濃氨氣味中清理糞便,幹的都是體力活。
為了避免動物疫病傳染,豬場附近禁止售賣偶蹄類肉食,紅燒牛肉麵和奶粉都不行。飯點前,豬會餓得使勁叫喚,整個豬場上千頭豬齊鳴,仿佛幾千輛卡車在你耳邊按喇叭,酸爽極了。
屏幕對面的網友「哈哈哈哈」笑得有多大聲,感同身受的農學生內心就有多崩潰。
研究作物的農學生為了完成畢業論文,需要親自在田地裡培育和觀察農作物,論文題目一旦確定就很難改動,因為從作物播種、發芽、開花、結果,都需要詳實記錄和分析,這個周期長達數月甚至幾年。
湖南農業大學某研究生畢業實驗的研究材料在油菜花田,進入校園參觀的遊客為了拍照竟掐掉了實驗田裡的油菜花。所幸該學生使用的母本沒有被誤摘,否則他都沒法順利畢業。
△來源:微博@湖南農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植物學某博士同病相憐,他為了畢業論文花費4年時間培育了4棵樹苗,為了得到更好的光照和水分,他把樹苗從實驗室移栽到學校花圃,沒想到被人挖走了2棵。他只能在僅剩的2棵樹苗旁放一塊告示牌,跪求樹苗的位置下落,哪怕只是讓他採個樣也好。
生活不易,農學生嘆氣,為了畢業還要提醒和提防手癢的路人。
根據《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畢業生選擇就業城市時的主要考慮因素包括就業機會、離家較近、經濟實力、區位優勢等,但這幾項似乎都與農學就業崗位不沾邊。
△來源:58同城《2020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報告》
農學生在找工作時欲哭無淚,可選擇的範圍太少了,最對口的就是在企業從事種子、農藥、化肥生產和銷售,要麼去農業科研單位、院校做學術,或者到農村基層支農當大學生村官。
而有些專業的農學生要想考公務員,還只能報三不限的職位,即不限專業、不限學歷(大專以上)、不限戶籍,競爭激烈情況可想而知,想拿鐵飯碗難於上青天。
再加上目前農口對農學生的吸納能力有限,市場需求相對穩定,導致許多農學生畢業後不會直接就業,而是繼續讀書。
《農業類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一半以上的學生會選擇國內升學或留學深造。
農學畢業生的工資遠遠低於熱門專業的工科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城鎮非私營單位分行業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農學相關行業排名最末,連全行業平均值的一半都沒有。
「幹著農民一樣累的活,卻賺不到農民的錢」是許多農學畢業生的真實寫照,農民至少還有土地,農學生卻連房租都要摳摳巴巴地節省。
△僅0.9%的畢業生傾向於從事農業相關工作,期望值極低|來源:《2020年大學生就業力報告》
農業的歷史太悠久了,久到一看到這個詞,人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面朝黃土背朝天」,太過於接地氣,以至於「農學」聽上去就很土。
就連拍畢業照穿的學士服領子垂布顏色都泛著一言難盡的味兒,工科是明亮活力的黃色,文科是甜美可愛的粉色,農學卻是……要想生活過得去,身上就得帶點綠。
因為這些刻板印象,農學是高校分數線最低的專業之一。有學生為了讀個好大學而報考農學,也有學生因為第一志願分數不夠被調劑到農學,但不要因此小瞧農學生。
湖北考生想讀華中農業大學,需在高考時名列全省前4.5%;中國農業大學2018年農學相關理科試驗班的北京分數線為652分,高出一本線120分,能考進去的都是學霸。
而正如中國農業大學的校訓所說,解民生之多艱,儘管農學生們做著重複而辛苦的實驗工作,儘管經歷畢業、就業等各樣艱難的門檻,但他們的研究是為了讓整個社會的生活更加高質量。
湖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他畢業後常駐巴基斯坦推廣雜交水稻,傳授田間管理技巧。巴基斯坦高溫少雨,夏天氣溫常在40℃以上,皮膚曬得黑紅黑紅的,中暑成了家常便飯,在田裡工作一天,衣服上全是白色的鹽漬。
但他也挺自娛自樂,還將勞作的日常拍成短視頻,取名叫「我在巴基斯坦種水稻」。
△來源:湘農研語
大家都覺得從事農學相關工作很辛苦,但其實誰不是一邊吐槽一邊繼續堅持呢?
都說職業不分貴賤,專業也是這樣。不好就業、常年冷門的古生物等專業照樣能迎來它的熱愛者,更何況農學呢?加油啊,農學生們,說不定就能成就下一個袁爺爺呢!
本文來源:網易上流